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瑶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324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低温等离子和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比较
- 陈康蔡晓峰秦驰李旭青庹瑶赖佳
- 两种取材方法体外培养结膜细胞的实验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比较离体人结膜上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与刮片培养法的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例,术中在相邻结膜部位,分别予以切取组织块和结膜刮片。组织块进行贴壁法培养,刮片离心后进行细胞培养,观察两种不同方法结膜上皮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结膜细胞鉴定。结果组织块培养法,细胞1~3 d贴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纺锤形,胞体梭长;细胞5~7 d铺满瓶底,排列紧密,呈椭圆形或圆锥形。刮片培养法,获得细胞较少,一般1~3 d贴壁,贴壁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细胞形态同组织块培养法。两种方法培养细胞荧光染色TRITC标记CK和FITC标记PCNA皆阳性。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和刮片培养法都能培养出活性较高的结膜上皮细胞,但是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效率更高,结果稳定性好。
- 陈康蔡晓峰李旭清秦驰庹瑶赖佳
- 关键词:结膜上皮细胞组织块培养CKPCNA
- 低温等离子和结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临床比较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LTP)和自体结膜移植(CAG)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3~2014年在解放军324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3例,分为两组:低温等离子组(LTP组,30例)和自体结膜移植组(CAG组,33例)。LTP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低温等离子处理创面,CAG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其他相关治疗相同。术后观察:局部手术部位充血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角膜上皮的愈合和原手术部位复发例数。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部位均无缺损、坏死、感染,巩膜无坏死穿孔,CAG组移植物均生长良好。LTP组较CAG组术后在术后1d,3d,7d,1个月早期胬肉手术部位充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术后1d,3d,7d的疼痛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TP组较CAG组术后1d愈合率无统计学意义(r=2.283,P=-0.131),术后3d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8.331,P=-0.004),术后5d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LTP组与CAG组比较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r=O.859,P=0.354)、3个月(r=O.458,P=0.498)、6个月(r=0.005,P=0.945),1年复发患者经局部药物治疗无变化。结论早期LTP组患者较CAG组疼痛轻,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快,CAG组较lJrrP组局部手术部位充血较轻,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LTP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角膜更平整,是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 陈康蔡晓峰秦驰李旭清庹瑶赖佳
- 关键词:翼状胬肉低温等离子自体结膜移植复发
-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眼科收治的ICL植入治疗的超高度近视患者45例共计83眼。患者均于手术前、后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等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术前患者UCVA为0.01~0.05,术后6个月,88.0%UCVA≥0.3,32.5%UCVA≥0.6;85.5%BCVA≥0.3,39.8%BCVA≥0.6。术前患者眼压为(13.1±0.51)mm Hg,术后为(13.7±0.68)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3 201±238)/mm2,术后为(3 142±254)/mm2,治疗前后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L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 李旭青蔡晓峰庹瑶陈康
- 关键词:超高度近视晶体植入后房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行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行玻璃体视网膜术治疗的DRP患者986例(1 326眼)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且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分级、术前是否合并黄斑脱离、行硅油/C3F8充填、术中行全/补充视网膜光凝、是否晶状体切除患者高眼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 326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共计368例(27.8%)。增生型DRP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34.0%)显著高于非增生型(17.2%)(χ2=30.648,P=0.000);DRP D级高眼压发生率为34.1%,显著高于B级(20.8%)(χ2=16.348,P=0.001);术前合并黄斑脱离患者高眼压发生率(30.4%)显著高于无黄斑脱离患者(22.7%)(χ2=8.834,P=0.003);术中充填硅油患者(39.1%)显著高于填充C3F8患者(24.0%)(χ2=28.088,P=0.000);术中全视网膜光凝者(32.8%)显著高于补充光凝患者(16.8%)(χ2=21.159,P=0.000);术中行晶状体切除者(40.5%)显著高于无晶状体切除者(25.9%)(χ2=15.532,P=0.000 1)。结论 DRP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高,并且与DRP类型、分级、术前合并黄斑脱离、术中填充物、视网膜光凝、晶状体切除等相关。
- 李旭青蔡晓峰庹瑶陈康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高眼压
- Smad7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 2015年
- 目的将Smad7转染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并进行绿色荧光标记,将其植入兔青光眼手术模型,观察BMMSC存活情况。方法采用BP反应和LR反应,将绿色荧光标记的Smad7基因片段通过噬菌体插入BMMSC中,通过集落筛选,选出阳性表达细胞株。1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行小梁切除,局部予以BMMSC,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结果BMMSC的Smad7表达稳定,绿色荧光标记成功。BMMSC在兔活体小梁存活,荧光表达满意,眼压稳定。结论绿色荧光标记的Smad7能稳定转染到BMMSC,在兔小梁切除术模型表达稳定。
- 陈康蔡晓峰庹瑶赖佳李旭清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SMAD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改良矫正术治疗老年性睑板肥厚型上睑内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改良睑内翻矫正术对老年性睑板肥厚型上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1年在我科诊断为老年性睑板肥厚型上睑内翻患者38例(38眼),睫毛上2 mm切口,部分切除膨出的眶脂,提上睑肌破裂的予以修补,将内翻倒睫处睑板中下2/3予以削薄,切除部分肥厚睑板下缘结膜下组织,灰线切开。结果随访6个月,近期(1个月)效果治愈率94.12%(32/38),有效率5.88%(2/38);远期(6个月)效果治愈率88.24%(30/34),有效率8.82%(3/34),失败率2.94%(1/34)。结论改良睑内翻矫正术对于病程长、睑板肥厚变性的老年性上睑内翻患者有效,近期和远期效果良好,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和对照研究。
- 陈康郑灵庹瑶
- 关键词:上睑内翻老年睑板手术
-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中单、双切口不同术式的应用比较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比较分析单、双切口不同术式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2例(5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其中行单切口术式者22例30眼(单切口组),行双切口术式者20例28眼(双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单切口组:0.82±0.11比0.18±0.09、(17.32±4.52)mmHg(1mmHg=0.133kPa)比(31.98±5.18)mmHg,双切口组:0.79±0.20比0.20±0.03、(16.98±4.65)mmHg1:[5(33.16±4.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切口不同术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均具有较好的降眼压作用,同时能维持良好的滤过泡功能。两种术式的降眼压功能基本相同。
- 李旭青陈康王宏伟庹瑶
- 关键词: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眼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