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超声
  • 6篇造影
  • 6篇超声造影
  • 3篇胆管
  • 3篇胆管细胞
  • 3篇胆管细胞癌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癌
  • 3篇肝内
  • 3篇肝内胆管
  • 3篇肝内胆管细胞
  • 3篇肝内胆管细胞...
  • 3篇病理
  • 2篇胆管扩张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肿瘤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机构

  • 8篇东南大学
  • 3篇东南大学医学...

作者

  • 11篇宋红参
  • 8篇马芝倩
  • 5篇杨立新
  • 5篇魏强
  • 5篇赵天慧
  • 4篇李宏波
  • 4篇曾勇
  • 3篇沈娟
  • 3篇丁怀银
  • 3篇刘杜先
  • 3篇庄华
  • 2篇曾勇
  • 2篇梅建敏
  • 2篇李宏波
  • 2篇魏强
  • 2篇庄华
  • 1篇许传军
  • 1篇袁莉莉
  • 1篇朱西琪
  • 1篇陈刚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2篇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临床拟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治疗后再次活检,对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治疗前后病理结果显示乙肝的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能提供真实的组织病理学依据,有利于了解慢性肝炎的发展阶段,从而客观的评价疗效。
宋红参庄华马芝倩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二维超声发现的72例患者共79个肝内病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79个病灶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59个,肝血管瘤10个,肝转移癌9个,肝孤立性坏死结节1个。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病灶内部能检测到动脉血流频谱者共51个病灶;超声造影除1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外,其余78个病灶均在不同时相出现不同程度及不同方式的强化现象。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肝癌的准确率为81.36%;超声造影对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为94.91%。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总体准确率为94.94%,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为75.9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肝肿瘤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对肝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魏强庄华马芝倩梅建敏宋红参李宏波曾勇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
实时超声引导下胸腔、腹腔、心包积液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价值
2010年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91例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结果 91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引流彻底,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芝倩李宏波杨立新魏强宋红参赵天慧曾勇
关键词:超声引导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及超声造影表现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CT、超声造影特点及其相关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ICC患者的CT、超声造影及病理资料。结果 CT表现为低密度病灶6例,高低混杂密度病灶2例,稍高密度病灶1例。二维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病灶7例,混杂回声病灶2例。CT增强及超声造影均示病灶无强化1例。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肿瘤明显囊性扩张,显著出血、坏死,肿瘤与正常肝组织间见成活肿瘤细胞。8例在CT增强及超声造影均呈环形强化,其中CT增强上有7例可见延时强化,在超声造影中延时期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PICC的常规超声及增强CT扫描均有一定特征性图像表现,两者相结合,对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宋红参丁怀银沈娟刘杜先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CT超声造影
无胆管扩张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及病理基础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肝内无胆管扩张的胆管细胞癌(PICC)的超声造影特征,提高该病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2例PICC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常规超声表现及肿块造影各时相灌注特点,与其病理的相关性。结果常规超声示病灶呈低回声8例,混杂回声4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现少血供型10例,富血供型2例。超声造影显示:动脉相表现为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呈现周边厚环状、薄环状、内部稀拉羽毛状高增强为特征;门脉相为造影剂快速退出;延迟相为病灶呈低增强的灌注特点,但强弱分布不均匀,部分不增强。结论 PICC超声造影的灌注模式有一定的特征性,都基于该病的病理基础所决定的。
宋红参丁怀银沈娟刘杜先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超声综合评分与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声综合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以及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方法:1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根据肝纤维化的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将患者分为S0、S1、S2、S3、S4组和G1、G2、G3、G4组。活检前行肝脏超声检查,从肝包膜、肝边缘角、肝实质回声、肝静脉壁、胆囊壁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超声综合评分,并将超声评分与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组别超声综合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0.05),超声综合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以及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1和0.6648,P<0.05)。结论:超声综合评分可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
马芝倩赵天慧魏强庄华宋红参杨立新曾勇李宏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评分超声
无胆管扩张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探讨无胆管扩张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且病灶为直径≤3 cm的肝内孤立结节,术前行MRI检查的12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腹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平扫T1WI为低信号8例、混杂性低信号4例;T2WI为高信号8例、混杂性高信号4例。1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胆管腺癌。10例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其中3例动脉期病灶周边呈薄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呈低信号,延迟期呈等信号。周边薄环强化组织对应的病理改变为成活肿瘤细胞,中心延迟强化组织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4例动脉期病灶周边呈厚环形强化,3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1例延迟强化。厚环形强化对应的病理改变为成活肿瘤细胞,中心延迟强化组织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少量坏死组织。3例动脉期呈岛状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对应的病理改变为肿瘤组织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部分坏死组织。1例3期扫描肿瘤均无强化,对应的病理改变为肿瘤明显囊性扩张、出血、坏死,肿瘤与正常肝组织间见成活肿瘤细胞。结论无胆管扩张的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不同MRI表现具有其病理基础。
丁怀银孙晓东朱西琪杜超沈娟周群李代新许传军袁莉莉李怀花刘杜先宋红参
关键词:胆管肿瘤病理学
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造影增强时相特征。方法对47例恶性肿瘤患者肝脏行常规超声检查及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内转移性病灶超声造影表现分析其造影增强各时相的特征。结果47例患者常规超声共检出病灶148个,超声造影共检出357个。肝转移癌病灶增强模式可分为3型:Ⅰ型,病灶动脉期周边环状快速增强,病灶内部呈低或无增强,之后周边增强部分迅速减退;Ⅱ型,病灶于动脉期呈快速整体增强(均匀型或不均匀型)并迅速减退;Ⅲ型,病灶于动脉期呈"面包圈"样增强,门脉期增强减退呈低增强或无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可明显提高对肝脏转移病灶检出率;其造影增强特点因其原发灶不同、血供丰富与否亦不相同。
宋红参庄华马芝倩梅建敏魏强李宏波曾勇
关键词:超声造影转移性肝癌
超声造影在肝癌残存病灶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较大肝癌冷循环微波凝固治疗(PMCT)后残存病灶再次行PMC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8月165例肝癌患者经PMCT治疗后,残存病灶不同方式引导进行PMCT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灶经CEUS后超声引导下行PMCT治疗后,残存病灶<3 cm及残存病灶≥3 cm的肝癌完全消融率分别达到100%(68/68)、81.63%(40/49),总消融率92.31%(108/117);复习增强CT/MRI后在灰阶超声引导下行PMCT治疗后残存病灶<3 cm及残存病灶≥3 cm的肝癌完全消融率分别达到100%(33/33)、60.87%(28/46),总消融率77.22%(61/79)。<3 cm残存病灶两组完全消融率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cm残存病灶两组完全消融率及两组总消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0.009;χ2=9.04,P=0.003)。所有病例消融术后无胆漏、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肝脏CEUS判断肿瘤残留,准确性为96.9%,与增强CT/MRI评估相当(P>0.05)。结论:肝脏CEUS能够精准指导肝癌残存病灶行PMCT,并可用于消融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
杨立新魏强马芝倩宋红参赵天慧
关键词:肝癌超声造影微波消融
高频超声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肝胆检查中的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235例常规探头检查示肝脏内回声弥漫性不均、待排除肝脏浅层病变或胆囊病变的患者,先初步确定病灶距体表距离,再用高频探头检查,其所得结果与临床手术、病理、CT或MRI结果对照,并与常规检查结果比较。结果病灶位于体表10-55 mm者200例,高频超声显示率为92.5%(185/200),常规检查为62.5%(125/200);高频超声临床符合率为85.0%(170/200),常规检查为60.0%(120/200)。结论高频超声在适应范围内能明显提高病变显示率和图像质量,提高临床符合率,是常规检查的理想辅助手段。
马芝倩宋红参魏强庄华杨立新赵天慧曾勇李宏波
关键词:肝胆病超声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