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军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五肽化合物PLNPK对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 目的:
研究五肽化合物PLNPK对大鼠抗Thy1MsPGN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通过p38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巨噬细胞活化以及巨噬细胞表达IL-1β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建立大鼠抗Th1M...
- 吕军强
-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病理结构肾脏功能
- 文献传递
- 肾小球肾炎中巨噬细胞与系膜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2008年
- 肾小球肾炎是肾炎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巨噬细胞和系膜细胞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二者间也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就二者在肾小球肾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意义进行总结。
- 吕军强周春雷(综述)陆融(综述)姚智(审校)
-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巨噬细胞
-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分离培养并鉴定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AD-MSC)。方法:采用贴壁法从人脂肪组织分离获得hAD-MSC,并从表面分子表达和定向分化两个方面进行鉴定。结果:成功从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该群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样;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一致性好,纯度高,99%的细胞阳性表达CD105、CD90、CD13、CD44分子;CD117、CD34、CD45和HLA-DR阴性表达,阳性率低于2%;可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结论:分离所得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基本特点,可确定为hAD-MSC。
- 赵辉吕军强贾静王松傅正车绪春陆融林刚姚智
- 关键词:定向分化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造血支持功能研究
- 2015年
- 目的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方法从PV初诊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BMSC;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免疫表型;诱导成骨及成脂分化鉴定细胞多向分化能力;与人脐带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共培养检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V-BMSC)的体外造血支持功能。结果 PV-BMSC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与正常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M-BMSC)相比无明显差异;油红O及Von Kossa染色表明PV-BMSC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实验共分离得9株PV-BMSC,其中55%的PV-BMSC既能支持总细胞增殖,又能支持CD34+HSPC扩增(≥1.5倍,n=5),22%的仅支持总细胞增殖(≥1.5倍,n=2),其余的既不支持总细胞增殖也不支持CD34+HSPC扩增(≤1.0倍,n=2)。结论 PV-BMSC支持CD34+HSPC增殖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 孙仪段永娟李芳吕军强白洁刘汉芝胡晓
-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祖细胞
- 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HepG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的归巢及分化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MSC)向HepG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的归巢及分化。方法:二步法体外诱导HUMSC向肝细胞分化,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时间点HUMSC中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及白蛋白(albumin,ALB)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Transwell实验观察HUMSC在HepG2肝癌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的趋化现象;采用皮下-原位移植的方法建立BALB/c裸鼠的HepG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利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HUMSC标记CMV或AFP启动子驱动的f Luc,制备成MSC.CMVLuc或MSC.AFPLuc,并将其注射入荷瘤肝组织,IVIS成像系统观察MSC.CMVLuc向肿瘤部位的迁移归巢及MSC.AFPLuc在肝癌微环境中向肝细胞分化。结果:HUMSC在体外诱导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胞形态学变化证明其向肝细胞分化,同时诱导培养后AFP、AL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HUMSC向HepG2肝癌细胞的趋化呈瘤细胞密度依赖性(P<0.01);MSC.CMVLuc注射后2 d迁移并聚集于肝脏,注射后5 d肝脏内发光信号进一步增强;MSC.AFPLuc肝内注射后24 h已向肝细胞分化,注射第7天AFP启动子活性最强,注射第9天活性消失。结论:在小鼠体内外证明了HUMSC具有向肝脏归巢及分化的能力,为今后MSC应用于肝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范冬梅张子祥赵英新杨铭张砚君颜次慧蒋媛吕军强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癌归巢分化
- scFvCD20:sTRAIL蛋白诱导BJAB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2016年
- 研究融合蛋白scFvCD20:sTRAIL诱导B淋巴瘤细胞BJAB凋亡的发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PCR、重叠PCR、酶切、连接等方法构建pLentiR.scFvCD20:sTRAIL、pLentiR.ISZ-sTRAIL、pLentiR.scFvCD20及pLentiR.CopGFP慢病毒表达载体,瞬时转染293T细胞获得含有scFvCD20:sTRAIL融合蛋白的细胞培养上清,采用CCK8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scFvCD20:sTRAIL融合蛋白对CD20阳性BJAB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BJAB细胞诱导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过程中内源性及外源性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R.scFvCD20:sTRAIL、pLentiR.ISZ-sTRAIL、pLentiR.scFvCD20及pLentiR.CopGFP,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并可获得融合蛋白的表达。与ISZ-sTRAIL比较,融合蛋白scFvCD20:sTRAIL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对CD20阳性BJAB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凋亡细胞增多,其中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升高,Caspase 8、Caspase 9、Caspase 3及PARP被特异性剪切活化。研究表明,融合蛋白scFvCD20:sTRAIL可诱导BJAB细胞凋亡,与bcl-2/bax的表达变化以及Caspase的剪切活化有关。
- 杨雨琪张晓龙张砚君吕军强孙睿声安鹏姣于楠楠
- 关键词:CD20TRAILB淋巴细胞蛋白表达
- 四肽化合物CMS030抗移植排斥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CMS030是从脾脏提取的四肽化合物,本研究观察CMS030对小鼠皮肤和心肌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实验,观察CMS030在体外的免疫抑制作用,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肌移植模型,观察CMS030对小鼠同种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观察CMS030对移植受体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和脾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CMS030在体外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转化和MLR,在体内可以明显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和心肌移植物存活时间,抑制皮肤移植受体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和脾细胞分泌IL-2水平。结论:CMS030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L-2,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有效拮抗移植排斥反应。
- 赵岚陆融王松傅正李秋丽王莉吕军强马睿徐琼姚智
- 关键词:皮肤移植心肌移植I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