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渊

作品数:103 被引量:238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2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机械工程
  • 14篇文化科学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0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轴承
  • 16篇密封
  • 12篇机械密封
  • 11篇润滑
  • 9篇端面
  • 9篇两相流
  • 9篇静压
  • 8篇动静压
  • 8篇径向
  • 8篇教学
  • 6篇螺旋槽
  • 5篇电机
  • 5篇端面密封
  • 5篇水润滑
  • 5篇气液两相流
  • 5篇转子
  • 5篇课程
  • 5篇机器人
  • 5篇嫁接机
  • 5篇嫁接机器人

机构

  • 74篇西安电子科技...
  • 26篇西北工业大学
  • 1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1篇思克莱德大学
  • 7篇西安航天动力...
  • 5篇中国航天科技...
  • 2篇中国空气动力...
  • 2篇中国航天科技...
  • 2篇中国航天科技...
  • 1篇兰州职业技术...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商洛学院
  • 1篇东方汽轮机有...
  • 1篇湖北省电力试...
  • 1篇中国航天
  • 1篇创新科技有限...

作者

  • 99篇张国渊
  • 18篇闫秀天
  • 17篇赵伟刚
  • 16篇陈永琴
  • 16篇卫军朝
  • 15篇段清娟
  • 14篇李团结
  • 14篇王杰
  • 11篇袁小阳
  • 9篇陈垚
  • 7篇王贺
  • 5篇陈宇
  • 4篇陈国忠
  • 4篇李栋
  • 4篇张谊
  • 3篇朱敏波
  • 3篇闫秀峰
  • 3篇徐亚兰
  • 3篇李治国
  • 3篇陈垚

传媒

  • 5篇航空动力学报
  • 4篇润滑与密封
  • 3篇制造业自动化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3篇航空学报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机电工程
  • 2篇中国机械工程
  • 2篇计算机辅助设...
  • 2篇机械科学与技...
  • 2篇陕西教育(高...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高教学刊
  • 2篇2016年第...
  • 1篇计算机集成制...
  • 1篇流体机械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机械设计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19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4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改变闭合力的可控型机械密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型机械密封装置,具体是一种基于改变闭合力的可控型机械密封,包括静环座,安装在静环座上的电磁加载装置,以及设置在电磁加载装置上的摩擦力矩传感器单元和U型拨插,其原理在于通过改变闭合力的电磁加载装置实现对机...
张国渊赵伟刚段清娟陈永琴胡锐锋
螺旋槽机械密封在气液两相下的工作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分析螺旋槽机械密封在气液两相润滑工况下的性能,采用液氮模拟涡轮泵的低黏介质润滑环境,获得了不同试验条件下液氮在两相中的比例k。引入气液时变混合因子λ,建立了λ与两相介质混合密度ρ和混合黏度μ的关系。给出了螺旋槽机械密封的气液两相量润滑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两相润滑时机械密封的开启力F和泄漏量Q,并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150~190 s时添加时变混合因子计算方法计算出的开启力和泄漏量较实测数据平均误差分别为6.71%和4.32%。结果表明:考虑两相影响的开启力和泄漏量计算值均小于不考虑两相影响的计算值,且端面液膜气化降低开启力的同时也减小了泄漏量。气液两相量润滑计算模型增加了螺旋槽机械密封性能计算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两相工况下的机械密封设计及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贾谦刘晨阳李思晗崔展袁小阳张国渊王建磊赵伟刚
关键词:涡轮泵开启力泄漏量
一种基于DSP+FPGA的电子凸轮控制方法被引量:11
2013年
针对基于DSP+FPGA架构的控制卡中集成电子凸轮功能以及减轻DSP工作负担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DSP和FPGA的电子凸轮开环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离散后的等加速度区间为凸轮运动控制的基本单元,并对DSP和FPGA进行了功能划分,将DSP作为主处理器,负责规划凸轮的运动规律,向FPGA发送各小区间上的运动命令并查询FPGA中电子凸轮模块对运动命令的执行情况,使凸轮运动与控制卡的其他任务相协调;将FPGA作为协处理器,负责实现小区间上的运动控制以及相关的接口功能。FPGA中的电子凸轮模块采用级联的两个DDA算法块生成进给脉冲。DDA算法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进给脉冲的频率变化平滑。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各个小区间内的运动速度变化平滑,相邻小区间的速度衔接是连续的,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卫军朝张国渊陈垚闫秀天
关键词:电子凸轮FPGADSPDDA
高速涡轮泵组合密封-轴承-转子系统动力行为演变机理研究
液体火箭发动机高速涡轮泵系统包含多道浮环密封、轴端机械密封、滚动轴承等多个微小间隙约束的摩擦学基础部件,间隙内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效应会导致转子系统动力行为的演变,其机理研究成为整机朝着更高性能与极端化方向(高速、高压、...
张国渊廉佳汝赵伟刚梁茂檀黄森
关键词:浮环密封机械密封动力行为
快变升速过程的端面密封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为考察端面密封在低黏度介质润滑条件下的特性,采用液氮介质模拟高速涡轮泵低黏介质润滑环境,通过对液氮介质润滑的端面密封进行2 s升速至2.9万转的快变升速过程以及120 s的稳定运行过程的试验研究,获得快变过程的端面温度、泄漏量、摩擦力、摩擦因数等各项密封性能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增加,端面温升上升,液氮介质汽化出现两相现象,密封副处在干摩擦状态;当转速上升至24 000 r/min时密封泄漏量明显增加,但未超标;密封系统运转开始时,端面间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力较大,最大摩擦因数值为0.27,随着转速的逐渐增加,摩擦因数逐渐减小,最小摩擦因数为0.14。
王建磊贾谦张国渊奚延辉袁小阳
关键词:端面密封
多轴精密联动进给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轴精密联动进给设备,包括两个固定在固定支架上的独立升降轴,升降轴上由电机通过丝杠驱动可升降滑台沿V型导轨垂直运动,可升降滑台上安装工作台定位工件;在工作台上方设有龙门型十字滑台,由电机带动纵向和横向联动...
张国渊闫秀天闫秀峰陈垚卫军朝
不对中齿轮联轴器-轴承-转子系统动力特性被引量:4
2022年
为适应液体火箭发动机高速涡轮泵模拟运转需求,内啮合齿轮联轴器被设计作为涡轮快速起动过程运动传递的核心零部件;实际中联轴器前后两轴的不对中程度对试验转子动态性能产生了极大影响。构建了此类特定工程应用的内啮合齿轮联轴器刚度阻尼计算模型、多种不对中工况的表征方法及其附加力与力矩的求解模型、考虑不对中因素的联轴器-滚动轴承-双转子动力学分析模型,耦合上述模型数值求解得到了不对中参数对试验转子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临界转速、振动响应等,与文献对比完成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构建模型的动态响应误差小于15%;缩短联轴器和提高涡轮和试验转子同轴对中量可较好地降低系统的动力响应值,可有效地降低转子碰磨故障现象的产生,且其对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影响较小,研究将为高速涡轮泵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和试验参考。
张国渊梁茂檀郭进兴牛晓辙
关键词:齿轮联轴器不对中转子动力学临界转速
机械专业开设《综合性实验训练项目》探索
该校对连续几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调研分析报告表明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实习和实践环节,对于未来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如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所谓非技术性能力即软实力的培养.因此...
段清娟陈永琴张国渊李团结赵兴民王海军
关键词:机械专业
基于分形理论的骨支架微观形态建模被引量:1
2010年
骨支架微观结构数学模型表达式的缺乏,制约着人工骨在数值仿真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文章基于分形数学理论和图像处理技术深入研究骨支架的微观形态,建立了骨支架多孔介质分形维数、孔隙率、渗透率和比表面积的数学模型;通过分形软件和图像处理试验计算医用异体骨的分形维数、孔隙率并根据密度法试验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随之得出渗透率和比表面积数值。结果表明,基于分形理论的多孔介质数学模型可以应用于人工骨支架的数值分析研究,能够为人工骨多孔支架设计和多场耦合分析研究提供微观孔结构的理论指导,还可为骨支架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分析提供基础参数解析表达式和广义有效弹性模量计算理论。
汪焰恩闫秀天陈垚杨铭张国渊
关键词:图形图像处理分形维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论《机械创新综合实践项目》的实践被引量:6
2019年
《机械创新综合实践项目》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同时又顺应了时代潮流对人才培养及技能掌握的要求,将以往以“教”为主转换为“基于问题、基于兴趣”的探究式项目教学,以学生个性化自主创新选题为抓手,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强调学生创新实践全周期训练,促推学生主动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陈永琴刘雨晗李团结朱敏波张国渊段清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