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熙纯

作品数:29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一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溃疡
  • 5篇十二指肠
  • 4篇十二指肠溃疡
  • 4篇胃肠
  • 4篇结肠
  • 4篇肠溃疡
  • 3篇贫血
  • 3篇肿瘤
  • 3篇胃癌
  • 3篇慢性
  • 3篇免疫
  • 3篇内镜
  • 3篇结肠炎
  • 2篇多药
  • 2篇氧化氮
  • 2篇药物疗法
  • 2篇一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合酶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机构

  • 15篇中南大学
  • 10篇湖南医科大学
  • 5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169...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28篇张熙纯
  • 9篇邹益友
  • 4篇凌奇荷
  • 3篇沈守荣
  • 3篇赵善灿
  • 2篇姜希望
  • 2篇周国华
  • 2篇张桂英
  • 2篇冯莉娟
  • 2篇陈凤英
  • 2篇张桂英
  • 1篇王文欢
  • 1篇刘灵芝
  • 1篇文继舫
  • 1篇钟惠菊
  • 1篇阳惠湘
  • 1篇何剪太
  • 1篇吴小平
  • 1篇周会新
  • 1篇周群秀

传媒

  • 4篇中国内镜杂志
  • 4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湖南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师杂志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家庭健康(医...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癌症
  • 1篇衡阳医学院学...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 2篇198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免疫学探讨被引量:43
2003年
目的 :目前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有关 ,已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与白细胞介素6 (IL - 6 )、白细胞介素 8(IL - 8)密切相关。另有报导认为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但是IL- 6、IL - 8与NOS关系的报导并不多见。为了揭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8)的表达 ,以及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 ,设计本研究。方法 :对 3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粘膜标本及 10例正常结肠粘膜标本进行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IL - 6mRNA ,IL - 8mRNA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分析。结果 :3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粘膜标本IL - 6mRNA有 2 8例阳性 (83% )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IL - 8mRNA有 2 7例阳性 (79% )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P <0 .0 1) ,iNOS阳性 30例 (88% ) ,与对照组比较增高 (P <0 .0 5 )。结论 :细胞因子 (IL- 6 ,IL - 8)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是iNOS活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王伟宁张熙纯刘丽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溃疡38例观察被引量:1
1999年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是继奥美拉唑(Omeprazole)之后又一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而阻断胃酸分泌,从而促进溃疡愈合[1]。我院采用兰索拉唑(汕头滨制药厂研制)对38例难治性溃疡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
邹益友张熙纯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兰索拉唑药物疗法
回肠末端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及病因学探讨被引量:27
1996年
目的:研究回肠末端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细菌学改变的特点及病因学。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15例作细菌学检查,7例作电镜检查。结果:1.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P>0.05);易与结肠疾病并存但又不同于小肠疾病。2.本病的内镜下改变与病理学改变一致。3.本病多有回盲瓣舒缩功能异常(P<0.01)。4.病灶处杯状细胞增多,吸收细胞变性或坏死。5.本病有细菌失衡:保护性细菌减少,且回盲瓣内外细菌改变一致(P>0.05)。结论:本文分析了本病临床、内镜、病理学的变化特点。推测本病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同时指出,结肠--回肠反流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周国华张熙纯薛红仙左大镒陈奉条周红梅肖万军
关键词:内镜病理学病因学
内镜下微波、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息肉的比较被引量:1
1993年
我院自1987年6月至1992年12月经内镜微波、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息肉95例,共128颗,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2例,女33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岁。息肉位于食道者3例,胃89例,十二指肠3例,其中单发77例,多发18例。息肉直径小于0.5cm 35颗,0.6~1.0cm 30颗,1.1~1.9cm 19颗。
邹益友张熙纯李菊英
关键词:内镜微波息肉直径广基息肉炎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免疫学探讨被引量:2
2001年
王伟宁张熙纯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一氧化氮合酶原位杂交技术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胆囊声象图及其收缩功能状况的研究
1992年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胆囊声象图上胆囊壁增厚,毛糙、能否提示慢性胆囊炎尚未见报导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胆囊壁增厚及其收缩功能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
李瑞珍熊建群张熙纯凌奇荷文继舫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囊收缩功能B超
特发性便秘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测定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研究特发性便秘患者餐前餐后乙状结肠动力变化情况.方法:利用结肠测压技术研究了8例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餐前餐后乙状结肠压力情况,并与5名健康人相比较.结果:特发性便秘患者餐后乙状结肠动力指数明显较正常人低(P=0.014).结论:特发性便秘患者存在着餐后乙状结肠动力的明显减低.
李富军邹益友张熙纯沈守荣
关键词:特发性便秘
多虑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1989年
对58例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进行了多虑平与雷尼替丁的双盲对比研究。两组均以相同方法和时间给药。结果表明:治疗一个月后,多虑平组与雷尼替丁组的内窥镜下愈合率分别为44.83%和51.72%;有效率分别为75.86%和86.21%,其差异均无显著性。多虑平治疗组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计分均有下降趋势。
朱小寒龙见芳凌奇荷张熙纯
关键词:多虑平十二指肠溃疡药物疗法
胃高位溃疡85例胃镜检查分析被引量:3
1990年
85例胃高位溃疡分析表明,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胃小弯及后壁;巨型溃疡(直径≥2.5cm)常见;位于小弯垂直部近贲门侧者多为良性。并对高位溃疡胃镜诊断的体会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张桂英张熙纯凌奇荷李菊英
关键词:胃溃疡胃镜胃肠肿瘤
回肠末端的杯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7
1999年
该文报告了12 例慢性回肠末端炎与10 例正常对照者回肠末端粘膜电镜下杯状细胞数目及超微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在纤维结肠镜病理学确诊后进行取材,取材部位相同;病例组12 例,男8 例,女4 例,平均年龄35 .0岁,对照组10 例,男6 例,女4 例,平均年龄34 .5 岁。按潘氏方法进行计数、分类。结果:杯状细胞/ 吸收细胞比值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提示病例组杯状细胞数目增多。杯状细胞分为二类,对照组为中等量Ⅰ型杯状细胞,但无Ⅱ型粘液分泌细胞;病例组 I、Ⅱ型杯状细胞均增多,但Ⅰ型多有细胞器退变;Ⅱ型粘液分泌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蛋白体,而高尔基复合体少见,分泌颗粒互不隔合,单个释放。讨论:本文分析了杯状细胞增多以及形态学变化可能在慢性回肠末端炎发病中的作用。
周国华张熙纯
关键词:杯状细胞超微结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