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机体
  • 2篇计算机体层
  • 2篇肺炎
  • 2篇肝癌
  • 1篇大叶性
  • 1篇大叶性肺炎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假瘤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检查
  • 1篇影像学检查方...
  • 1篇远期
  • 1篇远期疗效
  • 1篇体层成像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肿瘤
  • 1篇轴型
  • 1篇骶髂

机构

  • 6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庄向荣
  • 3篇李怀波
  • 1篇段少银
  • 1篇冯志鹏
  • 1篇王金岸
  • 1篇康泰山
  • 1篇叶锋
  • 1篇戴函碧
  • 1篇张振清

传媒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灾害救援...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3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能谱CT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能谱CT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8例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人员29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能谱CT扫描,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两组骶骨皮质下骨CT值以及骶侧水含量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髂侧和骶侧钙含量比值、髂侧水含量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髂骨皮质下骨CT值低于对照组(P<0.05);58例患者CT分期中8例(13.79%)为0期,20例(34.48%)为Ⅰ期,8例(13.79%)为Ⅱ期,10例(17.24%)为Ⅲ期,12例(20.69%)为Ⅳ期,男女CT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炎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能谱CT,可以观察到患者骨损伤、硬化、水肿,实现定量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庄向荣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扫描脊柱炎
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CT鉴别诊断
2024年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CT影像鉴别诊断。方法: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分别纳入肺炎型肺癌患者36例(研究组)和大叶性肺炎患者36例(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高分辨CT影像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具体的CT表现。结果:CT影像下,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并没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肺叶段实变、单纯肺段或肺叶实变、磨玻璃密度以及混合阴影发生率更高(P<0.05);研究组的血管集束、枯枝、蜂窝、空泡与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使用CT影像诊断肺炎型肺癌与大叶性肺炎能够根据两者的病灶形态、血管集束、枯枝、蜂窝、空泡与支气管充气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
郑小丽王金岸庄向荣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大叶性肺炎CT影像
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诊断
2009年
目的探讨5种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13例,其中3例平扫可见片状脂肪密度,所有CT增强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硬化型肝细胞癌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缓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延迟强化。混合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可见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5例病灶部分延迟强化,4例无延迟强化。纤维板层型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缓慢消退,呈现"快进慢出"的CT增强表现,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硬化型、混合型、纤维板层型cT平扫可见肝表面皱缩现象。致密型2例,CT平扫表现大部分坏死低密度灶,CT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可见强化,内大部分表现为类似于坏死无强化区。结论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特点,有助于此类型肝细胞癌的诊断。
李怀波冯志鹏段少银庄向荣
关键词:肝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综合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要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介入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的不同分为≥5年组和<5年组,比较两组间影响患者生存期各因素间的差异。结果31例患者生存5年以上,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Ⅰ型者18例,Ⅱ型13例。495例患者5年、7年、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6.26%(31/495)、1.41%(7/495)和0.40%(2/495)。肿瘤分型、临床分期、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分流、碘油充填类型、扩散转移、肝功能因素、年龄、肿瘤直径、TACE治疗次数、TACE前后AFP值及其变化对肝癌介入治疗后长期生存存在影响(P均<0.05)。结论肿瘤分型、患者自身状况、TACE治疗的质量、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消融(PEI)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因素对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有显著的影响。
李怀波张振清戴函碧庄向荣叶锋
关键词:肝肿瘤介入治疗远期疗效
微小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照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微小肝癌(MHCC)的早期诊断能力,进而优化MHCC的影像学检查流程。方法:连续收集经临床证实的MHCC患者40例(52灶),再生结节21例(35灶),均行超声、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MHCC的影像学数据,运用χ~2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MHCC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分别与CT、MRI对MHCC的检出率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对MHCC的检出率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MHCC的灵敏度为61.5%、80.8%、92.3%、特异度为88.6%、91.4%、97.1%,阳性预测值为88.9%、93.3%、98.0%及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0.861、0.947,MRI平扫+DWI检查对MHCC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超声应该作为MHCC高危人群的普查手段,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可作为MHCC早期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甲胎蛋白(AFP)阳性、超声和CT检查结果阴性的高度可疑MHCC病例,建议行MRI平扫+DWI+增强检查进一步排除性诊断。
李怀波庄向荣康泰山
关键词:微小肝癌超声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35例我院肺炎症假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全肺,部分病例行感兴趣区薄层扫描,用肺窗与纵膈窗对病变进行观察,10例作强化扫描,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35例患者共发现39个病灶,4例为双发,直径为2.2~5.0cm,平均(3.12±0.45)cm,7例位于肺门区,7例左肺下叶,4例左肺上叶,2例右肺下叶,4例右肺中叶,11例右肺上叶;CT表现6例患者为有胸膜粘连、增厚,其发生在近胸膜处;4例伪足征的表现;7例引流支气管影;13例肿块内有含气或小空洞支气管影;17例肿块密度均匀,10例肿块附近有晕圈样、小片状的表现;9例粗大毛刺征表现;6例患者有浅分叶征的表现,10例患者为肿块不规则形,25例患者为肿块圆形表现。结论肺炎性假瘤CT上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同时CT动态随访能够观能够察到病灶状况,使诊断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庄向荣
关键词:肺炎性假瘤CT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