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皓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双氟烷基衣康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氟烷基衣康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利用不饱和二元羧酸与含氟醇反应合成双氟烷基不饱和酸酯,具体是以含氟醇和衣康酸为原料,以质子酸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制得双氟烷基衣康酸酯。本发明制备的双氟烷基衣康酸酯,其分子中...
- 李战雄叶皓华陈国强蔡露
- 文献传递
- 活性染料用于真丝织物染色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1年
- 活性染料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价格低廉,是唯一的一类能与真丝以共价键结合的反应性染料,活性染料应用于真丝染色的应用前景看好。总结了活性染料用于真丝绸织物的染色原理和研究成果,指出了活性染料用于真丝绸织物染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 叶皓华
- 关键词:活性染料真丝织物染色
- 复合金属离子对薯莨提取液增重真丝的处理
- 在通过汽蒸方法增重真丝的基础上,选择四种Fe2+-Ti4+、Cr6+-Fe3+、Fe2+-Fe3+、Fe2+-Cu2+复合离子对增重真丝做后处理.讨论了不同浓度比例的金属离子对织物增重率、得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r6+...
- 周青青陈国强刘志娟叶皓华
- 关键词:真丝织物后处理增重率
- 文献传递
- 茶染料的提取及用于真丝织物染色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8年
- 综述了真丝绸织物的性能特点,归纳了茶染料的提取方法,总结了茶染料上染真丝绸织物的机理及茶染料用于真丝绸织物染色的发展历史,并指出目前茶染料染真丝绸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唐孝明叶皓华杨永辉谢珍曾玲玲
- 关键词:真丝绸染色
- 二茂铁(乙基二茂铁)与草酰氯反应机理探讨
- 2009年
- 以草酰氯为酰化剂,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二氯乙烷为溶剂,对二茂铁和乙基二茂铁分别进行了酰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二茂铁衍生物,再将产物用柱层析进行分离和提纯,通过1H NMR、FT-IR、质谱和元素分析对分离后的各组分进行结构表征;证实了该反应经历了碳正离子亲电取代-自由基反应历程。
- 唐孝明叶皓华
- 关键词:二茂铁草酰氯反应机理
- 一种顺丁烯二酸双氟烷基酯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有机含氟聚合物材料合成的含氟单体,公开了一种顺丁烯二酸双氟烷基酯及其制备方法。将顺丁烯二酸酐与1,1,2,2-四氢十三氟辛醇在质子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制得含氟单体顺丁烯二酸双(1,1,2,2-四氢十三...
- 李战雄叶皓华蔡露陈国强单良
- 文献传递
- 复合金属离子对薯莨提取液增重真丝的处理被引量:5
- 2009年
- 在通过汽蒸法薯莨提取液增重真丝的基础上,选择4种Fe^(2+)-Ti^(4+)、Cr^(6+)-Fe^(3+)、Fe^(2+)-Fe^(3+)、Fe^(2+)-Cu^(2+)复合离于对增重真丝做后处理,讨论了不同质量浓度比例的金属离子对织物增重率、得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r^(6+)-Fe^(3+)后处理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最大;Fe^(2+)- Fe^(3+)后处理随Fe^(2+)质量浓度的升高,织物的增重率逐渐下降;而Fe^(2+)-Ti^(4+)和Fe^(2+)-Cu^(2+)后处理随Fe^(2+)质量浓度升高增重率增大。4种复合离子比例不同,织物的颜色偏向离子质量浓度大的一方。金属离子后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织物的色牢度、折皱回复性,降低了织物的透气性,织物的紫外屏蔽性能大大提高。经测试,真丝织物通过复合离子处理后,内部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 周青青陈国强叶皓华
- 关键词:真丝织物后处理增重率
- 氯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与结构表征被引量:3
- 2008年
- 以氯乙酰氯为酰化剂,三氟化硼的乙醚溶液为催化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对二茂铁进行了酰化反应,得到了氯乙酰基二茂铁衍生物。通过1HNMR、FT-IR、质谱和元素分析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TG)研究了在高氯酸铵(AP)中分别添加5%题称目标化合物后的热分解性能,发现添加氯乙酰基二茂铁后AP的最大失重速率峰温提前了103.57℃。
- 唐孝明叶皓华张淑云李战雄
- 关键词:有机化学
- 真丝绸阻燃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8年
- 文章阐述了真丝绸织物的性能特点和阻燃机理,以及真丝绸织物的各种阻燃方法与真丝绸织物阻燃所用阻燃剂的种类,总结了真丝绸阻燃整理的发展历史。并指出目前真丝绸阻燃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真丝绸阻燃整理的研究发展方向。
- 唐孝明叶皓华张淑云
- 关键词:真丝绸阻燃整理阻燃剂
- 丙烯酸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2011年
- 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合成。按照化学结构将这些衍生物进行分类,系统介绍了烷基化丙烯酸酯、羟基丙烯酸酯、氨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酸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叶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