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卵巢颗粒细胞瘤诊治进展被引量:7
- 2022年
- 卵巢颗粒细胞瘤(ovarian granulosa cell tumor,OGCT)起源于性索间质,相对罕见,约占卵巢肿瘤的2%~5%。按照组织病理学特点分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r,AGCT)和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因具有激素分泌功能临床上常表现为雌激素刺激症状。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2(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2,FOXL2)基因c.402C→G突变是AGCT的重要致病因素和分子诊断标记。手术是OGCT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抑制素β、抗苗勒管激素可作为诊断OGCT的血清学标志物。OGCT总体预后较好,因具有远期复发的特点,应坚持长期随访。
- 周丽曲芃芃
- 关键词: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叉头转录因子类
- 宫颈妊娠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宫颈妊娠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及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1~12月间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经病史、体征、血HCG、彩超检查及病理明确诊断,除1例大出血外院转入急行全子宫切除、1例自然流产外,其他6例均保守治疗成功。上述治疗后全部保留了子宫,避免了开腹手术。结论保守治疗宫颈妊娠成功率高,是目前治疗此症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值得选用。
- 路光升林婉君周丽
- 关键词:宫颈妊娠保守治疗甲氨蝶呤介入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7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腹壁切口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3~37岁,平均(30.7±3.6)岁,均为第1胎剖宫产术后,于剖宫产术后8~36个月时出现腹部切口痛,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腹壁肿块。入院时距剖宫产术9个月~6年,肿块约1cm×2cm~4cm×4.5cm,边界欠清晰,质韧偏实,压痛明显,不活动。23例CA125轻度升高。结果:EMs病灶部位:49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13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对5例病灶直径>4cm的患者先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治疗3次(每28~32d用药1次)后再手术。术后随访4~20个月,术后用药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EMs诊断相对容易。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术后继续用药可以避免复发。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 路光升林婉君周丽
- 关键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