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敬莹

作品数:19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房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6篇阵发
  • 6篇阵发性
  • 6篇静脉
  • 6篇肺静脉
  • 5篇阵发性心房颤...
  • 4篇电隔离
  • 4篇消融
  • 4篇肺静脉电隔离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标测
  • 2篇电隔离术
  • 2篇电解剖标测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对心

机构

  • 12篇同济大学
  • 5篇上海市第十人...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天津市胸科医...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 1篇建德市第一人...
  • 1篇南通市第六人...

作者

  • 19篇张敬莹
  • 13篇徐亚伟
  • 12篇唐恺
  • 6篇赵冬冬
  • 3篇朱梦云
  • 3篇李双
  • 3篇陈艳清
  • 3篇李海玲
  • 2篇张志新
  • 2篇郭荣
  • 2篇裴艳
  • 2篇于学靖
  • 2篇侯磊
  • 2篇马南
  • 2篇路来金
  • 2篇陈维
  • 2篇李海玲
  • 2篇苏杨
  • 2篇刘伟静
  • 1篇闻静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操作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2012年
目的探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OverlayRef)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人选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OvedayRef组(97例)及对照组(97例)。OverlayRef组使用OverlayRef技术(将参考图像以反白的形式叠加于透视屏上)辅助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对照组常规方法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比较两组的总消融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量、肺静脉隔离率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OverlayRef组的消融时间[(89±13)min对(102±22)min,P〈0.01]和总消融术时间[(139±22)min对(162±31)min,P〈0.01]均明显比对照组短。OverlayRef组的x线曝光量[(13531±283)mGy对(13123±369)mGy]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环肺静脉电隔离率(97.9%对96.9%,P=NS)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84.5%对81.4%,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verlayRef技术可以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缩短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学习曲线。
唐恺肖彬赵冬冬张敬莹陈艳清徐亚伟
关键词:电解剖标测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导管消融对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节律控制疗效确切,但仍不能完全去除脑卒中的风险.而左心耳封堵已在预防房颤脑卒中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联合左心耳封堵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自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脑卒中风险高危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平均年龄(75.6±4.3)岁.房颤病史平均(3.1±1.7)年.CHA2 DS2-VASc评分(4.3±1.9)分.所有患者都有脑卒中史,轻者仅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重者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术前3d内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排除左心房内血栓.导管消融的术式是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终点为完成双侧肺静脉的电隔离;随即于左心耳内植入Lefort封堵器.术后45 d内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随后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个月,之后长期维持口服阿司匹林.于第3、6、12、18、24个月时随访心律状态及脑卒中再发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平均随访(13.4±2.8)个月,有58例(85.3%)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1例患者再发脑卒中.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包渗液,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结论 对于脑卒中风险高危的房颤患者,同时行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
唐恺张敬莹赵冬冬李双朱梦云陈维徐亚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脑卒中
大鼠周围神经可塑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感觉神经束(前臂内侧皮神经)近端与运动神经束(肌皮神经)远端吻合的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在靶器官改变时感觉神经的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每组大鼠左上肢制备实验模型,右上肢为正常对照,不作任何处理。A组:于距前臂内侧皮神经起点5mm处切断该神经,将其近端与切断的肌皮神经远端行无张力端端吻合;B组:于距肌皮神经入肌点5mm处切断该神经,将其远端与切断的前臂内侧皮神经近端行无张力的端端吻合;C组:切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不予吻合,形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模型。于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屈肘功能、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行吻合口近端的神经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染色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大鼠一般情况良好,切口无感染,均存活至24周。术后各组大鼠左侧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丧失,24周时A、B组大鼠主动屈肘功能均有恢复。根据"泼水清理实验"评估,A组获4~5分肢体7例,B组5例,均较C组0例有明显恢复(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方面,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大鼠电生理均可测得肱二头肌的诱发电位,吻合口近端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在AchE染色后可见到轴突深染的有髓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在屈肘功能的恢复情况、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吻合口近端的运动神经纤维数量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靶器官改变时感觉神经的结构及功能均发生了适应性的重塑,这种重塑可能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一种新方法。
马南路来金马丽华张敬莹张志新
关键词:周围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恶性心律失常的筛查试剂盒、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恶性心律失常的筛查试剂盒、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本发明在有家族性心源性猝死史的患者家系中检测到1个RyR2突变位点(p.A690E)并确认,进一步应用转基因动物模型,成功地构建了基因敲入小鼠,用小鼠模型验...
刘铮徐亚伟唐恺张敬莹强苏静熊婧钱云云郭荣李海玲苏杨刘伟静
高渗盐水预处理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TS)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高渗盐水+假手术组(HTS-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渗盐水+缺血再灌注组(HTS-I/R),每组10只。大鼠缺血再灌注前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4 ml/kg,7.5%)进行预处理;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检测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CK、LDH)、炎症介质(TNF-α、IL-6)、氧化应激指数(MDA、SOD)等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渗盐水显著性抑制大鼠梗死心肌的范围(34.8%±2.0%vs.51.5%±1.8%)、心肌酶的释放(LDH:1 120.5±90.5 vs.1 950.5±95.0;CK:1 658.8±50.0 vs.2 510.5±60.8)、炎症介质的释放(TNF-α:25.90±0.20 vs.40.20±0.20;IL-6:35.7±0.20 vs.58.20±0.10)并有效调节氧化应激指数(M DA:7.00±0.50 vs.12.00±0.50;SOD:165.50±5.0 vs.96.50±6.85)(P均<0.05)。结论高渗盐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调节氧化应激有关。
闻静张敬莹仓彦李宪凯赵冬冬张戟
关键词:高渗盐水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
联合应用磁共振扫描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图像融合技术及Lasso导管标测技术指导环肺静脉隔离治疗心房颤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报道联合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图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及Lasso导管标测技术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结果。方法共入选56例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5±12·7岁。应用Carto-Merge技术定位肺静脉口,之后环双侧肺静脉前庭线形消融左心房,终点为Lasso导管所标测的同侧肺静脉电位消失或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活动的分离。结果全组患者的电解剖标测点与影像图像(MRI)的空间差距均值1·79±0·33mm。首次手术的肺静脉隔离率为92·9%(52/56)。经随访18·3±5·7个月,有73·2%的患者(41/56)仍维持窦性心律。10例患者接受再次消融;经再次随访8·2±6·9个月,8位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无一例患者出现肺静脉狭窄。结论联合应用Carto-Merge及Lasso导管标测技术,可有效地确保肺静脉的隔离,降低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徐亚伟唐恺马坚张敬莹周可于学靖陈艳清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肺静脉
联合左心耳封堵与导管消融治疗卒中高危的阵发性心房颤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导管消融无法完全去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而近期左心耳封堵已在预防房颤卒中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联合左心耳封堵与导管消融治疗高危卒中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入选了28例卒中风险高危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75.9±4.3)岁。房颤病史(5.3±3.9)年。CHA2DS2-VASc评分(5.4±1.5)。所有患者都有卒中史,轻者仅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重者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术前3天内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排除左房内血栓。导管消融的术式是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终点为完成双侧肺静脉的电隔离;随即于左心耳内植入Lefort封堵器。术后45天内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随后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至6个月,之后长期维持口服阿司匹林。于第3、6、12、18、24个月时随访心律状态及卒中再发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随访(12.9±3.2)个月,有24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一例患者再发卒中。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包渗液,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结论对于卒中风险高危的房颤患者,同时行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
唐恺张敬莹黄小红赵冬冬李双朱梦云陈维徐亚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卒中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系统发生的可塑性变化以及如何利用周围神经具有的可塑性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做一回顾性综述。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对CNKI,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1994/2006的中文文章,ovid数据库1960/2006的英文文章进行检索,检索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可塑性;peripheralnerveinjury,nerveplasticity。资料选择:选取与周围神经损伤和神经可塑性有关的论文,无论观察对象为人或动物均纳入。资料提炼:未直接检索出同类论文,可见70余篇相关报道,选取CNKI,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中文文献7篇,ovid收录的英文文献13篇进行分类归纳。资料综合:通过举例说明周围神经损伤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可塑性变化,即脊髓和大脑皮质发生的动态功能重组,外周神经纤维发生的侧支发芽、神经自身的伸缩及神经的趋化性再生。同时介绍了神经端侧、侧侧吻合,神经自身延长,神经小间隙吻合,带神经血管的肌束植入术这些利用周围神经具有的可塑性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确存在可塑现象,如何最大化利用和挖掘这种可塑性变化将是未来周围神经修复的发展方向。
马南路来金张敬莹张志新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元可塑性
单中心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机制分析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电生理现象。现对我中心患者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机制报道如下。方法及结果15例行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了再次导管消融
徐亚伟唐恺张敬莹侯磊
关键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术后复发
文献传递
左心耳封堵术围手术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的有效性及围手术期安全性。病例介绍连续性纳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31日接受LAAC的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共计550例。年龄(70.2±8.7)岁、范围38~89岁,其中男性315例(57.3%),女性235例(42.7%);阵发性房颤181例(32.9%),持续或永久性房颤369例(67.1%)。干预措施共计使用2大类6种封堵器:(1)"塞式"封堵器(plug-like occluder,PLO),包括Watchman封堵器、Lefort封堵器;(2)"盘式"封堵器(disc-like occluder,DLO),包括LAmbre封堵器、Leftear封堵器、Lacbes封堵器和Amplatzer Cardiac Plug(ACP)封堵器。文献检索及分析评估植入成功率和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植入成功标准是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评价封堵器残余分流(peri-device leak,PDL),须满足PLO的PDL≤5 mm或DLO的PDL≤3 mm。SAE包括死亡、卒中、严重心包积液、封堵器相关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550例植入封堵器的患者中,PLO 328例(其中Watchman封堵器247例、Lefort封堵器81例)、DLO封堵器222例(其中LAmbre封堵器131例、Leftear封堵器48例、Lacbes封堵器40例、ACP封堵器3例)。CHA2DS2-VASc评分(4.5±1.8)分。封堵成功547例(99.6%),完全封堵499例(90.7%),PDL≤3 mm有546例(99.3%)。DLO和PLO两组在完全封堵率和PDL≤3 mm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02、1.0798,P均>0.05)。与PLO相比,DLO组更换封堵器比例更高[47例(21.2%)vs.22例(6.7%),χ^(2)=25.2443,P<0.01]。9例行PLO封堵失败,行补救性DLO植入,8例封堵成功。围手术期共计16例(2.9%)发生18例次SAE,其中死亡1例、卒中1例、心室颤动1例、封堵器脱落(LAmbre封堵器)1例、严重心包积液7例(行外科修补1例)、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4例(行外科修补1例)、出现封堵器压迫冠状动脉3例(均为PLO封堵器)。结论应用多种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总
李双刘建云贾鹏任重远李翔闫美玉王依倩张敬莹裴艳郭荣李海玲吴彦林逸贤唐恺朱梦云赵冬冬陈维徐亚伟
关键词:心耳封堵器手术中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