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华
- 作品数:39 被引量:23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预制微血管样结构凝胶的植入研究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观察含有微血管样结构的凝胶块植入体内后与体内血液循环的连通情况,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对凝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在纤维蛋白凝胶中以VEGF165诱导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形成微血管样结构,设无VEGF165为对照,将制作的凝胶块用有微孔的塑料薄膜包裹后植入小鼠肠系膜间,2周后取样进行组织学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并测量血管化面积。结果凝胶植入2周见实验组凝胶周围有丰富的新生血管网经过塑料薄膜的小孔与凝胶内血管相连,对照组表面新生血管较少。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见VEGF组血管化总面积约为对照的50倍(P<0.01)。实验组新生血管直径10~100μm,分布于凝胶中心和周边部位;而对照组新生血管最大直径<20μm,主要分布于凝胶的周边。结论含微血管样结构的预制凝胶植入后能形成具有血流灌注的微血管网。纤维蛋白凝胶在此过程中充当了一种较为合适的细胞外基质的作用,而VEGF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一种诱导、刺激和强化作用。
- 徐迎新吴仕和阎锡蕴宋旭华尹太王金晶李荣
- 关键词:植入体血液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
- 肝脏部分切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脏损伤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肝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昆明系小鼠分两组,分别行肝脏2/3切除和开关腹手术,分别于术后12 h,24 h,36 h,48 h,72 h后提取MSCs,取第3代的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后,应用HGF联合EGF诱导,20 d后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肝细胞标志物ALB,CK8,计数ALB阳性细胞数量和同视野细胞总数,计算阳性率。结果:诱导分化20 d,两组均有ALB、CK8表达,24 h时间点,实验组阳性率(10.41±0.11)%,对照组阳性率为(9.83±0.32)%,实验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余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脏损伤后24 h,提取MSCs定向肝细胞的阳性率高。
- 曹亮胡祥徐迎新安伟德刘巨超李力宋旭华王金晶
- 关键词:肝切除术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细胞分化
- 生物活性肽—Pm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观察了生物性活肽-Pm(简称BAP-Pm)对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提供适宜的免疫增强药物: 一 材料与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低下组、免疫低下给药组;给药组动物由经食道喂入BAP-P...
- 董伟宋旭华王录焕孟宪钧江潮光
- 关键词:小鼠免疫功能免疫低下抗疲劳能力生物活性肽
- 文献传递
- 脓毒症时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 2001年
- 为探讨内皮细胞源性细胞因子表达在脓毒症小鼠肝、肺损伤中的作用。采用盲肠结扎穿孔 (CLP)制造小鼠脓毒症模型 ,假手术组 (sham)接受同样的手术操作但不行CLP。分别在致伤后 3、12h分离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用RT PCR方法定量检测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中TNFα、IL 1β及IL 6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 :CLP后 3h肺微血管内皮细胞TNFα、IL 1β的表达即明显增高 (P <0 .0 1) ,至 12h虽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 (P<0 .0 1) ;IL 6的表达在CLP后 3h明显增高 (P <0 .0 1) ,至CLP后 12h进一步增高 ,与sham组及CLP 3h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肝窦内皮细胞TNFα、IL 1β基因表达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相似 ,在CLP后 3h即明显增高(P <0 .0 1) ,至 12h时虽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 (P <0 .0 1) ;IL 6基因的表达稍有不同 ,在CLP后 3h明显增高 (P <0 .0 1) ,至CLP后 12h仍维持在高水平。提示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脓毒症肝、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之一。
- 吴荣谦徐迎新宋旭华孟宪钧
- 关键词:脓毒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样分化的研究被引量:3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样分化的诱导条件 ,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特定肝细胞培养液中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定向诱导。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应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性质。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HGF和EGF诱导 7d后变为肝细胞样圆形 ;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分化后细胞表达肝细胞标志物CK 18和白蛋白。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以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有可能作为肝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 徐迎新王文杰宋旭华王金晶冯庆玲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与脓毒症小鼠肝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 探索促炎症及抗炎症细胞因子在脓毒症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盲肠结扎穿孔 (CLP)造成小鼠脓毒症模型 ,假手术 (sham)组接受同样手术操作但不行CLP。用RT PCR的方法检测了脓毒症小鼠肝组织中多种细胞因子 (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 1β、IL 6 ,抗炎症细胞因子IL 4)mRNA的表达 ,同时还测定了肝组织含水量及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结果 与sham组相比 ,CLP小鼠在 3h后TNFα、IL 1β基因表达即明显增高 (P <0 0 1) ,至 12h仍然高于sham组 (P <0 0 1) ,但较 3h有所降低 ;IL 6基因在CLP后 3h也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且在CLP后 12h仍继续增高 (P <0 0 1) ;与之不同的是IL 4基因 ,在CLP后 3hIL 4基因表达与sham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至CLP后 12h才明显高于sham组 (P <0 0 1)。CLP后 3h肝组织含水量与肝微血管通透性即开始有所升高但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至CLP后 12h进一步增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含水量P <0 0 5 ,微血管通透性P <0 0 1)。
- 吴荣谦宋旭华徐迎新孟宪钧
- 关键词:脓毒症趋化因子类基因表达小鼠肝损伤
- 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在脓毒症小鼠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表达被引量:5
- 2001年
- 陈立军尉承泽宋旭华赵立孟宪钧
- 关键词:促炎细胞脓毒症淋巴组织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 生物活性肽-Pm对6 Gy ^(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被引量:1
- 2000年
- 董伟王录焕宋旭华孟宪钧
- 关键词:钴60Γ射线照射白细胞介素6
- 脓毒症时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基因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建立小鼠多微生物感染脓毒症模型(CPL组),假手术组(sham组)接受同样的手术操作但不行CLP。分别在致伤后3、12 h分离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以RT-PCR方法检测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多种黏附分子、炎症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CLP后3 h肝窦内皮细胞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和IL-6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至12 h时,只有E-选择素基因的表达降至基础水平,其他基因的表达仍明显高于sham组(P<0.01)。认为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脓毒症时肝肺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造成脓毒症时肝肺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 臧传波吴荣谦宋旭华李崇辉徐迎新李荣
- 关键词:脓毒症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肝细胞及肝内移植研究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20μg/L)和表皮生长因子(EGF,1.5mg/L)诱导定向分化。肝纤维化形成的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使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门静脉向肝纤维化形成的SD大鼠肝脏移植,对照组用BrdU标记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标记细胞的分布及BrdU+/ALB+细胞数量。结果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细胞CK8及ALB表达阳性。移植2周后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rdU+/ALB+细胞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肝细胞,移植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白蛋白表达细胞数更多。
- 安伟德胡祥曹亮王金晶刘巨超李力宋旭华徐迎新
- 关键词:定向分化肝细胞肝内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