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敏强

作品数:2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农用地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5篇栽培
  • 11篇栽培技术
  • 4篇蔬菜
  • 3篇食品
  • 2篇选育
  • 2篇有机生态
  • 2篇有机生态型
  • 2篇玉米
  • 2篇栽培关键
  • 2篇栽培关键技术
  • 2篇栽培历史
  • 2篇食用
  • 2篇田间
  • 2篇田间管理
  • 2篇甜玉米
  • 2篇土栽
  • 2篇农业
  • 2篇无土栽培
  • 2篇无土栽培技术
  • 2篇可食用

机构

  • 24篇广州市农业技...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广州市白云区...

作者

  • 24篇张敏强
  • 14篇曹淑玲
  • 9篇魏鸿辉
  • 5篇贺丽容
  • 5篇吴云鹞
  • 4篇邓红生
  • 3篇梁凤娟
  • 2篇黄邦海
  • 2篇孙怀志
  • 2篇陆洁梅
  • 2篇叶清生
  • 2篇周伟华
  • 2篇朱展翱
  • 1篇罗少波
  • 1篇梁启防
  • 1篇梁开明
  • 1篇曹健
  • 1篇彭声高
  • 1篇刘翠娥
  • 1篇张白鸽

传媒

  • 6篇上海蔬菜
  • 3篇蔬菜
  • 3篇北京农业
  • 2篇长江蔬菜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村实用...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农业新技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9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农技推广措施创新与实践被引量:5
2007年
根据广州农业生产、社会需求及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分别开展了农技服务热线、农业科教电影服务、农技快速服务、"农业通"手机短信服务、农技咨询服务、农技培训到村服务以及设立示范户、示范基地和通过技术擂台赛等活动,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措施。结果表明,对推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有着显著的作用并取得重大的成效,受到农业生产者、科研工作和成果拥有者的普遍欢迎,使农技推广真正成为农业发展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邦海欧壮喆邓红生周伟华张敏强
有机生态型荷兰黄瓜无土栽培技术
2004年
曹淑玲张敏强魏鸿辉陈勇辉
关键词:有机生态型荷兰黄瓜无土栽培技术抗病性
食赏皆可的人参果盆栽技术
2004年
张敏强贺丽容魏鸿辉邱绍杰
关键词:人参果香艳梨盆栽定植田间管理
广州地区甜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在对广州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3414"试验,建立了相对产量与土壤养分回归方程,从宏观上评价了广州地区甜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初步建立了甜玉米施肥指标体系。通过对萝岗、番禺、增城、南沙4个试验点的甜玉米产量与施肥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氮、磷、钾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Y=727.83+15.13N-0.28P+11.70K-0.28N2+9.025P2-0.19K2-0.16NP+0.01NK-0.13PK(R2=0.91)。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表明氮磷钾肥施用量与产量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结合单、双因素分析结果,推荐广州地区甜玉米理论每667 m2产1 000 kg的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约为24、7、19 kg。施肥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氮、钾肥的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成正比,磷肥施用量过高会出现负收益现象。施肥经济效应分析结果与三因素效应方程分析结果一致。
张白鸽陈琼贤罗少波李强曹健张敏强钟玉娟杨秋
关键词:甜玉米养分丰缺指标施肥指标体系
日本大荚蚕豆及其栽培技术
2004年
张敏强曹淑玲魏鸿辉
关键词:栽培技术
网纹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04年
张敏强曹淑玲魏鸿辉贺丽容
关键词:网纹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栽培设施
绿色食品枸杞叶栽培关键技术
2008年
枸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食、药两用植物,其嫩叶、嫩梢都可食用,称为枸杞叶。枸杞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芦丁、甜菜碱等,是一种保健蔬菜,一直以来深受市民的喜爱。
曹淑玲邓红生黄见心张敏强
关键词:枸杞叶栽培关键技术绿色食品保健蔬菜可食用维生素
日本小青黄瓜温室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2004年
魏鸿辉张敏强曹淑玲
关键词:温室周年栽培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技术与品种对华南籼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的影响
2025年
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碳减排对维护国家粮食自给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为定量分析华南地区水稻生产碳足迹及构成特征,明确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碳足迹的影响,本研究在广东省4个典型的水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分析不同栽培技术模式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间接碳足迹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广东省籼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235.3~1487.7 kg CO_(2)-eq/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12~0.31 kg CO_(2)-eq/kg;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次数和单位产量碳足迹有显著影响。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显著减少氮肥用量,并提高了水稻产量,栽培技术和品种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相同技术模式下,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在相同种植条件下选用高产水稻品种能有效降低单位产量碳足迹。示范区的多点试验表明,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低碳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增加3.67%~21.6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1.68%~60.81%,每季平均减少灌溉次数4次,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值分别减少6.11%和16.19%。柴油和氮肥是影响间接碳足迹的关键因子,两者碳排放分别占总间接排放量49.65%~52.88%和30.62%~34.70%。平均每减少1 kg氮肥,碳足迹降低2.49 kg CO_(2)-eq/hm^(2)。水稻单位产量间接碳足迹与氮肥偏生产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单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能有效减少水稻单产间接碳足迹。综上表明,华南地区水稻生产可通过选用高产水稻品种,结合水肥优化栽培技术降低氮肥和灌溉水投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实现高产与低碳排的协同。
黄南巡张敏强叶清生张琮焜李健雄王昕钰傅友强梁开明
关键词:籼稻碳足迹生命周期法
巧种番薯
2010年
番薯可食用或作工业原料,其除富含淀粉和可溶性糖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酸、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钙、磷、铁等.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所以近年来番薯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张敏强
关键词:番薯人体免疫功能可溶性糖胃肠蠕动保健作用可食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