李其忠
- 作品数:176 被引量:41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李其忠教授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
- 2024年
-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和分析李其忠教授治疗郁证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用药参考。方法:收集李教授临床治疗郁证的病案,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该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如规则分析、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对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及关联规则进行深入挖掘,总结李教授治疗郁证的用药经验。结果:经过筛选共分析了79首处方,涉及131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10次的中药共37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总结出55组常用药物组合。取药物关联系数在0.03以上的常用药对有44对;通过新方分析模块挖掘出18个核心药物组合;得出候选新处方8首。结论:李其忠教授在治疗郁证时注重古方与成方的运用,同时强调药物的配伍与药对的应用;认为气机郁滞是郁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以四逆散为主方,守一方而随症加减。
- 沈立李其忠
- 关键词:郁证中医师用药规律
- 起居养生宜忌谈
- 2011年
- 昼夜节律对人体有重要影响,中医学的时空观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
- 李其忠
- 关键词:养生昼夜节律作息习惯时空观阴阳
- 论《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程度表达和定量辨证被引量:5
- 2008年
-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方证系统分析与综合,从《伤寒论》中程度表达的定量思想的体现和定量辨证的方法两方面进行阐释:说明《伤寒论》中的程度表达和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并对复合病性下的定比思想进行初步探索。
- 刘玉良李其忠
- 关键词:伤寒论辨证论治
- 中医古今病、证命名源流辨析被引量:7
- 2001年
- 通过对历代医籍病、证命名源流的考镜与辨析表明 ,凡言“病”者 ,多泛指患病、病变 ,而非特定涵义的“病” ;“症”字至明初才逐渐应用于医籍 ,金元以前的医籍中 ,凡病候、方证、症状、体征等多用“证”(、证 )来表述 ;此后医籍中又长期存在着“症”、“证”、乃至与“病”并用或混用现象。认为目前要求将中医诊断落实到以症状名、体征名为主体的所谓“病证”名称上 ,既缺乏古代文献依据 ,又不符合中医对现代疾病诊治研究和发展的需要。强调辨证 (中医 )与辨病 (西医 )相结合仍然是当今中医临床研究较合理而可行的举措。
- 李其忠李孝刚胡冬裴张挹芳童舜华
- 关键词:辨病辨证中医
- 脾胃一虚 百病由生
- 2017年
- 中医藏象学说强调,脾具有主运化、升清及统血的生理功能,胃具有主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显然,中医所言脾胃,虽涉及多系统,但主要与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有关。《黄帝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如果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脾胃则为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为其他脏腑及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是“气血生化之源”。
- 李其忠
- 关键词:脾胃中医藏象学说消化吸收功能气血生化之源生命活动
- 中医之“象”观被引量:3
- 2008年
- "象",含"现象"、"形象"、"象征"等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渗透于中医学对自然现象、人体组织器官形态构造、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等各个领域方面的认识,且其内涵深刻而各有不同。本文从自然之象、藏象、神之象、脉象、舌象等角度对中医之"象"进行阐述。
- 鉏桂祥李其忠
- 关键词:中医藏象舌象脉象
-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 2017年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值列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和问答的形式,阐述医学理论、养生延寿之道。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一篇中,黄帝问岐伯:人体五脏六腑,可有高低贵贱之分?
- 李其忠
- 关键词:五脏六腑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 丁甘仁湿温医案中药对运用及辨治特色初探被引量:6
- 2018年
- 分析丁甘仁湿温医案中药对的运用及辨治遣方的经验。丁氏治疗湿温常用茯苓-半夏、茯苓-泽泻、茯苓-佩兰等药对;依据三焦病机,合理配伍祛湿、理气、温里之品;善用经方加减,善用反治法,用药轻灵。
- 唐健嫩李其忠
- 关键词:丁甘仁医案湿温病辨治特色
- 中医谈舌
- 2012年
- 舌,位于口腔之内,为心开窍之处,是主司味觉,协助吞咽、辅助发音的器官。望舌则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诊法内容。
- 李其忠
- 关键词:中医临床望舌保健知识
- 丁甘仁外科医案辨证规律初探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丁甘仁医案著作中外科病案的辨证规律。方法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对丁氏外科医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及频数统计,探索丁氏外科的辨病、辨证特色。结果丁氏外科医案中疽为优势病种,痈、骨槽风、瘰疬等病也较为常见。与《中医外科学》中辨证对比,丁氏对疽的辨证更注重里证,而非表里同病;丁氏对大头瘟的辨证以表实热证为主要证型,而非内热证。此外,丁氏医案中辨证为血虚气滞或阴亏气滞的病案比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血两虚等常规外科证型更为常见。结论丁甘仁外科医案所体现的辨证规律对当下外科疾病的辨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阴血亏与气滞两种病机的并存多出现在瘤、癌、瘰疬、附骨疽等病案中,反映了丁氏对"因虚而滞"和"因滞而虚"两种病变机理的认识,丰富了中医气血关系的理论,扩充了中医外科辨证的思路。
- 于凌王颖晓李其忠
- 关键词:丁甘仁辨证规律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