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华阳

作品数:38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1篇文学
  • 8篇舒芜
  • 6篇七月派
  • 5篇代文
  • 4篇杂文
  • 4篇人民
  • 4篇现代文
  • 4篇现代文学
  • 4篇小说
  • 3篇叙事
  • 3篇人文
  • 3篇桐城派
  • 3篇主义
  • 3篇文化
  • 3篇闻一多
  • 3篇现代杂文
  • 3篇民族
  • 2篇学史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品格

机构

  • 26篇三峡大学
  • 10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6篇朱华阳
  • 2篇陈国恩
  • 1篇吴卫华
  • 1篇周卫华
  • 1篇赵琳
  • 1篇彭红卫
  • 1篇罗晓路
  • 1篇阚如良
  • 1篇冯万林
  • 1篇雷国洪
  • 1篇邓念梅
  • 1篇陈宇京
  • 1篇黄权生
  • 1篇王珮
  • 1篇胡绍华
  • 1篇王雪丽
  • 1篇黄柏权
  • 1篇刘传清
  • 1篇丁友芳

传媒

  • 7篇三峡大学学报...
  • 4篇三峡论坛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人民长江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高教探索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涪陵师范学院...
  • 1篇长江文艺评论
  • 1篇邢台职业技术...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被引量:7
2002年
阳明心学为梁启超契合中西文化和文学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它规范着梁启超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的思想理路和理论品质。就思想特质而言 ,梁启超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学的艺术审美性。阳明心学调适了二者的内存冲突 ,体认了文学功能性、主体性和自律性特征。从心学的角度看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性和“五四”
陈国恩朱华阳
关键词:阳明心学文学观念启蒙
关公文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以香港社会的关公崇拜为例
2012年
香港社会的关公崇拜不仅反映了华人生活的民俗事象和文化遗存,而且显示出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在香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到了催化、调适和稳定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和社会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一项重大课题。从香港市民、商户和警察的关公崇拜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汲取一些与东方文化和儒家文明相适应的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朱华阳王珮
关键词:关公文化社会管理经济伦理社会道义
三峡工程的媒介“污名”现象剖析被引量:2
2015年
三峡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在某些媒体的报道中形成一种"污名化"现象。媒体对三峡工程的污名化表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其产生原因和背景复杂,既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偏执和对中国发展的心理不适,也表现了转型期的民众情绪和社会焦虑。三峡工程污名化对我们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积极有效地予以应对和澄清。
朱华阳
关键词:三峡工程污名化
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吴卫华胡绍华雷国洪阚如良黄柏权周卫华刘传清黄权生朱华阳彭红卫陈宇京罗晓路冯万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然被提升到“对国家和历史负责”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三峡区域是先秦巴文化和楚文化的摇篮,历史上相对封闭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多民族聚居孕育了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化建设
原型·典型·兴象——论屈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2010年
屈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现代文学的主体精神和艺术表现提供了创造性转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是以原型、典型和"兴象"三种"在场"形式,在话语、文本和主体间的"交互世界"中生成的。
朱华阳
关键词:现代文学在场
论舒芜在当代文学中的历史问题及其意义
2004年
20世纪50年代舒芜与"胡风集团案"的历史是非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热门话题和学术"劫争"。避开史实诉讼、道德追问和人性检讨的研究路向,就当代文学具体的历史情景而言,舒芜及其文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意味深长的典范文本,有着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它演绎了新中国在冷战思维下文学的一体化建制,昭示了转型期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氛围中文人的心理祈向,展现了建国初在意识形态的召唤下学者否定自我投身大众的思想改造历程。
朱华阳
关键词:舒芜当代文学冷战思维自我否定身份
闻一多:民族主义的文化表达与思想实践
<正>近年来,学者们研究闻一多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时,大都凸显了闻一多思想的发展特征和转变形态。闻一多思想发展和人生道路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前后期表现出显著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人们在强调闻一多思想的显在变化性时往往忽...
朱华阳
文献传递
英雄叙事中的历史与文化——评刘保昌的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
2019年
刘保昌的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叙述了楚武王熊通发奋图强、励精图治、整军经武、开疆拓土,不断发展壮大楚国,终于成就霸业的辉煌人生,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英武伟岸、刚勇坚毅、多谋善断又凶狠蛮强的英雄形象。小说情节惊心动魄,语言遒丽奔放,气韵连贯,格调昂扬,读后令人血脉偾张,荡气回肠。这种弥漫着荆楚文化氤氲的浪漫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们阅读《楚武王》之初体验。如果我们细读作品.
朱华阳
关键词:小说叙事楚文化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教育的“道术”观论略被引量:11
2010年
"道"与"术",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认知模式,也是当代教育的现实情境所生发的重要论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尊"王道"、重感悟的特性形成"重道轻术"倾向,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近现代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救亡的重压下,转向了"重术轻道",它寄寓着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文化精神;当代教育关于"道"与"术"的思想进路,既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理念,又表达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诉求;而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化潮流给当代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赋予了"道"与"术"新的意义。
朱华阳
关键词:中国教育人文传统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关于郭沫若斥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事件的疏解
2021年
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将沈从文斥为“桃红色作家”,由此引发的舆论给沈从文后半生的写作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是非曲直也引起学界的众说纷纭。首先,郭沫若批判沈从文是源于私人的宿怨,还是文化政治发展的必然?建国前夕沈从文的“发疯”“自杀”是这篇文章导致的吗?这需要辩证分析。其次,郭沫若批判沈从文为“桃红色作家”有文学理据吗?我们需要探讨沈从文情欲书写的“诗”与“真”,看看被理解为“抽象的抒情”的“虹影”“星光”背后真正的生活面影。其三,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与五四时期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30年代的革命小说风格类似,同是书写身体与爱欲,郭沫若为何以高度评价和大势挞伐区别对待?究其缘由,我们可以梳理出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歧异和浪漫主义的流脉。
朱华阳骆羽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