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南 作品数:138 被引量:430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毛囊闭锁三联征1例 被引量:3 2020年 1病历资料患者男,35岁。因头面部丘疹和结节15年,臀部及腹股沟多发脓肿3年,加重6个月,于2010年3月2日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15年前面部出现丘疹、丘脓疱疹及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分泌物;头面部出现数个结节,其后结节软化,形成脓肿,于当地医院切开引流,留有瘢痕。皮损反复发作,曾于当地医院诊为"痤疮",治疗后无好转(具体不详),结节消退后遗留大小不等的瘢痕。 姜桂仙 李理 崔炳南关键词:毛囊闭锁三联征 环状弹性组织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1例 2011年 患者男,50岁。双手背部及颈部多发环形红斑2年余。颈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见较多的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吞噬,特殊染色显示弹性纤维碎裂和吞噬。诊断:环状弹性组织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予中药活血散结治疗,症状较前好转。 李剑光 刘瓦利 崔炳南 李理基于“升降相因”理论从肺论治皮肤病诊疗经验 被引量:2 2023年 《内经》中论述了肺之升降与皮肤的密切联系,肺之升降对皮肤的生理影响主要包括排浊、润养和卫外3个方面。若肺之升降障碍则会导致皮肤中的浊物无法排出,或皮肤无源滋养,或皮肤无力抵御外邪,均可发为皮肤病变。以肺升降相因为切入点,着眼于肺之气机调畅,临证可采用“宣肺散浊、降肺泻浊、宣肺布津、宣肺行血、宣肺固卫和敛肺益卫”六法对皮肤病进行辨证施治。 王雪敏 崔炳南关键词:皮肤病 肺主皮毛 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临床研究证明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疗效肯定,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未明确。目前的研究发现了针刺的起效机制是通过多途径完成的,如针刺通过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及其他细胞因子、化学介质水平,升高CD4^(+)/CD8^(+)水平,调节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Th2失衡、调节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r T cell,Treg)水平来调节免疫功能。肥大细胞是荨麻疹的主要效应细胞,针刺通过调控多信号通路,在肥大细胞活化的情况下,抑制了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针刺还可能通过修饰表观遗传基因表达、改善脑功能以缓解慢性荨麻疹症状。虽然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以及针刺的起效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免疫机制,检测指标也多为下游的细胞及细胞因子,但是荨麻疹的中枢病理机制也同样值得重视。本文对近10年针刺治疗荨麻疹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期为揭示针刺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提供证据,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曲圣元 高德强 徐晨琛 崔炳南关键词:荨麻疹 针刺 免疫功能 肥大细胞 脑功能成像 播散型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病国内首报 被引量:2 2007年 报告1例播散型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病。患者男,68岁。全身泛发浸润性斑块、脱屑30年,多发溃疡半年,伴发热。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真皮有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类似Paget细胞。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CD45RO和CD3阳性。基因重排T细胞受体(TCR)-γ阳性。诊断:播散型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病。给予患者化疗,皮损迅速消退,但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腹腔淋巴结增大,最后死于多脏器衰竭。 崔炳南 渠涛 赵岩松 李理 丁旭 李香 华华 刘瓦利 李博鑑关键词:PAGET样 播散型 复方青黛胶囊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对复方青黛胶囊开展临床综合评价研究,为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药品上市前后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复方青黛胶囊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复方青黛胶囊上市前后开展了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与评价、安全性监测及药物经济学评价等研究。结论:复方青黛胶囊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有一定的临床循证证据,并被纳入多个临床应用指南和专家共识。 杨响光 吴东盼 侯新 陈雯 朱丽 王丽霞 崔炳南 杨志波关键词:复方青黛胶囊 银屑病 玫瑰糠疹 中药 复发性半环状丘疹性红斑一例 2020年 患者女,43岁,左腰部反复红斑、丘疹伴痒2年,再发4个月,于2017年4月就诊。患者2015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左腰部出现红斑、小丘疹,自觉轻微瘙痒。未行特殊处理,皮疹逐渐增多,排列呈半环形,中央消退,出汗后瘙痒加重。2~3个月后,皮疹自行消退。次年夏季,患者再次出现类似皮疹,自行消退。 徐晨琛 王俊慧 崔炳南关键词:左腰部 丘疹性 红斑 复发性 皮疹 耳穴割治疗法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概述 被引量:3 2021年 耳穴割治疗法是利用特定的刀具对耳部特定穴位的皮肤进行轻微的切割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耳穴割治法基于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同时也结合了一定的西医神经体液学说,归属于耳穴治疗学。耳穴割治被应用于临床各科,其中报道文献涉及最多的是皮肤科相关疾病。 王颖超 莫捷 李玲 崔炳南关键词:皮肤科疾病 体视学测量在中药面膜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中的疗效评价研究 2025年 目的采用体视学测量法评价中药面膜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对评价者和统计者设盲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黄褐斑患者116例,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氢醌乳膏外用,早晚各1次;疗程12周,每4周随访1次,停药12周后随访。采用面部图像分析仪、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采集治疗前后各期图像;以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分和RCM评分作为观察指标,结合体视学测量法比较治疗前后评分变化,计算有效率及复发率,观察不良反应。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结果治疗组54例、对照组47例完成试验。治疗4周及8周后,两组MASI评分和RC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MASI评分(2.91±1.16)、RCM评分(5.48±1.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9±2.03、6.66±1.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2、-3.37,均P<0.01)。治疗组有效44例(81.5%),对照组有效34例(72.3%),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停药12周后随访,治疗组复发2例(3.7%),对照组15例(31.9%),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P<0.01)。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3.7%),对照组6例(1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05)。结论中药面膜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安全有效;应用面部图像分析仪和RCM技术获取图像,结合体视学测量法对减少黄褐斑疗效评价的主观性具有一定价值。 孟晓 王俊慧 颜志芳 王宁 崔炳南关键词:黄褐斑 中药面膜 从虚论治黄褐斑思路探讨 被引量:3 2023年 黄褐斑是女性常见损容性疾病,易诊断难治愈,慢性病程且复发率高。笔者通过古籍文献梳理及长期临床实践,提出黄褐斑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因虚致郁(瘀),强调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同时,应将“补法”贯穿于黄褐斑治疗始终。《本草纲目·虚损》将虚分为“气虚,血虚,精虚,五脏虚,虚热,虚寒”六类。本文以此为纲,根据黄褐斑的颜色、在面部分布的特点以及伴随症状等,将其分为不同证型:五脏虚而生斑包括心气虚而生斑、心神虚而生斑、肺气虚而生斑、脾气虚而生斑、肝血虚而生斑、肝阴虚而生斑、肝气虚而生斑、肾阴虚而生斑、肾阳虚而生斑、肾精虚而生斑;因气血为生命活动之根本,故特分出气虚生斑和血虚生斑之证;又因临床阳虚和阴虚褐斑患者众多,故不能遗漏虚热生斑和虚寒生斑的病机探讨。笔者分别论述了因虚生斑的具体病机和相应的治法方药,旨在丰富黄褐斑的中医辨证体系,拓宽本病临床治疗思路。 宋奥林 崔炳南 周双琳 王雪敏 杨佼关键词:黄褐斑 黧黑斑 虚损 本虚标实 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