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青青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新媒体
  • 5篇司法
  • 5篇司法认定
  • 5篇媒体
  • 5篇诽谤
  • 5篇诽谤罪
  • 2篇大众
  • 2篇大众传播
  • 2篇侵犯
  • 2篇侵犯著作权
  • 2篇侵犯著作权罪
  • 2篇著作权
  • 2篇网络
  • 2篇网络环境
  • 2篇犯罪
  • 2篇犯罪构成
  • 1篇电视纪录片
  • 1篇信息传播
  • 1篇中国纪录片
  • 1篇终端

机构

  • 9篇中国传媒大学
  • 7篇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

  • 9篇孙青青
  • 7篇王永兴

传媒

  • 3篇东南传播
  • 2篇声屏世界
  • 1篇广东法学
  • 1篇湖北警官学院...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河南司法警官...

年份

  • 7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媒体背景下的诽谤罪探究
2010年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诽谤罪在认定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对诽谤罪进行准确司法认定。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新媒体诽谤罪司法认定
新媒体背景下的诽谤罪探究
2010年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诽谤罪在认定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对诽谤罪进行准确司法认定。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新媒体诽谤罪司法认定
浙江卫视周末版综艺节目配置初探被引量:2
2009年
2008年,浙江卫视全面改版,推出新概念品牌"中国蓝"。《我爱记歌词》、《爱唱才会赢》和《我是大评委》"综艺三剑客"成为其周末版独特的节目配置,使浙江卫视的综艺带从周五延伸到了周日。本文主要分析浙江卫视周末版综艺节目的配置特色,并透过红火的收视和市场反映,观其内在的隐忧,继而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省级卫视扩大其影响力的若干策略。
孙青青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3
2009年
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从制作初期以政治为导向的新闻记录,到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再到90年代,把视角对准老百姓,开始了平民化的记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①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成为记录社会变迁、审视中国现实生活的窗口,彰显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孙青青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回归社会电视纪录片民族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的诽谤罪探究
2010年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诽谤罪在认定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对诽谤罪进行准确司法认定。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新媒体诽谤罪司法认定
新媒体背景下诽谤罪的司法认定
2010年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势必对民众信息传播造成影响。新媒体的标志是传输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使得传统形式的诽谤行为借助新媒体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变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产生诽谤罪新的犯罪形式。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诽谤罪司法认定媒体背景信息传播新媒体接收终端
新媒体背景下的诽谤罪认定被引量:4
2010年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在认定诽谤罪中的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性;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准确认定诽谤罪。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新媒体诽谤罪司法认定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罪的若干问题探究被引量:4
2010年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制度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呈现出主体产生大众化、权利归属复杂化、作品信息数字化、权利内容技术化和侵犯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应对以上新特点,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应扩大到网络作品;客观行为中复制发行行为应注意新的形式;主体上还应当追究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但也要区别对待;主观上的营利应当区分直接营利方式和间接营利方式。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网络环境著作权大众传播侵犯著作权罪犯罪构成
浅析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罪的若干问题被引量:7
2010年
著作权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主体产生大众化、权利归属复杂化、作品信息数字化、权利内容技术化和侵犯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应对以上新特点,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应扩大到网络作品;客观行为中复制发行行为应注意新的形式,犯罪后果的认定也更加复杂;主体上还应当追究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但也要区别对待;主观上的营利目应当区分直接营利方式和间接营利方式。
王永兴孙青青
关键词:网络环境著作权大众传播侵犯著作权罪犯罪构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