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向阳 作品数:35 被引量:114 H指数:7 供职机构: 陕西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妊娠晚期便秘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的三维超声动态观察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妊娠晚期便秘孕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孕37~4l周的初产孕妇160例作为妊娠晚期组,其中便秘孕妇58例,非便秘孕妇102例;同期选取未孕的健康妇女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形态结构及特征。结果妊娠晚期组孕妇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盆底组织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妊娠晚期组孕妇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P<0.05)。妊娠晚期组便秘孕妇在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非便秘孕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除便秘孕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孕妇(P<0.05)外,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妊娠晚期女性尤其便秘孕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情况。 刘莉 穆靓 韦爱华 南淑良 管湘平 李玢 胡盈 姜向阳关键词:妊娠晚期 便秘 盆底 三维超声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卵巢癌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卵巢癌基因突变的分布和特点,寻找相应的突变靶点,并对突变位点的类型和频度进行分析。方法:取自临床上卵巢癌的组织石蜡标本16例,运用高通量基因测序Ion torrent PGM平台,对50个基因2835个位点进行检测。结果:50个基因中突变集中在EGFR、KDR、KIT、KRAS、NOTCH1、SMAD4、TP53等7个基因21个位点上。其中TP53突变比例高达75%,且突变点是4号外显子c.215C>G的比例最高。结论:卵巢癌患者可以根据基因突变靶点进行精准治疗,TP53的高突变比例提示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临床可为复发转移预测提供依据。 姜向阳 李兴珍 刘文康 吴志新 李帅帅 张恩科 赵清侠关键词:卵巢肿瘤 基因转变 关于改良差速贴壁法原代培养大型成年哺乳动物绵羊肌源性干细胞的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差速贴壁法原代培养成年大型哺乳类动物绵羊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的可行性。方法改良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绵羊MDSC,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干细胞抗原-1(stem cell antigen,Sca-1),Desmin及CD 34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贴壁细胞(pp)1~pp6的Desmin表达情况来反应纯化情况。结果利用改良差速贴壁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绵羊MDSC,该干细胞Sca-1,Desmin及CD 34表达均阳性,贴壁慢的细胞Desmin表达增高,在pp6中表达最高。结论改良差速贴壁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原代绵羊MDSC,且可扩增至20代。 李玢 邓卓 甘露 姜向阳 张璐关键词:肌源性干细胞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腹膜后异位妊娠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其它地方着床称为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 EP),属于病理妊娠,是妊娠前3个月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腹膜后异位妊娠(retroperitoneal ectopic pregnancy, REP)是异位妊娠的特殊类型,腹膜后异位妊娠十分罕见,发生率很低,发病机制尚且不明确,且目前无明确统一的诊疗方案。因其位置相对特殊:靠近大血管,故超声检查不易探查,这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容易误诊、漏诊。因此对于不能明确的肿块位置应该扩大超声探查范围,并由高年资有经验的超声医生进行检查,或行CT以及MRI检查,必要时行多学科协作(MDT),充分进行术前评估,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治疗方案目前多考虑手术治疗,对术者要求较高,术者应充分了解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关系及其与周围大血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进而成功救治该疾病。 周海萍 王亚琴 姜向阳 郝崔培关键词:异位妊娠 文献复习 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出血1841例分析 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UD)引起子宫出血的因素。方法:将放置IUD中1841例子宫出血者按时间1、3、6、12个月分为4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无症状下生殖道感染者进行白带涂片分析,以及对人流术后放置IUD子宫出血者进行分析。结果:放置IUD后子宫出血率在6月内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05),6月以后则无差异(P>0.05);无症状下生殖道感染者放置IUD后子宫出血348例(43.45%)明显高于无下生殖道感染;人流术后立即放置IUD子宫出血率增高。结论:无论内、外生殖道感染均不宜放置IUD;严格控制放置IUD时机。 姜向阳 于翠革 袁双凤关键词:子宫出血 放置IUD 下生殖道感染 白带涂片 出血率 一种人hWAPL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及其构建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合成了一种人hWAPL基因的shRNA干扰序列及其构建与应用,属于生物药物技术领域,其中靶向人hWAPL基因的有效siRNA靶点序列为:5′‑CTAGATTTCGACCTAGTAATA‑3′并通过构建表... 刘文康 白国艳 姜向阳 赵海 陈红男绵羊肌源性干细胞负载非交联生物补片植入绵羊阴道缺损模型的组织学和在体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绵羊的阴道缺损和负载绵羊肌源性干细胞(MDSC)异种猪源生物补片埋植模型,明确移植负载MDSC的异种生物补片对阴道组织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在体外将绵羊MDSC种植于非交联猪心包膜脱细胞基质和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补片表面,建立阴道缺损和负载MDSC异种生物补片绵羊阴道内埋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取材,a-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补片埋植局部平滑肌组织再生情况;术后3月取材,生理盐水浸泡保存,3h内进行生物力学检测,了解补片及再生组织在体内的生物力学特点。结果:阴道内生物补片埋植后1周、1月、3月HE染色显示,补片内细胞长入情况好,负载MDSC生物补片埋植组的组织相容性优于单纯生物补片埋植组;负载MDSC生物补片埋植组的a-SMA表达大于单纯生物补片埋植组。非交联S型生物补片术后3月极限拉伸强度为(20.38±2.45)N/mm2。结论:绵羊是进行人阴道相关探索研究良好模型,负载绵羊MDSC的非交联猪小肠黏膜下基质补片可促进平滑肌生成,更有利于提供持久的生物力学支持。 李玢 陈俏华 沈鑫 姜向阳 邓卓 朱兰关键词:肌源性干细胞 盆腔器官脱垂 针对HPV16 E7基因的RNA干扰对CaSKi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RNA干扰抑制HPV16 E7基因对宫颈癌细胞系CaSKi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将pGENESIL-1/E7(PS7)转染CaSKi细胞内,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来检测细胞是否发生特征性的凋亡;最后比较细胞裸鼠的成瘤能力。结果:透射电镜显示,凋亡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趋边,细胞膜表面伪足消失,产生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RNA干扰24h、48h和72h后,CaSKi/PSN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0.21%、0%、1.62%,CaSKi/PS7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1.49%、28.95%、31.54%。生长周期停滞于S期;裸鼠荷瘤实验比较研究显示,RNA干扰后的CaSKi/PS7组的瘤结节体积、重量均较CaSKi/PSN瘤细胞显著降低(P<0.05),CaSKi/PS7组的平均抑瘤率为55.4%。结论:本研究为RNA干扰应用于研究宫颈癌发病分子机制、临床治疗、信息分子药物的开发和干预性预防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方法。 姜向阳 刘文康 张镇西 楚雍烈关键词:HPV16 CASKI细胞 E7基因 RNA干扰 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四维超声盆膈裂孔变化与POP-Q评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采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分析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盆膈裂孔解剖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经我院妇科门诊临床检查诊断为POP患者54例作为脱垂组,所有脱垂患者均经POP-Q评分,定量分度分为轻-中度脱垂组26例(Ⅰ~Ⅱ度)、重度脱垂组28例(Ⅲ~Ⅳ度)。选取同期未育的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缩肛动作三个状态下,不同程度脱垂患者的盆膈裂孔大小差异性。结果:脱垂组与对照组相比,脱垂组的盆膈裂孔面积及周长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缩肛动作三种状态下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面积及周长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脱垂程度的脱垂组中重度脱垂组盆膈裂孔面积及周长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缩肛动作三个状态下均明显大于轻中度脱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盆膈裂孔解剖结构及功能变化的检查,是一种有效观察POP的影像学手段,脱垂的严重程度与盆膈裂孔大小有关,四维超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郝睿 张嘉琪 穆靓 郝霁萍 郭曦 张阳 姜向阳关键词:盆底器官脱垂 四维超声 盆膈裂孔 铜死亡:一项治疗肿瘤的新途径 2024年 铜离子导致细胞死亡是一种铜依赖性且独特的细胞死亡,与其他现有的形式的细胞死亡不同。长期以来,铜诱导的细胞死亡是否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及其导致细胞死亡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最近的研究铜死亡cuproptosis的机制被发现。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试图确定cuproptosis与癌症过程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系统地详细介绍了铜离子在人类的全身和细胞代谢过程,以及铜离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其次,讲明了cuproptosis的发现过程及其机制,还概述了cuproptosis及其关键基因FDX1与癌症之间的关联,及FDX1与现有的肿瘤药物相互作用的新进展。Cell death caused by copper ions is a copper-dependent and unique cell death tha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existing forms of cell death. For a long time, whether copper-induced cell death can lead to cell death an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it leads to cell death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until recent studies have discovered the mechanism of copper death cuproptosis. Since the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tri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proptosis and cancer processes. Therefore, in this review, we systematically and in detail introduce the systemic and cellular metabolic processes of copper ions in human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copper ions in tumors. Secondly, the discovery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cuproptosis are explained,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uproptosis and its key gene FDX1 and cancer is also outlined, as well as new progres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DX1 and existing tumor drugs. 安志腾 刘文康 姜向阳关键词: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