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华
-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化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骨保护素水平联合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预测作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究早发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意义,以及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择取我院冠心病患者共105例参与研究,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区间均为2016年4月~2017年10月,根据患者的年龄要素(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将其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其中早发组患者62例,晚发组43例,另择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OPG水平,分析早发冠心病与OPG水平的关系,同时记录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以及患者生活习惯及疾病史,分析疾病危险因素。结果经比较,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者、早发组与晚发组8个疾病危险因素中,饮酒史及BIM指数在两次对比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6个因素的统计学数据在两次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与健康者OPG水平以及hs-CRP水平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项指标在早发组和晚发组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比较,血清OPG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正比。结论血清OPG水平的变化可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演变,而早发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性别、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等。
- 吴博华饶磊朱明亮
-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血清骨保护素
- 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2年1月至2015年2间诊治的36例心房颤动致TC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超指标及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58.64±5.17)%、(52.62±4.81)%,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血NT-pro BNP分别为(3.14±1.02)×103ng/L、(3.82±0.98)×103ng/L,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分别为(51.42±3.19)mm、(54.82±3.17)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40.21±1.74)mm、(42.34±2.14)mm,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可明显改善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
- 杨鸣宇吴博华谢爵隆
-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房颤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疗效
-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40例的临床探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8-2014-11在化州市人民医院接收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疗法,实验组对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血管成功再通率(72.5%)明显高于对照组(17.5%),实验组患者死亡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实验组患者血清CK-MB峰值、峰值出现时间以及心电图图ST段变化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当患者一旦确诊为急性心梗,要立即采取溶栓治疗,可以使再通率明显提高,降低病死率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吴博华
- 关键词:急性心梗溶栓治疗老年患者
- 337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3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影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自1997年至2006年对收治的337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深栓的情况。按治疗时间、年龄、梗塞部位、糖尿病史、是否合并严重并发症进行分组,计算各组溶栓成功率并将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h内的溶栓成功率90.1%,6h内76.4%,6—12h内44.9%(P〈0.05)。非老年组(〈70岁)的溶栓成功率74.5%,老年组(≥70岁)57.5%(P〈0.05)。单一壁范围梗死溶栓成功率73.7%,复合壁47.5%(P〈0.05)。糖尿病组溶栓成功率52.3%,非糖尿病组74.1%(P(0.05),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率50.4%,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87.1%(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间、高龄、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史、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是影响静脉溶栓成功率的关键。
- 饶磊陈勇强吴博华
- 关键词: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 N/L比值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不良事件预测的有效性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N/L)比值与心血管事件不良预后有相关性,然而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N/L比值对预后的关系仍不明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化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0名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N/L比值分为两组,通过Cox回归分析N/L比值与CHF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期26个月,高比值组患者发生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较高[HR=1.962,95%CI(1.583,2.5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L比值是老年CHF患者远期不良事件有的效观察指标。
- 吴博华饶磊杨鸣宇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慢性心力衰竭
- C反应蛋白及尿酸水平变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 2013年
- 探讨C反应蛋白及尿酸水平变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选择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4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与尿酸水平。观察组C反应蛋白与尿酸水平同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之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反应蛋白与尿酸水平变化同心血管疾病关系紧密,两种指标能较好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可为该类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数据支持。
- 吴博华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尿酸心血管事件心内科
-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慢性心衰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水平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清HCY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密切相关。我们拟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CHF患者中的HCY水平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共入选80例LVEF保留的CHD患者和40例基本临床信息匹配的对照患者。收集入选人群临床资料,并分析两组间的HCY表达差异。结果:CHF患者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61.2±11.5)岁和(59.1±11.2)岁,而LVEF分别为(58.2±5.1)%和(59.2±4.9)%,通过多元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中HCY水平与NT-pro BNP,hsCRP,E/A比率独立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LVEF保留心力衰竭中表达水平升高。
- 吴博华徐文静李金娣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
- 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40例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0例为观察组,再选取2011年1月之前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压、心率分别为(112.0±13.0)次/min和(20.3±3.7)k Pa,治疗后分别为(65.0±6.0)次/min和(16.5±1.7)k Pa;对照组治疗前血压、心率分别为(115.0±14.0)次/min和(19.5±2.7)k Pa,治疗后分别为(99.0±17.0)次/min和(18.5±2.2)k Pa,治疗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博华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倍他乐克有效率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60min、90min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lt;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lt;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其冠脉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一种高效溶栓剂而被临床广泛运用。
- 吴博华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尿激酶溶栓疗效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体质量指数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与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化州市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PCI治疗的385例患者资料,根据BMI分为三组,其中正常组(18.5 kg/m^2≤BMI<25 kg/m^2)132例,超重组(25 kg/m^2≤BMI<30 kg/m^2)184例,和肥胖组(BMI≥30 kg/m^2)共69例,对比不同分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CI术中的病变特征、术后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患者的远期死亡率、住院期间和术后30 d的预后及并发症。结果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中肥胖组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9);肥胖组和超重组的eGFR≥60 ml/min/1.73m²的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患者其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正常组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HR=2.281,95 CI%:1.120-4.645,P=0.023);BMI肥胖(≥30 kg/m^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OSA和eGFR<60 ml/min/1.73m^2,是影响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BMI≥30 kg/m^2是PCI患者术后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
- 吴博华魏水生李运娟殷诗丽
-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肥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