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冬梅 作品数:8 被引量:63 H指数:4 供职机构: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围产期孕妇的GBS筛查与婴儿血流感染的相关性及耐药性分析 2023年 回顾性分析长沙地区围产期孕妇无乳链球菌(GBS)的定植情况,并对五年来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5640例妊娠晚期(35~37周)孕妇的病例资料,对GBS平板培养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当年GBS引起的婴儿血流感染进行统计,对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5640例妊娠晚期(35~37周)孕妇,共计检出5012例GBS,占比为10.98%。年度分布:2018~2021逐年上升,2022年基本略有下降,但与2021无统计学差异;年龄分布:28岁以下围产期孕妇阳性率(10.36%)与与35岁围产期孕妇阳性率(11.47%)存在明显差异(X2=3.916,P=0.048);标本类型分布:消化道标本(采取肛周拭子)阳性率(53.36%),生殖道标本(采取阴道拭子)阳性率为(13.42%),有显著差异。五年间,无乳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2018年(0.14%),2019年(0.12%),2020(0.097%),2021(0%),2022(0.02%)逐年下降。五年间药敏结果数据分析表明GBS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无耐药株,对于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依次为为32.84%、68.28%、78.69%;结论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GBS阳性孕妇进行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血流感染。 张靖 彭冬梅 皮俏冰关键词:围产期孕妇 B族链球菌 耐药性分析 晚期妊娠引产应用地诺前列酮栓与宫颈扩张球囊的比较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地诺前列酮栓与宫颈扩张球囊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效果比较,为妊娠晚期需引产的孕妇寻求更安全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晚期妊娠引产的患者360例进行研究,按照临床试验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地诺前列酮栓组与COOK球囊组,每组180例。观察比较两组引产成功率、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临产时间、新生儿评分以及分娩时胎心及羊水异常情况等。结果两组孕妇引产成功率、总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分娩过程出现胎心异常率、出生时羊水性状异常者比率低于地诺前列酮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地诺前列酮栓组(P<0.05),但产后缩宫素患者比率、放置时间高于地诺前列酮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引产成功率相近,但球囊作用较普贝生缓和,安全,并发症少。 彭冬梅关键词:晚期妊娠 引产 地诺前列酮栓 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总结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的相关因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收治的96例前置胎盘和12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孕周、胎盘位置、产妇年龄、妊娠次数、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 968产妇中,前置胎盘者发生率为1.20%(96/7 968)。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者12例,占前置胎盘的12.5%(12/96)。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与产妇孕产次、胎盘位置明显相关,而与其年龄、孕周关系无明显相关性。中央型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边缘性胎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合并胎盘植入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前置胎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有相关关系,中央型前置胎盘及3次以上妊娠为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胎盘植入严重危害母婴生命,针对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对提高母婴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彭冬梅关键词: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6月在我科收治的89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产后出血发生在2h以内,占75.28%(67/89)。孕周在37—40周,胎儿体质量在2500~4000g者,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较低,发病率分别为6.46%(40/619)、6.38%(54/847)。有多次分娩史、双胎、胎盘因素者出血发病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1.25%(5/16)、44.44%(4/9)、74.19%(23/31)。结论 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孕周、胎儿体质量、分娩方式、流产史、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 彭冬梅关键词:产后出血 预防措施 发病率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 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女性怀孕期间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于2021年6月至12月从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连续招募31名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入组时(孕24~28周)和研究结束时(孕38周)对孕妇粪便微生物群(通过基于16S扩增子的测序)进行评估。结果 与孕妇入组时相比,研究结束时孕妇粪便微生物群α多样性值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物种丰富度、菌种数量和香农指数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6.752、7.623、6.539,P<0.05)。在属水平的箱线图显示,研究结束时Bacteroides、Collinsella和Rikenellaceae的丰度显著降低,而Blautia、Butyricicoccus、Clostridium、Coprococcus、Dorea、Faecalibacterium、L-Ruminococcus和Lachnospiraceae显著增加。Spearman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ecalibacterium与蛋白质摄入呈正相关(ρ=0.34,P<0.05),而与空腹血糖变化呈负相关(ρ=-0.56,P<0.05)。Rikenecellaceae与收缩压呈负相关(ρ=-0.53,P<0.05)。Blautia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空腹胰岛素变化和HOMA-IR变化呈负相关(ρ值分别为-0.53、-0.37、-0.37,P<0.05)。Butyricimonas、Collinsella与空腹胰岛素变化(ρ值分别为0.43、0.47,P<0.05)和HOMA-IR变化(ρ值分别为0.50、0.46,P<0.05)呈正相关。结论 GDM患者在妊娠期间检测到具有更高α多样性的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代谢/炎症模式与特定细菌丰度之间的关联。 李华 曾智华 陈秋玲 彭冬梅 邓燕霞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肠道菌群 饮食干预 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冻融胚胎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探讨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中发生反复移植失败(RIF)的患者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5年至2019年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RIF患者1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雌激素组)40例,观察组1(中药+雌激素组)35例,观察组2(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雌激素组)43例,观察组3(中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雌激素组)51例,监测子宫内膜厚度、雌二醇水平、转化日前雌二醇用量及移植后14天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治疗7天后,各组间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化日观察组3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2(9.24±1.54 mm vs 8.35±0.99,9.24±1.54 mm vs 8.31±0.7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化日观察组1及观察组3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33.09±238.35 pmol/L vs 825.32±153.59 pmol/L,964.49±181.27 pmol/L vs 825.32±153.59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及观察组1雌激素使用量低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与对照组相比移植14天后血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雌激素治疗可以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较对照组在移植14天后血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明显增加。 梁莹 李建军 刘敏 贺凤娥 张建梅 彭冬梅关键词:冻融胚胎移植 补肾活血中药 经皮穴位电刺激 子宫内膜容受性 基于孕期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_(1)、B_(12)水平的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包括孕前糖尿病(PGDM)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其中,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全球约16.2%的育龄期妇女在妊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其中86.4%由GDM导致[1]。 陈秋玲 彭冬梅关键词:妊娠合并糖尿病 育龄期妇女 糖耐量异常 维生素B 孕期膳食 GDM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分娩方式选择及新生儿预后 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不同孕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产科收治的12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结果孕周28~34周组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明显高于孕周34~37周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剖宫产、阴道助产、阴道分娩3种分娩分式分娩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孕周越小,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病率越高;不同的分娩方式选择对新生儿的预后无影响。 彭冬梅关键词:早产 胎膜早破 分娩方式 新生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