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伯钦

作品数:21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毒理
  • 7篇毒性
  • 6篇毒理学
  • 3篇毒性研究
  • 3篇诱发电位
  • 3篇中毒
  • 3篇最高容许浓度
  • 2篇代谢
  • 2篇叠氮
  • 2篇毒理学研究
  • 2篇乙苯
  • 2篇神经毒
  • 2篇神经毒理
  • 2篇神经毒性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污染
  • 2篇吸入毒性
  • 2篇环氧
  • 2篇环氧丙烷

机构

  • 20篇中国预防医学...
  • 4篇中国药品生物...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航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吕伯钦
  • 8篇曾昭慧
  • 7篇邓海
  • 7篇范玉明
  • 5篇王志爽
  • 3篇徐增军
  • 2篇程秀荣
  • 2篇黄明芳
  • 1篇季新
  • 1篇孟慧林
  • 1篇庞应发
  • 1篇刚葆琪
  • 1篇张恒泰
  • 1篇余秉良
  • 1篇毕文芳
  • 1篇于芳
  • 1篇杨柯
  • 1篇江泉观
  • 1篇杨柯
  • 1篇宁文生

传媒

  • 7篇国外医学(卫...
  • 4篇卫生毒理学杂...
  • 3篇卫生研究
  • 3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6
  • 3篇1994
  • 4篇1993
  • 2篇1992
  • 5篇1991
  • 1篇1990
  • 3篇198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叠氮酸吸入毒性研究
1991年
大鼠和小鼠急性吸入2小时LC50各为248.2mg/m3和155.2mg/m3。一次吸入56mg/m3·小时,血液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抑制,但恢复较快。亚慢性毒性的明显毒作用浓度为25mg/m3。无作用浓度为5mg/m3
马宝珊陈敬斌许清莲颜芝兰秦双胜武海明曾昭慧黄明芳邓海王志爽吕伯钦
关键词:吸入毒性过氧化氢酶
全文增补中
研究肾脏毒性体外模型的进展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综述了体外肾脏毒理学研究所应用的几种模型,包括肾脏灌流与肾近曲小管灌流技术、肾片及肾近曲小管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国外建立的几种肾细胞系,并且比较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范玉明吕伯钦
关键词:毒理学体外模型
大鼠CS2亚慢性中毒对视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采用递增浓度进行动式CS2吸入染毒6周,复制CS2中毒模型。染毒后视神经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及神经节苷脂含量明显降低,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视觉诱发电位(PREP,FEP)的各波潜伏期延长,这些结果提示CS2可引起视神经变性,以及CS2干扰视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功能;PRER或FEP可作为CS2中毒的诊断指标。
范玉明邓海吕伯钦
关键词:CS2中毒视神经职业眼病
密闭环境3-甲基吲哚最高容许浓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为制定密闭环境空气3甲基吲哚(3MI)的最高容许浓度,进行了人体气味试验,并采用肺组织过氧化物丙二醛、脾细胞数和脾重量等指标,对雄性大鼠进行了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参数的测定。结果为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为1830mg/kg,急性阈剂量小于183mg/kg,亚急性阈剂量为61mg/kg,人体厌恶阈为0.75mg/m3。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密闭环境暴露特点和要求,论证外推密闭环境3MI的短期暴露最高容许浓度为0.5mg/m3。
余秉良张恒泰于芳曾昭慧徐增军曾昭慧余秉良
关键词:气味空气污染
心血管细胞培养技术在药理、毒理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综述了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筛检心血管毒物中的应用和前景。
范玉明吕伯钦
关键词:细胞培养药理毒理学心血管系统
人体肝组织培养材料在代谢、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993年
本文概述了人体肝组织的来源、各种来源材料的处理及制备、以及在代谢研究及在遗传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范玉明吕伯钦
关键词:肝组织代谢毒理学
工业生产中污染物清洗剂的发展动向
1991年
本文概述了工业生产中作业人员常接触的化学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危害性,并着重讨论了污染物清洗的要求和清洗剂的安全性,结合劳动生产中污染物清洗剂现况与应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述评,简要介绍了清洗剂研制的发展动向。
罗涤泉吕伯钦
关键词:污染物清洗剂
工业毒理学四十年的成就
1989年
工业毒理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于五十年代末期才开始建立工业毒理实验室,远比国外发达国家为晚,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适应职业中毒和农药中毒防治工作的需要,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毒理研究工作。开始采用现场调查和化学分析方法、深入厂矿,为防治常见毒物铅、苯、汞、砷、铬和锰等职业中毒及其危害取得第一手资料。六十年代主要开展有机磷毒性和中毒实验治疗以及石油化工、
吕伯钦俞天骥江泉观
关键词:工业毒理学
环氧丙烷染毒对视觉诱发电位的急性作用
1999年
选用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环氧丙烷(PO)染毒组与对照组,采用静式吸入染毒,以5档计算浓度分别为300,500,1000,2000,5000mg/m3,对实验组大鼠每次染毒2小时,染毒结束后,立即测定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EP)和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EP),分析各波(P1、N1、P2,N2和N1、P1、N2)潜伏期及其波幅(N1-P2、P2-N2和N1-P1、P1-N2)。大鼠在2000mg/m3染毒时,PREP测定中N2波潜伏期显著延长。5000mg/m3浓度时,PREP和FEP各波潜伏期均有显著延长,于第2天已部分恢复,但波幅未见改变。这说明PO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功能性抑制作用。然而低浓度PO染毒时就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远早于诱发电位的变化;高浓度时有明显呼吸系统刺激症状,出现呼吸困难。因此,急性PO染毒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小。
徐增军曾昭慧程秀荣吕伯钦
关键词:环氧丙烷视觉诱发电位毒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对大鼠脑诱发电位的影响
1993年
本文用不同浓度一氧化碳对大鼠进行静式吸入染毒,测定了急性中毒大鼠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发现低浓度CO150PPm染毒2小时,大鼠CoHb含量达33%未能引起任何中毒症状或诱发电位的变化。可能是脑血流量的代偿性增加,减少了脑缺氧的程度。
吕伯钦邓海律嵩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诱发电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