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网围
  • 3篇围养
  • 2篇养殖
  • 2篇幼体
  • 2篇河蟹
  • 1篇养蟹
  • 1篇幼体饵料
  • 1篇渔业
  • 1篇增重
  • 1篇体增重
  • 1篇团头鲂
  • 1篇培育期
  • 1篇人工育苗
  • 1篇状幼体
  • 1篇网围养蟹
  • 1篇网围养殖
  • 1篇夏季
  • 1篇精养
  • 1篇聚缩虫
  • 1篇孔雀石绿

机构

  • 6篇江苏省淡水水...
  • 1篇宜兴市水产指...

作者

  • 6篇张三龙
  • 2篇徐德昆
  • 1篇周刚
  • 1篇余宁
  • 1篇陆全平
  • 1篇朱成德
  • 1篇朱清顺
  • 1篇张建仁
  • 1篇吕志宏

传媒

  • 5篇水产养殖
  • 1篇内陆水产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湖泊小面积网围精养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湖泊网围养鱼是近几年兴起的薪型渔业生产方式,是改革传统湖泊渔业利用方式的一项突破,随着网围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的湖泊渔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网围养鱼历史较短,各地生产经营水平不同,总的还存着单产水平低,群体增重倍数不高,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如何提高湖泊网围养鱼的单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湖泊网围养鱼进一步推广应用中急需解决的课题。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滆湖进行了湖泊网围养殖高产技术的研究,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朱清顺陆全平张三龙张建仁
关键词:网围围养精养体增重高产高效技术湖泊渔业
全文增补中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被引量:5
1995年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张三龙
关键词:河蟹溞状幼体孔雀石绿聚缩虫半致死浓度
隔湖网围养蟹总结
1993年
我们于1992年在隔湖北部武进县寨桥乡进行了网围、箔围养蟹试验,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积累了有关的技术参数。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试验方法 (1)水域环境网围、箔围养蟹试验区位于隔湖太平港南北两则,周围有327公顷网围养鱼。
沈桂清徐德昆张三龙
关键词:养殖
河蟹人工育苗幼体饵料的研究被引量:4
1994年
河蟹蚤状幼体前期以单胞藻、轮虫为主,后期以鱼糜为主,大眼幼体后以枝角类为主的饵料系列,作为河蟹人工育苗幼体饵料,成功育出了大眼幼体。1992年育苗613万只,平均出苗量9.73万只/米^3,平均成活率44.8%。以鱼糜代替丰年虫的饵料成本仅为7%。
张三龙徐德昆王让绪周刚余宁吕志宏朱成德
关键词:河蟹人工育苗饵料
湖泊网围养鱼不同放养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本试验分3年进行,在3个667平方米的网围内采取主养草鱼(草鱼占草食性鱼类80%),主养团头鲂(团头鲂占80%)和草鱼、团头鲂并重(草鱼、团头鲂各占50%)的三种放养结构;每个网围第1年放草食性鱼种50公斤,第二年放种100公斤,第三年放种150公斤,以比较其养殖效益。经三年试验,其产量、增重倍数、产值、投入产出比:放养草食性鱼种50公斤时,草鱼、团头鲂并重的放养结构的四项指标最佳,分别为281.7公斤、4.8、1890.2元、1:1.33;放种量100公斤时,主养团头鲂的放养结构的四项指标最佳,分别为551.4公斤、4.8、3740.6元、1:1.74;放种量150公斤时,主养团头鲂的养殖结构的四项指标最佳,分别为795公斤、4.9、5460元、1:1.79。四项指标以放种量在100公斤和150公斤时为最佳。因此,浅水草型湖泊在进行小块网围精养时,以采用主养团头鲂或团头鲂、草鱼并重,放养量100~150公斤的结构为好。
张三龙
关键词:湖泊网围养殖草鱼团头鲂放养结构
提高夏季活鱼运输成活率的试验被引量:4
1990年
在夏季高温季节,用鱼氧精增加水中溶氧,可使活鱼运输的成活率由30%提高到90%以上,鱼水比例以1:2.2~3.0为最佳。
张三龙蔡天治
关键词:成活率活鱼运输夏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