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进英

作品数:102 被引量:415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8篇金属学及工艺
  • 3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冶金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8篇热轧
  • 18篇奥氏体
  • 12篇力学性能
  • 12篇力学性
  • 11篇残余奥氏体
  • 10篇带钢
  • 10篇冷轧
  • 10篇合金
  • 9篇P
  • 8篇轧板
  • 8篇轧带
  • 8篇显微组织
  • 7篇低碳钢
  • 7篇碳钢
  • 7篇半固态
  • 7篇Q&P钢
  • 7篇Q
  • 6篇强塑积
  • 6篇热轧带钢
  • 6篇铝合金

机构

  • 61篇河北联合大学
  • 26篇华北理工大学
  • 14篇河北理工大学
  • 7篇唐山钢铁集团...
  • 7篇唐山国丰钢铁...
  • 4篇中国科学院金...
  • 4篇石家庄钢铁有...
  • 2篇燕山大学
  • 2篇河北钢铁集团...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上海材料研究...
  • 1篇首钢集团

作者

  • 102篇宋进英
  • 82篇陈连生
  • 71篇田亚强
  • 27篇魏英立
  • 19篇郑小平
  • 10篇赵远
  • 9篇杨栋
  • 8篇沈永革
  • 6篇肖广耀
  • 6篇卢珺玮
  • 4篇杨子旋
  • 4篇徐勇
  • 4篇齐建军
  • 4篇李红斌
  • 3篇高华
  • 3篇董双鹏
  • 3篇张士宏
  • 3篇董福涛
  • 3篇张源
  • 3篇赵丹

传媒

  • 22篇热加工工艺
  • 14篇钢铁钒钛
  • 11篇金属热处理
  • 7篇机械工程材料
  • 6篇塑性工程学报
  • 4篇钢铁研究学报
  • 4篇金属世界
  • 4篇河北联合大学...
  • 3篇管理观察
  • 2篇图书馆建设
  • 2篇金属学报
  • 2篇材料导报
  • 2篇科技情报开发...
  • 2篇农业图书情报...
  • 2篇材料工程
  • 2篇农业网络信息
  • 2篇工程科学学报
  • 1篇铸造技术
  • 1篇冶金标准化与...
  • 1篇河北理工学院...

年份

  • 16篇2017
  • 10篇2016
  • 15篇2015
  • 16篇2014
  • 18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强塑积
配分时间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在普通C-Mn-Si系Q&P钢的成分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碳的Q&P钢种,并通过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低碳Q&P钢的组织性能以及配分时间对低碳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过Q&P处理后,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得到最佳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340 MPa,伸长率为20%,强塑积达到最大26800 MPa·%;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达到最大值9.3%,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逐渐降低。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强塑积
I&Q&P工艺预先Mn配分处理低碳硅锰钢的组织与性能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I&Q&P处理工艺,采用SEM、XRD和拉伸试验手段,研究了低碳硅锰钢C-Si-Mn中Mn元素的配分行为及其配分工艺参数对I&Q&P处理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I&Q&P工艺处理,试验钢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随配分时间延长或配分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残留奥氏体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小,伸长率与残留奥氏体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800℃等温30 min,试验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伸长率最大,分别为10.02%,24.25%,该参数下的综合性能最佳。
任振全田亚强李然宋进英魏英立代鑫陈连生
关键词:残留奥氏体伸长率
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缺陷形貌及产生原因分析被引量:25
2013年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RD衍射仪等相关试验手段对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缺陷外貌形态、微区成分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氧化铁皮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钢的氧化铁皮缺陷主要有四种:①板坯出炉后未被高压水除鳞箱清除干净的粗轧时产生的一次氧化铁皮缺陷;②精轧前未完全被高压水除鳞而残存的二次氧化铁皮压入缺陷;③精轧过程中及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辊面氧化膜磨损造成热轧钢卷表面形成的三次氧化皮;④红色氧化铁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钢坯加热过程中表面氧化物与基体金属产生强烈啮合所致,大部分发生在高硅含量等特定的钢种上。
陈连生卢珺玮宋进英田亚强
关键词:带钢表面形貌高压水除鳞氧化膜
钢板结疤缺陷的种类及形成原因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检测手段,对热轧生产线生产中出现的主要结疤类缺陷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结疤类缺陷主要分为有焊接瘤压入类、转炉碱性渣卷入钢坯类、精炼渣卷入钢坯类及连铸坯气泡类等类型。在分析各类结疤缺陷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安装去毛刺设备,调整转炉炼钢及精炼过程和中间包冶炼制度,促进夹杂物上浮,制定合理钢包和中间包烘烤制度,检查结晶器装置是否渗水等相应的预防工艺措施。
冷艳红宋进英田亚强
关键词:热轧板结疤铸坯
50Mn热轧钢板宽向不同位置氧化铁皮结构及对酸洗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EDS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试验手段,研究了50Mn热轧带钢宽向不同部位氧化铁皮结构与酸洗难易程度的关系。分别对板宽方向位置(边部,1/4处,中间)的氧化铁皮进行了厚度测量、微观形貌观察、相结构分析,阐述了不同位置氧化铁皮的形成机理及对冷轧酸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50Mn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主要由Fe2O3、Fe3O4和Fe O三相组成,沿带钢宽度方向不同部位氧化铁皮结构特征有所差异。其中带钢边部Fe2O3∶Fe3O4∶Fe O相组成比为8:90:2;距带钢边部1/4处Fe2O3∶Fe3O4∶Fe O相组成比为12∶85∶3;带钢中间Fe2O3∶Fe3O4∶Fe O组成为18∶79∶3。酸洗试验后发现,带钢中间处的氧化铁皮易于清洗,带钢边部位置的氧化铁皮不易清洗。
陈连生齐祥羽宋进英田亚强张源
关键词:热轧带钢酸洗
初始组织对低碳钢IQ&P工艺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和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室温组织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基本呈块状分布,块状残留奥氏体存在于铁素体与马氏体界面处,薄膜状只存在于马氏体内的板条之间,且残留奥氏体含量较少,TRIP效应不明显,其抗拉强度为957 MPa,伸长率只有20%,强塑积为19905.6MPa·%。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大多呈灰黑色的板条状或针状,且细小的针状马氏体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残留奥氏体只以薄膜状平行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体积分数达到了13.2%,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TRIP效应较明显,强塑积达到21560MPa·%,可以获得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
陈连生胡宝佳宋进英张健杨郑小平魏英立田亚强
关键词:多相钢残留奥氏体强塑积
含Cu低碳钢双相区形变+IQ处理的组织及Cu配分行为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及双相区形变-保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形变对一种含Cu低碳钢的组织演变及其Cu配分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组织演变及Cu配分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Q工艺处理后,试验钢由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初始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少量多边形铁素体转变形板条马氏体;双相区形变+IQ处理后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由于形变力作用发生微小变形且含量降低,板条马氏体含量显著增加;IQ工艺下组织中含Cu最高区域的Cu元素平均浓度为0.896,而采用双相区形变+IQ处理的组织中为1.025,是基体平均Cu浓度的2.5倍,且其富Cu区域面积比为23.8%。上述结果表明,通过IQ处理前的形变处理提高空位浓度,可以有效促进Cu配分效果。
陈连生胡宝佳田亚强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宋进英
关键词:马氏体空位
硼对460B钢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
2013年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单道次压缩变形试验,研究了硼对460B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硼元素的加入可以使460B钢在3℃/s的冷却速度下发生贝氏体相变,且与不含硼试样相比,在相同的冷速下所获得的板条状贝氏体组织更细小,且在低冷速(0.1、0.3、0.5℃/s)下晶粒略粗大但硬度偏高;硼元素的加入明显使460B钢的动态CCT曲线右移,抑制了奥氏体向铁素体和珠光体的转变,明显增加了钢的淬透性,降低了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同时也降低了460B钢的Ac3、Ac1、Ar3、Ar1和Ms点的温度。
陈连生沈永革宋进英卢珺玮杨子旋田亚强
关键词:CCT曲线
焊瓶用HP295热轧带钢组织控制与生产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焊接气瓶用钢HP295的高温热塑性、焊接热影响区的冲击韧性、控制冷却工艺对HP295钢室温组织的影响规律;结合优化成分设计以及合理的冶炼和连铸工艺控制,开发出了满足技术要求的焊接气瓶用HP295热轧带钢。工艺参数为:出炉温度1150~1200℃,精轧进口温度1010~1050℃,终轧温度840~870℃。卷取温度630~670℃;在层冷前段强冷到700~720℃后,空冷3~4S,第二阶段以10~15℃/s冷却至卷取温度。
田亚强王纪周田飞魏英立宋进英陈连生
关键词:焊接气瓶热轧带钢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