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忠

作品数:24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石化股份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凹陷
  • 8篇东营凹陷
  • 7篇断层
  • 5篇油气
  • 4篇输导
  • 4篇输导体系
  • 4篇盆地
  • 4篇气藏
  • 4篇勘探
  • 3篇地质
  • 3篇油气输导
  • 3篇油气输导体系
  • 3篇油气运移
  • 3篇运移
  • 3篇金湖凹陷
  • 3篇构造样式
  • 3篇成藏
  • 3篇成藏模式
  • 2篇断陷
  • 2篇断陷盆地

机构

  • 19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4篇张伟忠
  • 7篇张云银
  • 5篇曲志鹏
  • 3篇查明
  • 2篇高长海
  • 2篇王兴谋
  • 2篇张卫海
  • 2篇王健
  • 2篇韩宏伟
  • 2篇刘海宁
  • 2篇王树刚
  • 2篇高平
  • 2篇张林
  • 1篇陈丙申
  • 1篇黄峰
  • 1篇张秀娟
  • 1篇谢伟
  • 1篇于景强
  • 1篇崔世凌
  • 1篇谭明友

传媒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内蒙古石油化...
  • 2篇科技视界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物探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复杂油气藏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特征及控藏作用
在隐蔽油藏勘探理论的支撑下,东营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长时间的稳定发展,但在低油价及高成熟探区的新常态下,如何转变观念,落实效益勘探成为老区油气勘探的新议题。长期以来,东营凹陷以伸展构造的观点及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的勘探认识与...
张伟忠
关键词:东营凹陷新生代构造样式
高邮凹陷西部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根据输导层的类型及其作用,将高邮凹陷西部地区的输导体系划分为骨架砂体输导体系、断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种类型。骨架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阜一段上部、戴一段、戴二段和垛一段,横向上分布广泛,连通性好,是主要输导网络。不同级别断层输导体系封闭性差异较大,二级断层在阜宁组侧向封闭性中-到好,多数三、四级断层在阜宁组侧向封闭性差,大部分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均较好。确定了吴堡不整合的有效输导能力,有效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分布于马家嘴、黄珏西部和东南部及南部断阶带。油气在韦庄地区的运移主要靠骨架砂体,马家嘴和黄珏地区主要靠断层垂向沟通油源,同时不整合和骨架砂体也起到了汇集和横向输导油气的作用。
陈强张卫海黄峰郭丽丽张伟忠
关键词:输导体系油气运移断层不整合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样式及控藏规律被引量:9
2017年
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地震相干等技术手段,系统解剖扭张构造基本特征,明确扭张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扭张构造的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共发育王家岗、八面河、高青、青西以及郝现等11个扭张构造带。依据断层平面、剖面组合特征及地层变形特征,对这11个扭张构造进行了分类研究,该地区主要发育帚状-半花状,雁列-树形花状及侧接-卷心式花状3种类型的复合构造样式。帚状-半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盆地的陡坡带,雁列-树形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斜坡带,侧接-卷心式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隆起带。这3种扭张构造样式控制了不同的圈闭类型,并形成了帚状两段式、雁列分割式以及侧接弧形式的成藏模式。
张伟忠查明张云银陈程曲志鹏张林高平
关键词:构造样式成藏模式新生代东营凹陷
东营凹陷边界断层活动性与沉积演化耦合关系的量化表征被引量:13
2017年
基于边界断层组合样式及演化特征的分析,利用新方法量化表征边界断层活动性特征,并从微观-宏观角度分析边界断层活动性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最终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量板。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期边界断层活动性自西向东具有弱—强弱交替—强的变化特征;微观上,边界断层活动性控制形成了稳定-富物源型、动荡-富物源型、稳定-贫物源型和动荡-贫物源型4种沉积环境;宏观上,边界断层活动性与沉积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推进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微观与宏观上相结合,可以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识别量板,明确边界断层活动性与陡坡带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
张伟忠查明韩宏伟于景强崔世凌曲志鹏
关键词: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盆缘次生气藏输导模式被引量:8
2019年
断陷盆地内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存在伴生关系,超过50%的浅层气藏来自于稠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但对从稠油油藏到浅层气藏的运移过程研究较少。通过对稠油油藏到浅层气藏输导类型、分布规律及输导要素的解剖,建立了2种输导模式,明确了运移成藏规律。断陷盆地内发育侧向和垂向2种类型的输导模式。侧向型主要发育在盆缘高凸起带,浅层气藏分布于稠油油藏的侧上方,输导过程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主要受断层沟通,同时也以扩散方式直接穿越盖层垂向运移;垂向型主要发育在盆内洼陷带和低凸起带,浅层气藏分布于稠油油藏的正上方,输导过程以断层沟通的垂向运移为主。
张伟忠张云银王兴谋查明董立刘海宁曲志鹏于景强
关键词:稠油浅层气断层
盆缘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联合勘探方法及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三合村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22年
以济阳坳陷三合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盆缘稠油与浅层气联合勘探方法进行研究.综合原油物理性质测试、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天然气样品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厘清了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成因相关性并提出联合勘探方法,认为三合村地区新近系稠油具有明显微生物降解成因特征,浅层气藏为混源气藏,且主要为微生物降解气.利用已发现的浅层气藏,沿着稠油-浅层气输导体系溯源逆推,并通过圈闭刻画和稠油地震识别,可以实现稠油油藏的精准勘探.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具有成因关系.新近系稠油正构烷烃缺失严重,甾烷部分降解,为典型微生物降解成因.新近系浅层天然气以微生物降解成因气为主,甲烷体积分数超过95%,干燥系数达到0.99;甲烷碳同位素值偏轻,为-50.03‰~-42.78‰,而甲烷氢同位素比值随着甲烷碳同位素比值减小而增大;CO_(2)碳同位素比值为17.69‰,表现为异常偏重等特征.断裂是浅层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砂体发育构成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毯层,高频衰减梯度剖面可以有效刻画K119井1321.7~1326 m、K116井1323.8~1329.3 m稠油油藏.通过稠油-浅层气输导体系刻画和稠油地震识别,可以落实稠油油藏勘探方向和目标.浅层气藏主要分布在Ng^(1+2)段累计泥岩厚度大于70 m的范围内的稠油油藏上方或者上倾方向.开展地震振幅异常区、低频谐振异常区描述,共描述Ⅰ类"亮点"气藏砂体31个,预测天然气资源量5.2×10^(8)m^(3).
刘海宁刘海宁王兴谋张云银韩宏伟张伟忠王树刚
关键词:稠油油藏浅层气藏联合勘探
滨县凸起南坡沙四段扇三角洲与滩坝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2019年
基于地震相及测井相的分析,结合岩矿特征提出了扇三角洲与滩坝边界的识别方法。研究表明,扇三角洲主体以杂乱或透镜状反射为主,而扇三角洲前缘被改造的席状砂与滩坝均为仅空白反射。扇三角洲与滩坝的测井相差异明显,滩坝砂体受到湖浪改造作用强烈,泥质含量少,电性曲线较为光滑对称,指状特征明显,而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主要表现为箱型或齿化箱型特征。
张伟忠
关键词:扇三角洲滩坝地震相测井相
复杂断块区断层封闭性多因素综合分析——以金湖凹陷东阳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对金湖凹陷东阳地区典型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解剖和总结,确定出了断层封闭性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断层侧向封闭性的好坏受到岩性对接、泥岩涂抹和断面压力影响,而垂向封闭性则取决于倾角大小、断层活动性特征及断裂带充填物性质等。综合多种因素确定了各层段封闭性特征,并总结出本区"纵向多层系,横向远距离"的油气成藏规律。
张伟忠张卫海张秋实
关键词:金湖凹陷断层封闭性成藏模式
东营凹陷前古近系地层展布特征研究
2022年
东营凹陷前古近系地层结构复杂,地层展布南北、东西方向差异较大,地层划分与对比难度较大。在宏观分析华北板块构造演化特征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录井岩性组合、测井电性和地震反射等特征分析,建立了各层组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志,明确了东营凹陷地层区域展布差异性,解剖了典型地区地层发育特征,研究了上古生界两种构造反转样式,以及构造反转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为后续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
岳颖沈正春罗荣涛潘佳商伟张伟忠宋艳阁
关键词:地层展布东营凹陷
断陷盆地骨架砂体汲烃效率及油气地质意义
2019年
基于地震、测井等资料,量化表征了初次运移过程中骨架砂体汲烃特征,提出了汲烃砂层的概念,对汲烃砂层的汲烃效率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研究表明:汲烃砂层的的厚度、连续性、层数、砂层间泥质隔层等等决定了汲烃砂体的汲烃效率,汲烃效率是影响本区骨架砂体输导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龙岗地区阜二段有效的骨架砂体输导层沿龙岗次凹成环带状分布,直接控制了本区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张伟忠
关键词:金湖凹陷输导体系有效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