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颌间
  • 3篇下颌
  • 2篇术后
  • 2篇颌骨
  • 2篇颌间固定
  • 2篇下颌骨
  • 2篇疗效
  • 2篇面部
  • 2篇面部骨折
  • 2篇磨牙
  • 1篇第三磨牙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体瘤
  • 1篇多生
  • 1篇多生牙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信号通路调控
  • 1篇牙列

机构

  • 10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孙峥
  • 5篇张练平
  • 2篇韩剑星
  • 1篇赵华
  • 1篇朱争鸣
  • 1篇李慧兰
  • 1篇韩祺懿
  • 1篇杨连平
  • 1篇宋欣

传媒

  • 4篇临床医药实践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渗盐水囊肿内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85例效果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囊肿内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效果。方法对8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采用30%盐水囊肿内注射,囊肿内注入1 ml/(cm3.次),7~10 d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85例中治愈75例(88.2%),基本治愈7例(8.2%),好转3例(3.6%)。治愈率为96.4%,有效率为100%。注射区、下颌下区肿痛分别有4、2例,舌缘麻木3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高渗盐水局部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安全有效。
孙峥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高渗盐水
面中部骨折单独坚强内固定与联合颌间牵引对咬合关系重建的疗效观察
2010年
目的:探索面中部骨折咬合功能重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0年7月—2007年7月间收治的伴咬合关系错乱的面中部骨折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独坚强内固定组(A组)、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弹力牵引组(B组),术后1个月复查咬合关系,分别统计两组咬合关系恢复满意、不满意例数,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面中部骨折咬合功能重建效果。结果:入组189例,失访9例,咬合关系恢复满意度A组为85.42%,B组为97.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治疗方法对咬合关系重建的效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对咬合功能重建明显好于单独坚强内固定。
孙峥张练平朱争鸣
关键词:面中部骨折咬合关系坚强内固定颌间牵引
成年人下颌骨髁突骨折不同类型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2011年
目的:对成年人下颌骨髁突骨折不同类型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对4年来髁突骨折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治疗前均为咬合错乱,开口受限Ⅱ~Ⅲ度,且正侧位轴向髁突移位,但≤30°,或髁突向下移位,但≤5 mm。按骨折类型分3类:囊内骨折;髁颈骨折;髁颈下骨折。每类分2型:单侧骨折和双侧骨折。同类型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闭合性治疗组和开放性治疗组。结果:开放性治疗后的双侧囊内骨折、单双侧髁颈骨折、双侧髁颈下骨折咬合功能疗效评估满意度高于闭合性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伴有髁突移位者,开放性治疗有利于咬合功能的恢复,尤其是伴有双侧骨折者效果显著。
孙峥张练平韩剑星
关键词:髁突骨折骨折类型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单纯下颌角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下颌角骨折是下颌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其他类型的下颌骨骨折。对于下颌角骨折的治疗,一般是两种方法:保守治疗,主要是颌间牵引;另一种方法是手术治疗坚强内固定。骨折复位后,固定方法有以下几种,如:在牙槽嵴植入固定一个2.0 mm的单皮质层小型接骨板,一个2.0 mm锁定板,2个2.0 mm板、三维板、钛板、螺钉、2.4mm板等。手术入路则可以选择口内或口外。
孙峥
关键词:下颌角并发症下颌骨骨折第三磨牙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
2025年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信号通路除了参与骨髓造血,也参与调节非造血组织,如脑、心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的代谢反应。同时,激活此信号通路能加速牙周膜干细胞的生物矿化过程,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但促进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信号通路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牙周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牙周膜干细胞,采用q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种牙周膜干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使用小干扰RNA沉默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激活,然后采用q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成骨标志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素、骨桥素、骨唾液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检测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结论:(1)qRT-PCR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疾病组牙周膜干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牙周膜干细胞;(2)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及茜素红染色显示,敲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能抑制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素、骨桥素和骨唾液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3)qRT-PCR结果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后,牙周膜干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恢复,沉默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后再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逆转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后提高了疾病组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以及成骨标志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表�
孙峥赵华
关键词:牙周膜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成骨分化
颌间钛钉外固定与牙齿金属小环结扎颌间固定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通过对我院轻度下颌骨移位骨折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评估了颌间钛钉外固定(IMFS)与牙齿金属小环结扎颌间固定(IMF)在轻度下颌骨移位骨折中的疗效,并进一步进行了对比。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临床研究的目的,从2010年1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招收50例轻度下颌骨移位骨折的患者。50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20~40岁。
孙峥
关键词:颌间固定外固定钛钉面部骨折混合牙列
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引起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肿瘤并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12例(损伤率为40.0%),单纯下颌缘支损伤9例(30.0%),下颌缘支合并颊支损伤2例(6.7%),神经总干损伤1例(3.3%)。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浅叶切除较全叶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全部病例于术后2~个6月逐渐恢复神经功能。结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引起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以下颌缘支发生率最高,且为暂时性、可逆性损伤,损伤与肿瘤性质、病程长短、手术方式与范围等密切相关。
韩剑星张练平孙峥宋欣
关键词:腮腺肿瘤手术面神经损伤发生率
右下颌第三磨牙区多生牙1例被引量:1
2007年
张练平孙峥李慧兰
关键词:多生牙磨牙区上颌前牙区额外牙
外鼻体积测量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外鼻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和太原市中心医院行头颅螺旋CT检查的患者103例,获取外鼻图像,经三维重建后测量外鼻的各项数据,并计算外鼻体积。结果103名汉族正常测量者中,男、女除鼻孔上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鼻长、鼻高、鼻宽、鼻深、鼻孔长径、鼻翼基底宽、鼻唇角、鼻翼角、鼻尖角以及体积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男性鼻长、鼻高、鼻深、鼻孔长径、鼻尖角以及轮廓体积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本研究中的外鼻体积计算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于临床推广;初步建立太原地区成年男女外鼻体积正常值数据库框架。
韩祺懿孙峥杨连平
关键词:成人
下颌骨骨折生物可吸收接骨板与钛合金接骨板的临床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下颌骨是面部骨折最常见的受伤部位^([1,2]),下颌骨骨折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骨折段解剖关系,对位上下颌咬合关系,有助于骨折段的愈合。我科对下颌骨骨折分别使用生物可吸收与钛合金接骨板进行治疗,比较其疗效。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10年6月至2014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9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是单纯下颌骨骨折,年龄超过14岁,无其他并发症且无其他的面部骨折。
孙峥
关键词:可吸收接骨板面部骨折颌间固定颌间结扎固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