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弥漫

作品数:53 被引量:236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中医
  • 18篇《内经》
  • 7篇学术
  • 5篇气学
  • 4篇训诂
  • 4篇运气学
  • 4篇运气学说
  • 4篇素问
  • 4篇黄帝
  • 4篇黄帝内经
  • 4篇辨证
  • 3篇药疗
  • 3篇药疗法
  • 3篇医药疗法
  • 3篇阴阳
  • 3篇阴阳学说
  • 3篇中医基础
  • 3篇中医药
  • 3篇中医药疗法
  • 3篇校勘

机构

  • 49篇广州中医药大...
  • 4篇广州中医学院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中医药...

作者

  • 53篇吴弥漫
  • 4篇黎敬波
  • 4篇区永欣
  • 3篇冯文林
  • 3篇范登脉
  • 3篇宾炜
  • 3篇杨沛群
  • 2篇古继红
  • 2篇老膺荣
  • 2篇王洪琦
  • 2篇曾高峰
  • 2篇温伟强
  • 2篇林嬿钊
  • 1篇邓中炎
  • 1篇邝杰钊
  • 1篇傅杰英
  • 1篇容景瑜
  • 1篇王洪琪
  • 1篇刘焕兰
  • 1篇张小虎

传媒

  • 7篇广州中医药大...
  • 6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中医药学报
  • 2篇江西中医学院...
  • 2篇中医教育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广州中医学院...
  • 2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浙江中医学院...
  • 1篇国医论坛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新中医
  • 1篇四川中医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天津中医学院...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6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素问·宝命全形论》校诂四则被引量:2
2006年
考释《素问·宝命全形论》疑难字词四则。认为“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的“津泄”为同义连用,训渗漏;“呿吟至微,秋毫在目”的“呿吟”同“呿唫”、“呿噤”,训开阖;“鍼有悬布天下者五”的“鍼”当作“箴”指箴铭,劝戒的文告;“静意视义,观適之变”之“观適”为同义复用,训观察。
范登脉吴弥漫
关键词:校勘训诂
《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Ⅱ)——阴阳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的阴阳表述了阴阳作为人体功能单位的意义,是物质、信息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阴阳具有彼此联系、相互依存与消长的关系。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辨识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前提条件,也是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依据。
黎敬波区永欣吴弥漫
关键词:《内经》阴阳学说阴阳
即合且分 并存共进——从中西医学的差异讨论中西医结合
1997年
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并存的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科学。中医源远流长,以精深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历二千余年而不衰,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发扬光大。西医虽系传自欧美,但由于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近数十年来不断实现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创新。
吴弥漫
关键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内经》诊脉和刺灸方法沿革考证被引量:1
2007年
通过对《内经》有关内容的研究和考证,探讨中医诊脉方法和针灸取穴方法的发展沿革。认为诊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由遍诊十二经脉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同诊法到独取寸口法的过程,这些变革都是为了适应临床诊病的实际需要而发生的。针灸取穴方法则由各自独立存在的、只考虑刺灸的特定点(腧穴)而不考虑经脉的定位方法(即刺灸腧穴法)和只考虑经脉而不考虑腧穴的定位方法(即刺灸经脉法)互相融合而成为循经取穴方法,这一过程说明经络理论来源于针灸治疗实践,而经络学说的形成又促进了针灸取穴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吴弥漫
关键词:《内经》脉诊针灸穴位
《内经》“治未病”治则的思想探源被引量:15
2006年
冯文林吴弥漫
关键词:治未病
从文化学角度探析《内经》义理
2006年
吴弥漫
关键词:文化学祝由
广州市门诊就诊人数与气候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广州市门诊就诊人数与气候的关系。[方法]对广州市3所医院1993~2001年各科室月门诊人数与同期月气象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影响广州市月门诊人数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月平均气压、月最低气温、月总日照时数、月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平均气压、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与月门诊人数呈负相关;日照时数、降雨量与月门诊人数呈正相关。并建立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影响广州市疾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结论]根据气象因素建立起来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用来预测所在地区的疾病流行趋势,对预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有较大参考价值。
吴弥漫杨沛群
关键词:门诊就诊人数气候环境
变须有道本岂可戕——论中医学术发展的道路兼与《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商榷被引量:1
2000年
针对《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提出争鸣意见。认为中医学近百年来发展迟缓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而不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中医之所以成为中医,之所以在西医成为世界性医学的今天能够得以保存并得到发展,根本原因正在于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特色。因此西医化不应是中医发展的方向,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基本学术思想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吸收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自己理论研究和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真正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变》文提出的“西医化”主张对中医来说是自毁根基之举,不可提倡。
吴弥漫
关键词:中医学术争鸣
卫气学说研究近况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简要综述近十年来对卫气学说的研究情况。包括对卫气性质及功能的阐发,卫气所出及运行的争论,卫气病理及临床运用的研究,以及从实验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卫气的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作一简要评论。
吴弥漫温伟强王洪琦
关键词:中医生物学
全文增补中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被引量:6
2009年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吴弥漫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内经》《难经》学术继承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