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正甫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孝感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子宫
  • 3篇子宫内膜
  • 3篇内膜
  • 3篇宫内
  • 3篇宫内膜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多普勒超声检...
  • 2篇胸腔
  • 2篇胸腔积液
  • 2篇血流
  • 2篇异位妊娠
  • 2篇孕酮
  • 2篇早孕
  • 2篇早早孕
  • 2篇妊娠
  • 2篇尿激酶
  • 2篇子宫内膜厚度
  • 2篇内膜厚度
  • 2篇结核
  • 2篇结核性

机构

  • 7篇孝感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岳正甫
  • 3篇王晓敏
  • 3篇马芬
  • 2篇宋茜
  • 2篇寇继光
  • 2篇柳友清
  • 2篇钟敏华
  • 2篇陈晓燕
  • 2篇万玲
  • 2篇陶溢潮
  • 2篇陈俊清
  • 2篇潘谷英
  • 2篇余小明
  • 2篇陈玉环
  • 2篇黄诚刚
  • 1篇管晓峰
  • 1篇姚恒
  • 1篇张雷
  • 1篇刘俊平
  • 1篇彭清臻

传媒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咸宁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尿激酶防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钟敏华寇继光余小明岳正甫万玲张雷周春潮彭清臻赵涛郑晓清王汛
该成果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次抽液前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IU(用50ml生理盐水稀),对照组单纯注入50ml生理盐水,抽液前后运用B超、CT进行检测、对比,观察比较两组抽液总量、治疗后胸膜厚度及...
关键词:
关键词:胸腔积液尿激酶药物疗法水胸
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研究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 (urokinase,UK)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将 1 3 4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 (73例 )和对照组 (61例 ) ,治疗组于每次抽液前 2小时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 1 0万IU ,其它治疗两者相同。结果治疗组抽液总量 2 763± 64 1ml、胸膜厚度1 .7± 0 .4mm、胸膜粘连发生率 1 9.1 8% (1 4 /73 ) ,对照组分别为 1 984± 60 7ml、2 .5± 0 .5mm和 4 7.5 4 %(2 9/61 )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治疗组B超下观察到分隔光带明显减少。结论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 ,能有效溶解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中的纤维分隔 。
钟敏华寇继光岳正甫万玲余小明
关键词: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尿激酶肥厚胸腔积液
子宫内膜厚度、β-HCG和孕酮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与早早孕诊断价值的探讨被引量:33
2006年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与早早孕鉴别诊断的特征性依据,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132例疑似异位妊娠的病例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测定血清-βHCG及孕酮值。结果:本研究的所有病例血清-βHCG及孕酮值高于正常非妊娠者。但宫内妊娠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孕酮值明显大于异位妊娠组,P<0.01;正常宫内妊娠的子宫内膜厚度、-βHCG及孕酮值大于宫内妊娠流产组。结论:血清-βHCG及孕酮值是确定妊娠的指标,但难以鉴别异位妊娠和尚未形成宫内孕囊的早早孕及宫内妊娠流产,结合子宫内膜厚度则能预测妊娠的趋向,提示妊娠的着床部位,为防止误诊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临床早期诊断指标。
宋茜柳友清黄诚刚陈玉环潘谷英陈俊清陈晓燕刘俊萍王晓敏马芬陶溢潮岳正甫
关键词:异位妊娠早早孕子宫内膜厚度Β-HCG孕酮
子宫内膜厚度、β-hcg和孕酮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与早早孕诊断价值的研究
宋茜柳友清黄诚刚陈玉环潘谷英陈俊清陈晓燕方秀莲姚恒张云梅刘俊平王晓敏陶溢潮马芬岳正甫
简要技术说明:  我们设计子宫内膜厚度,结合β-hCG和孕酮联合诊断的课题,其目的是探讨异位妊娠与早早孕鉴别诊断的特征性依据,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于2003年1月至12月对132例疑似异位妊娠的病例进行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
关键词:
关键词:Β-HCG孕酮子宫内膜异位妊娠早早孕
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糖尿病患者脑血流病变被引量:3
2003年
黄淑玉管晓峰岳正甫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管病变超声检查脑血流
绝经后阴道出血80例超声检查分析
2001年
王晓敏马芬岳正甫
关键词: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癌子宫息肉子宫内膜增殖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足月窒息儿进餐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足月窒息儿餐前、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其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0例足月窒息儿第1次喂养及足量喂养(150ml·kg-1·d-1)餐前、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有无发生喂养不耐受及达足量喂养的天数。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本组喂养耐受组22例,不耐受组18例。第1次喂养后与不耐受组比,耐受组餐前、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值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量喂养时,不耐受组餐前、餐后肠系膜上动脉RI和PI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耐受组PI值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受组第1次喂养餐前、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达足量喂养天数无相关关系。结论喂养可使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可通过检测足月窒息儿第1次喂养和达足量喂养时餐前、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来评估喂养风险,从而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李燕何惠华王讯岳正甫胡剑侠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