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玲
-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肺癌合并颅脑转移的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及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接受EGFR—TKI治疗的晚期NSCI。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口服EGFR—TKI直到病变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52例晚期NSCI。C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4.6%(18/52),疾病控制率(DCR)为75.0%(39/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O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ST)为18.O个月。腺癌、不吸烟、服药前肿瘤大小〈5cm的患者DCR高于非腺癌、吸烟、服药前肿瘤大小≥5cm者(P〈O.05)。生存分析示服药前肿瘤大小〈5cm、疾病控制者的中位PFS优于服药前肿瘤大小≥5cm、疾病进展者(P〈0.05)。而无吸烟史、服药前肿瘤大小〈5cm者的MST优于有吸烟史、服药前肿瘤大小≥5cm者(P〈0.05)。21例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口服EGFR-TKI治疗后颅内病灶的ORR为38.1%,DCR为90.5%;全身病变的ORR为38.1%,DCR为85.7%。本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25.0%)、皮肤瘙痒(19.2%)。结论EGFR—TKI治疗晚期NSCI。C是有效、安全的;EGFR—TKI对脑转移存在一定疗效。
- 陈愉生林潇李鸿茹吴燕玲曾敦煌林明许能銮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54例接受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癌患者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肺癌类型、原发部位、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54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748组,其中有133组淋巴结存在转移癌,74例发生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8.1%。第4、5、6、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第1、2、3、7、8、9组淋巴结。中央型肺癌患者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51.2%vs.28.4%,P〈0.05)。肺下叶癌患者第7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肺上(中)叶癌患者。Ⅲ期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跳跃性N2转移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将淋巴结转移分为3组:无淋巴结转移(Ng0),1~3组淋巴结转移(Ng1),4~6组淋巴结转移(Ng2)。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T分期、肺癌类型与肺癌预后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为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多以肺叶、肺门或肺根部淋巴结转移频度高;肺癌淋巴结转移率与TNM分期、肺癌类型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数、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与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林潇陈愉生李鸿茹曾敦煌吴燕玲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