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帅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静脉高压兔模型的初步建立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脉的近心端,在降结肠静脉以近结扎下腔静脉的远心端,使左侧肾动脉的血流经动静脉瘘口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腰静脉返流到椎旁静脉丛,继而逆流入硬脊膜内的脊髓冠状静脉丛,造成脊髓静脉高压环境。术后1、3、7、14d及以后每周评价兔的双侧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共计5周)。实验组术后分为早(≤3d)、中(4d至3周)、晚(>3周)3期,从存活的每期兔中随机抽取2只,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造影,了解瘘口通畅及血流情况;行磁共振扫描,观察脊髓的影像学改变;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结构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实施手术,抽取2只行MRI和病理检查,作为与模型组对照的基准。结果实验组18只兔中,死亡5只,存活13只。与术前相比,术后实验组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所下降,术前兔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3.1±0.5,第2周2.6±0.5,第4周2.9±0.8;术前感觉功能评分为0.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4.9±1.7,第2周6.3±1.6,第4周5.4±2.6。造影显示实验组抽取的6只兔中,早期2只兔瘘口均通畅;中期1只瘘口存在,1只部分闭塞;晚期2只瘘口均闭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瘘口通畅的实验组兔,胸腰段脊髓异常信号,病理检查显示,脊髓实质淤血,但水肿及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脊髓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但模型的长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 张鸿祺吴少帅李永忠滕梁红张智萍郭德玉卢德宏凌锋
- 关键词:脊髓血管疾病静脉高压
-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致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6年
-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脊髓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多表现为进展性脊髓病。它的致病机制是脊髓静脉高压,脊髓静脉高压阻碍脊髓静脉回流,导致脊髓动脉灌注压下降,引起脊髓变性、坏死。目前治疗手段有手术、栓塞以及联合治疗,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由于该病隐匿发病、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疗效仍不理想。
- 吴少帅张鸿祺
-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
- 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 目的:构建一种可靠性和重复性较高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的MRI变化规律,确定MRI异常信号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研究模型脊髓组织大体、细胞结构变化,了解脊髓组织形态学演变规律。
方法:新西兰白...
- 吴少帅
- 关键词:脊髓血管畸形动物模型MRI细胞结构组织形态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