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昭长

作品数:47 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疫苗
  • 12篇流行病
  • 12篇流行病学
  • 10篇新生儿
  • 9篇乙肝
  • 9篇乙型
  • 9篇接种
  • 9篇肝炎
  • 8篇乙型肝炎
  • 7篇乙肝疫苗
  • 7篇病毒
  • 6篇麻疹
  • 5篇新生儿破伤风
  • 5篇流行病学调查
  • 5篇接种率
  • 4篇急性弛缓性麻...
  • 4篇脊髓灰质炎
  • 4篇儿童
  • 4篇病例
  • 4篇弛缓性

机构

  • 41篇海南省疾病预...
  • 4篇海南省卫生防...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三亚市卫生防...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定安县疾病预...
  • 1篇琼海市疾病预...
  • 1篇海南省白沙黎...

作者

  • 46篇曾昭长
  • 38篇孙莲英
  • 23篇符振旺
  • 16篇邓海英
  • 15篇王春雷
  • 14篇马焱
  • 14篇曾雪霞
  • 10篇朱坚
  • 10篇林春燕
  • 9篇陈海云
  • 8篇金玉明
  • 7篇李臻
  • 7篇闫秀娟
  • 7篇陈少明
  • 5篇史金端
  • 5篇何剑
  • 5篇莫少雄
  • 4篇潘婷婷
  • 4篇吴维学
  • 4篇苏新元

传媒

  • 25篇中国热带医学
  • 6篇中国计划免疫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海南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省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与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监测的流行病学效果被引量:6
2000年
为了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NNT)的目标 ,1996年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海南省合作 ,在三亚市、琼中县开展了消除NNT试点研究工作。方法是 :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PPS)方法调查项目市、县活动前后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 (TT)接种率 ,育龄期妇女未接种TT的主要原因。育龄期妇女TT接种以突击接种为主 ,并逐步纳入常规计划免疫系统 ,NNT病例监测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同时运行。通过项目的开展TT3 接种率分别提高到 87 3 %、88 8% ,NNT发病率下降到1/ 10 0 0个活产儿以下 ,TT未接种的主要原因为外出打工。监测系统报告男女病例比例 1 2 5 :1。建议 :①提高新法接生率 ;②将育龄期妇女TT接种纳入常规计划免疫运转 ,并应与计划生育、优生。
孙莲英王春雷吴多林陈志勇朱坚曾昭长邓海英史金端
关键词: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率新生儿破伤风
海南省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林春燕马焱符振旺孙莲英许文波陈海云曾昭长邓海英潘正帆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从1999-2005年共采集了麻疹爆发点及散发点病人标本82份,分离出麻疹病毒23株。将这23株麻疹病毒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与A,H2,H1基因型参考株的对应序列做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分析结...
关键词: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别分子流行病学
海南省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
2009年
2008年2月21日上午,海南省人民医院电话报告了1例疑似登革热病人在该院就诊,由于无相关检测试剂,请求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调查诊断。省疾控中心立即电话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后,要求省医院对该病人就地隔离治疗并采样送检;省医院认为患者已基本痊愈,要求患者直接到省疾控中心接受调查、检测和诊断。患者于当日中午到达省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对患者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经省疾控中心调查、组织专家会诊、实验室检验,
吴维学金玉明苏新元贾鹏本劳世军李臻孙莲英曾昭长韦茂国
关键词:登革热输入病例
海南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研究
孙莲英王春雷朱坚曾昭长邓海英史金端
新生儿破伤风是危害新生儿健康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种主要传染病。中国政府承诺在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但由于工作难度大目标一直没有实现,国际卫生组织和中国政府为探讨经济、有效、可行的控制策略。1997年受卫生部委托与国际...
关键词: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儿童计划免疫监测系统
海南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研究报告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通过在海南省开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研究,为我国制订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和PPS调查方法调查NT死亡率、育龄妇女TT接种率、抗体水平;开展NT病例监测,对育龄妇女进行TT突击接种并与儿童常规免疫系统同时运行,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结果 三亚、琼中NT发病率逐年下降,2001年三亚已降到1.07‰,琼中县达到0.92‰,育龄妇女TT3针累计接种率达到95.1%、97.8%,育龄妇女TAT水平血清学监测结果与接种率调查结果一致,育龄妇女TT1针接种后可产生保护水平TAT,并且有51%的人可维持13个月左右,在符合最短间隔条件下,不同免疫间隔TAT差异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建议 将育龄妇女TT接种与计划生育工作密切挂钩,在育龄妇女领取计划生育指标时,必须出示TT接种证,使育龄妇女TT接种工作可持续发展。
孙莲英王春雷曾昭长史金端邓海英符振旺董胜利吴多琳陈志勇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率
海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群分布和人群免疫水平调查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 了解海南省健康人群流脑菌群分布及免疫水平,为防治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海口市、屯昌县、陵水县和儋州市0~59岁健康人群静脉血和咽拭子,检测A群和C群血清抗体水平同时进行咽拭子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菌株分离。结果 全省共调查693人,采集静脉血693份,捡出A群抗体阳性率40.32%,平均滴度1:5.7;C群血清抗体阳性率19.22%,平均滴度l:2.0。最低血清抗体滴度l:2。最高血清抗体滴度〉1:256;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617份,检出率0.02%。5岁以下少儿童A群和c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低于20%;20~40岁青壮年血清抗体阳性率和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菌株检出率最高。结论 海南省流脑疫情趋势属于低流行区,15岁以下少年儿童A群和C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水平偏低,不能形成免疫屏障.建议加强流脑疫情监测和15岁以下少年儿童流脑疫苗免疫接种。防止流脑瘦情暴发流行。
闫秀娟孙莲英曾昭长符振旺邓海英陈少明
关键词:流脑脑膜炎奈瑟氏菌人群免疫水平
海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对比海南省2009年-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掌握其变化趋势,为手足口病进一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采集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检测,收集患者流行病学等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监测及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2009年网络报告11845例病例,其中243例重症病例;2010年网络报告25142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重症病例277例。2010年每月发病与2009年同期比较均明显增加,发病高峰提前,持续时间更长;2009年与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人群分布相似,两者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96:1与1.91:1;两者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分别为95.18%和96.02%,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分别为74.16%和78.95%;2010年重症病例中CA16阳性率(6.49%)比2009年(0.49%)有所增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P<0.05)。结论海南省手足口病防控重点人群仍为5岁以下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有流行范围广,持续时间延长的趋势,防控难度加大,需做好长期备战。由于重症病例中CA16阳性率逐渐增加,需引起警惕。
黄芳陈少明邱丽李臻曾昭长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海南省应用疫苗免疫对控制百日咳的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通过对海南省 5 0年百日咳疫情分析和 2 0 0 2年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调查 ,评价应用疫苗免疫儿童对控制百日咳的效果。 方法 按计划免疫规定的免疫程序应用单价或三价百白破疫苗 ,对 3~ 2 4月龄儿童进行 3针基础免疫和 1针加强免疫 ;收集 195 1年以来的疫情资料按疫苗免疫不同发展阶段分析历年发病率与百白破接种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发病情况结合人群抗体水平调查评价免疫效果。 结果 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自然感染阶段、冷链运转阶段年均发病率分别为 78 5 1/10万、0 43 /10万 ,流行季节发生改变 ;接种率与发病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且具有显著性意义 ;全程接种与未接种者百日咳抗体阳性率、GMT有显著差异。 结论 使用百白破混合制剂能有效控制百日咳疫情 ,使儿童达到高的免疫水平 ,人群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朱坚孙莲英马焱王春雷曾昭长符振旺
关键词:疫苗免疫接种百日咳抗体
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NPEV)的感染状况 ,为我省今后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集不同组群儿童粪便标本 ,采用WHO提供的RD、HEP -2、L2 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 1994~ 2 0 0 1年采集的 10 2 6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NPEV分离率为 19.79% ,其中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组NPEV分离率最高 ,为 2 6.5 8% ,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粪便标本的NPEV分离率分别为 17.37%和 2 0 .41% ,AFP病例与接触者NPEV分离率有显著性差异 (x2 =9.468,P <0 .0 1)。不同组群儿童感染的NPEV型别差异较大。不同型别NPEV毒株在海南省AFP病例、AFP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感染的机率有所差别。有些型别的NPEV在三组儿童中都有循环 ,但有些型别的NPEV毒株仅从AFP病例或其接触者中分离到。结论 在我国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后 ,开展儿童NPEV感染状况的研究能为进一步证实和巩固消灭脊灰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
马焱林春燕孙莲英曾昭长陈海云王春雷
关键词: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原学监测
海南省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分离及相关资料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了解海南省 1995~ 2 0 0 0年报告的 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脊髓灰质炎病毒 (PV)疫苗株的分离情况 ,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PV型别分布等相关资料。方法 采用试管法分离肠道病毒 ,微量中和试验法鉴定脊灰病毒 ,国家脊灰实验室采用PCR -RFLP法进行型内鉴别。结果 海南省 1995~ 2 0 0 0年报告的 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 177例及 6 85名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中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的分离率分别为 10 80 %和 2 .48% ,3岁以内的儿童分别占 94 73%、47 10 %。 19例脊灰病毒疫苗株阳性的AFP病例中 ,31.5 8%的儿童无OPV免疫史 ,2 1.0 5 %的儿童有 1~ 2次免疫史 ,仅 47 37%完成了三次OPV全程免疫。其中 9例病例发病后 6 0天残留麻痹。结论 我国已进入“无脊灰状态” ,已无本土脊灰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脊灰病毒疫苗株在人群中的循环及其致病性应进一步研究 ,同时 ,继续保持儿童高的OPV免疫覆盖率仍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马焱林春燕孙莲英周立文曾昭长李永忠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急性弛缓性麻痹流行病学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