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
欢迎来到鞍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杰
作品数:
3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吴力群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蒋晓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辛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李天翔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3篇
切除
3篇
切除术
3篇
细胞
3篇
肝切除
3篇
肝切除术
3篇
肝细胞
2篇
术后
1篇
亚临床
1篇
预后
1篇
原发性
1篇
择期
1篇
切除术后
1篇
肿瘤
1篇
肿瘤患者
1篇
细胞癌
1篇
患者预后
1篇
继发原发性
1篇
恶性
1篇
恶性肿瘤
1篇
恶性肿瘤患者
机构
3篇
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3篇
孔杰
3篇
吴力群
2篇
李天翔
2篇
辛洋
2篇
蒋晓
传媒
3篇
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3篇
2014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肝细胞癌破裂亚临床出血患者择期肝切除术后的生存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癌)破裂亚临床出血患者择期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择期肝切除术的614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有否出现肝癌破裂亚临床出血,将患者分为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其中破裂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55岁;非破裂组584例,男488例,女96例,年龄14~82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行肝切除术。观察破裂组与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患者术后均接受随访,观察患者存活情况、死亡原因。根据随访结果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情况。分析临床参数与破裂组患者预后的关系。两组临床参数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破裂组中非完全切除、肝切除范围〉1段、手术切缘〈O.5cm、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1000ml、肿瘤直径〉5cm和肿瘤组织学低分化者明显多于非破裂组(X^2=37.609,6.021,6.497,20.982,19.498,22.944,8.222;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完全切除和肿瘤直径〉5cm是肝癌破裂亚临床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72,5.045;P〈0.05)。随访期间破裂组死亡26例,非破裂组死亡316例。Kaplan—Meier分析显示,破裂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非破裂组为56个月;破裂组患者肝切除术后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0%、22.2%、5.9%,非破裂组为86.0%、62.6%、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79,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低分化是破裂组患者肝切除术
孔杰
吴力群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肝细胞癌术后新发肝外恶性肿瘤患者九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新发肝外恶性肿瘤(EHM)的发病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686例肝癌患者中,经随访确诊的9例EH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9例患者均为男性。分析患者EHM发生率、确诊时年龄、发病部位、肿瘤类型、存活情况等,并追踪肝癌患者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情况。结果EHM发生率为1_3%(9/686),其中肺癌3例、胃癌2例、结肠癌2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确诊时患者年龄54~72岁,中位年龄63岁。肝癌手术至EHM确诊间隔时间为17~114个月,中位间隔时间55个月。EHM确诊后患者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1%和0%。5例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前分化群(CD)4^+/CD8^+比值均〈1.4,其中3例比值〈1.0。结论 肝癌患者术后EHM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差。术前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蒋晓
吴力群
李天翔
孔杰
辛洋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肿瘤
继发原发性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肝癌)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99例HBV相关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58例,女41例;年龄23~82岁,中位年龄54岁。根据患者术前3 d内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计算NLR,所有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患者存活和肿瘤复发情况。绘制NLR诊断肿瘤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界值。根据NLR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将临床参数纳入影响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的因素,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诊断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NLR界值为1.71时,其灵敏度为0.49,特异度为0.73。低NLR组(173例)和高NLR组(126例)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8%、82.6%、61.8%和83.3%、72.2%、46.2%,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8%、66.7%、44.9%和62.7%、36.2%、24.8%,两组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19.970;P〈0.05)。术前NLR〉1.71、GGT〉64 U/L、AFP≥400μg/L及肿瘤直径〉5 cm是影响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R=1.504,0.590,1.540,0.982;P〈0.05)。结论术前NLR为影响HBV相关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1.71患者预后差。
李天翔
吴力群
蒋晓
孔杰
辛洋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存活率分析
预后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