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干细胞
  • 6篇骨髓
  • 5篇细胞移植
  • 4篇细胞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氧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细胞移植治疗
  • 3篇脑损伤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干细胞移植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山西中医学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9篇张重功
  • 7篇李轶
  • 7篇马杰
  • 1篇郝解贺
  • 1篇杨敏
  • 1篇江峰
  • 1篇毛文伟
  • 1篇杨建华
  • 1篇王裕
  • 1篇魏原勇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病理机制被引量:1
2007年
张重功李轶马杰
关键词:弥漫性轴突损伤病理机制CA^2+内流外伤性脑损伤轴索损伤通透性改变
化疗后骨髓再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围产期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olopathy,HIE)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之一,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因此探讨HIE...
张重功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细胞移植缺血缺氧性脑病
文献传递
化疗后骨髓再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5-氟尿嘧啶激活的骨髓源性干细胞(BMSCs)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脑内后,对其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此种细胞(即骨髓再生细胞BMRCs)在治疗HIE中的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制作新生大鼠HIE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HIE/PBS组)、骨髓干细胞移植组(HIE/BMSCs组)、骨髓再生细胞移植组(HIE/BMRCs组)。HIE模型制作后第3天,分别将3μL PBS、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后的BMSCs及BMRCs经右侧侧脑室植入HIE大鼠脑内。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周进行行为学、PCR、病理学、DAPI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DAPI检测发现,标记后的骨髓细胞迁移到梗死区并存活。行为学检测提示,BMRCs治疗组的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BMRCs治疗后的大鼠,其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新生血管明显增多。结论BMRCs植入HIE大鼠脑内后,能存活、迁移至损伤部位,并表达大量营养因子,进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感觉运动功能。BMRCs侧脑室移植治疗HI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重功李轶马杰毛文伟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作用及近况
2007年
目的:文章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治疗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汁算机检索Medline1999-01/2006-1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细胞修复的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cells,cerebral ischemia,stroke"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包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的基础研究文章,排除重复研究、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纳人3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及其修复机制进行归纳。资料综合: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被用于脑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激活内源性的修复机制。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分泌大量营养因子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和营养支持作用。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其移植后分泌大量营养因子从而发挥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马杰李轶张重功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脑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但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最近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能够分泌一系列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对脑梗死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治疗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李轶张重功马杰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同种异体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ESc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的迁移、分化,以探讨细胞移植治疗的机制。方法取7d龄C57小鼠,制作HIBD动物模型。术后第2~3天,将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植入小鼠损伤侧脑室,同时设对照组(只注射PBs)和正常组。然后对小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PCR、X-gal染色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结果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的海马,构成海马结构,经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可分化为NF阳性的神经元。结论ESc来源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HIBD脑内后,能迁移至损伤的海马,分化为神经元,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马杰杨敏张重功江峰杨建华李轶王裕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探讨不同时间点移植BMSCs对大鼠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在MCAO术后3、6、12、24、72 h这5个时间点经尾静脉移植BMSCs到脑梗死大鼠,并与PBS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脑梗死体积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比较。结果MCAO术后28 d,TTC染色显示:与PBS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随着细胞移植时间推后,梗死体积逐渐增大,BMSCs 3、6、12、24、72 h移植组脑梗死体积分别为(40±27)、(80±25)、(123±21)、(161±19)和(202±27)mm3。BMSCs移植组大鼠NSS明显低于PBS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并且BMSCs移植越早,NSS越低。结论在MCAO术后3-72 h移植BMSCs对大鼠脑梗死都有治疗效果,并且移植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李轶张重功马杰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后颅窝减压加侧脑室引流治疗急性小脑梗死
2008年
魏原勇郝解贺张重功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治疗急性小脑梗死后颅窝减压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脑损伤的效应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综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脑损伤的效应。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6-10/2006-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traumatic brain in jury(TBI),cell 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脑损伤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8篇相关文献,3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07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1篇文献中,分别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诱导分化、移植途径、对外伤性脑损伤的修复以及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通过脑实质内直接注射、脑脊液内注射或血管内注射移植后,骨髓基质细胞可透过血脑屏障集中于损伤区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时间存活。通过替代受损细胞和激活内源性修复机制,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损伤的神经功能、促进外伤后神经重塑。随着对骨髓基质细胞研究的深入,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骨髓基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的确定及快速分离纯化、归巢及体内分化的相关机制、促进损伤后神经组织重塑的分子机制。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于脑实质内直接注射、脑脊液内注射或血管内注射移植后均能促进外伤性脑损伤修复,作用机制主要为替代受损细胞和激活内源性修复。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外伤性脑损伤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马杰张重功李轶
关键词:骨髓细胞间质干细胞脑损伤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