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璟 作品数:36 被引量:166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电气工程 更多>>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血脂水平与饮食习惯及血脂知识的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血脂水平与其饮食习惯及血脂知识情况,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306例门诊HIV/AIDS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饮食习惯及血脂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HAART治疗HIV/AIDS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为40.52%;不同饮食习惯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脂知识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HAART治疗HIV/AIDS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与其饮食习惯及血脂知识有一定的关系。护理人员应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其血脂知识,从而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何叶 余旻虹 宋晓璟 杨慧 张小娟 李佳倩 赵艳伟关键词:HIV/AIDS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血脂 饮食习惯 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肺动脉高压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估中国长期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与未接受过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肺动脉高压(PH)发生情况,并分析HIV感染者发生PH的危险因素,为我国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长期行ART的HIV感染者来自NCT04463810研究队列。另外,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从NCT00872417与NCT01844297研究中选取性别匹配、未接受过ART的HIV感染者作为对照。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收集纳入HIV感染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访视资料,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数据,以分析HIV感染者的PH发生率及发生PH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18例HIV感染者中,长期行ART和未接受过ART的患者各159例,分别为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318例HIV感染者中发生PH者30例(9.4%),其中临界性PH 23例(7.2%),轻度PH 6例(1.9%),中度PH 1例(0.3%),无重度PH。长期治疗组PH发生率为5.0%(8/159),低于未治疗组的13.8%(22/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比值比(OR)=1.064,95%可信区间(CI)1.019~1.111,P=0.016]和病毒未被抑制(OR=2.660,95%CI 1.041~6.797,P=0.041)是HIV感染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行ART的HIV感染者的PH发生率低于未接受过ART的HIV感染者。年龄大、病毒未被抑制是HIV感染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HIV感染者早期筛查PH,对于HIV感染者,应积极行ART以减少PH的发生。 罗玲 宋晓璟 吕玮 刘正印 王焕玲 李雁凌 李晓霞 曹玮 李太生关键词:HIV 肺动脉高压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2003年~2014年北京某综合三甲医院HIV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HIV感染情况,探讨综合医院诊疗模式下AIDS预防措施,将2003年014年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HIV抗体检测结果总结如下。方法:2003年014年北京协和医院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液标... 宋晓璟 谢静 邱志峰 许绍侠 李雁凌 李太生关键词:HIV 门诊患者 文献传递 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脂肪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2010年收治的118例HIV感染者,长期治疗组(HAART 53-100月)41例,短期治疗组(HAAR... 苏元波 谢静 韩扬 邱志峰 李雁凌 宋晓璟 李太生关键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治疗组 HIV/AIDS 文献传递 297例首次确诊的中国HIV/AID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 总结综合医院首次确诊HIV/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HIV/AIDS患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首次确诊并有完整病历资料的297例HIV/AIDS患者,包括急性期19例、无症状期115例、AIDS期163例,对其临床特征、诊断途径及机会性感染谱进行分析.结果 219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常见全身症状包括发热(100例,33.7%)、消瘦(50例,16.8%)、乏力(38例,12.8%);脏器受累症状包括皮肤黏膜损害(67例,22.6%)、呼吸系统症状(62例,20.9%)、消化系统症状(40例,13.5%)等,AIDS期患者脏器受累症状更突出.42.2%(73/173)的患者确诊前就诊2次以上,确诊科室主要为感染科(36.9%)、消化科(16.4%)、急诊科(13.7%)等.AIDS指向性疾病(AIDS defining conditions,ADC)以机会性感染为主,包括耶氏肺孢子菌肺炎(36例,22.1%)、巨细胞病毒感染(25例,15.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2例,13.5%);合并ADC者CD4 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6个/μl.结论 发热、消瘦、腹泻、气短和皮肤黏膜损害是HIV/AID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机会性感染常见于呼吸系统、皮肤黏膜及消化系统.HIV/AIDS诊断普遍偏晚,临床诊断需要各专科共同应对. 曹玮 宋晓璟 李雁凌 邱志峰 谢静 韩扬 吕玮 王焕玲 范洪伟 周宝桐 刘正印 刘晓清 李太生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菌感染 100例HIV-1初治患者接受HAART治疗48周后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初步研究 <正>目的观察100例HIY-1初治患者接受HAART治疗48周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IV-1DNA含量变化,比较HIV-1患者不同亚型间PBME中HIV-1 DN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共纳入100... 李宁 韩扬 李冠群 祝婷 谢静 邱志峰 李雁凌 宋晓璟 杜珊珊 李太生关键词:HAART DNA 文献传递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CD8+ T细胞HLA-DR、 CD38表达水平与CD4+ 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 探讨CD8 T细胞HLA-DR、CD38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了解不同激活标记物的作用,深化对艾滋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招募471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表面HLA-DR、CD38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CD4+ T细胞计数、纯真CD4+T细胞计数及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表达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CD8+ T细胞的CD38表达比例与CD4+ T细胞计数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r=-0.53,P<0.001),与纯真CD4+ T细胞计数之间也呈现显著负相关(r=-0.48,P<0.001),与CD8+T细胞的第二信号受体CD28表达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r=-0.46,P<0.000 1).未发现CD8+T细胞的HLA-DR表达比例与CD4 T细胞及其纯真亚群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以CD38表达水平为指标的免疫激活与CD4 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优于HLA-DR,CD8+ T细胞表面CD38表达水平越高,CD4+ T细胞计数越低且功能障碍越严重,CD38和HLA-DR在免疫激活当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谢静 邱志峰 韩扬 李雁凌 宋晓璟 李太生关键词:CD4+T细胞 免疫激活 长期应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HIV/AIDS患者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含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脂肪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招募118例HIV/AIDs患者,其中未治疗组40例,治疗1—2年组37例,治疗〉5年组41例,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临床评估是否存在脂肪代谢障碍(LD)。经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测量全身、躯干、上肢及下肢脂肪量(FM)。结果治疗〉5年组与治疗1—2年组患者临床评估LD发生率分别为51.2%和4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司他夫定(d4T)出现LD发生率(63.6%)为应用齐多夫定(AZT)者(26.5%)的2.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XA检测显示:治疗〉5年组患者全身及四肢FM[(9778±3758)g和上肢(960±449)g,下肢(2096±1141)g]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317±5825)g和上肢(2333±1422)g,下肢(3890±1567)g]、未治疗组[(14280±6416)g和上肢(1655±1251)g,下肢(4032±1822)g]及治疗1—2年组[(13750±5910)g和上肢(1220±634)g,下肢(3276±1890)g](P〈0.05),其躯干FM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及治疗1—2年组(P〈0.05)。治疗〉5年组中无LD患者,其全身及躯干FM亦显著低于治疗1~2年组无LD患者(P〈0.05)。全身、躯干和四肢FM与体重(r=0.140—0.568,P=0.04或〈0.01)及BMI(r=0.292—0.742,P值均〈0.01)呈正相关,四肢FM与血TG呈负相关(r=-0.240,P=0.011)。结论应用NRTIs的HIV/AIDs患者易出现LD,主要在治疗1—2年出现,应用d4T后LD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用AZT。治疗1—2年组与治疗〉5年组患者L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M随HAART时间延长逐渐减低。DXA有助于客观定量评估FM变化,能早期发现LD并指导临床治疗。 苏元波 谢静 韩扬 邱志峰 李雁凌 宋晓璟 余卫 李太生关键词:司他夫定 齐多夫定 脂肪代谢障碍 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感染者骨密度及骨小梁分数的影响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随诊的HIV感染者中,有基线BMD及TBS数据、ART治疗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HIV感染者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基线及第1~5年的BMD与TB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9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36.1±11.3)岁,男性占91.7%。在68例年龄≥50岁的患者中,BMD正常但TBS减低者占19.1%。与基线相比,第1~4年腰椎BMD均低于基线BMD,第5年腰椎BMD与基线BMD无明显差异[(1.183±0.144)vs.(1.168±0.161)g/cm 2,P=0.118]。腰椎BMD第1、2年分别下降3.0%及2.4%(P=0.196),第3年以后腰椎BMD变化百分比维持稳定。股骨颈BMD第1年下降3.5%,第2年下降4.6%,随后股骨颈BMD变化百分比保持稳定。全髋BMD与股骨颈BMD变化趋势相似。TBS第1年下降1.6%,随后维持稳定。结论在接受ART治疗前,仅凭BMD评价骨质量将忽略近20%存在骨微结构损伤的HIV感染者。长期ART治疗后各部位BMD及TBS均可维持稳定。 管文敏 余卫 李太生 林强 田均平 徐颖 李雁凌 宋晓璟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骨密度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及防护意识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向31个临床/医技科室发放"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状况调查问卷",于次日收回,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医务人员中有48.92%的人知晓艾滋病窗口期持续时间,87.29%的人知晓窗口期具有传染性,51.10%的人在工作中没有达到普遍性防护原则的标准。在接触血液及体液时需要戴手套的问题中,检验员佩戴手套的比例最高,达93.17%。在脱掉手套后进行手部消毒,检验员执行比例最高,达87.5%。这两项均显著高于医生、护士的执行比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污染的针头回套针帽,比例最高的是医生,占52.18%,其次为护士,占42.61%。有38.67%的工作人员知晓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上报,其中检验科知晓率最高,达93%。结论医务人员普遍性防护原则意识偏低,临床操作中存在不良习惯性操作,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淡薄。应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薄弱环节等进行指导。 李雁凌 张占杰 吴宁 宋晓璟 李太生关键词: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