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西秦戏
  • 3篇文化
  • 1篇地方戏
  • 1篇地方戏剧
  • 1篇雕龙
  • 1篇新文化
  • 1篇学术界
  • 1篇遗民
  • 1篇艺术
  • 1篇语言
  • 1篇政治
  • 1篇人类非物质文...
  • 1篇失语
  • 1篇通变
  • 1篇秦腔
  • 1篇清初
  • 1篇文化价值
  • 1篇文化视野
  • 1篇文心
  • 1篇文心雕龙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刘红娟
  • 2篇傅修海
  • 1篇康保成
  • 1篇宋俊华

传媒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广东艺术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闽西职业技术...

年份

  • 6篇2008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代遗民立场的嬗替——以归庄为个案
2008年
迄今为止,学界普遍认同明代遗民归庄是一个"坚守遗民立场的节士"。但是,爬梳历史材料,却可以得出一个与所谓的"共识"不太相同的结论。顺治前期,归庄恪守遗民立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庄的政治态度出现了变化。他由一个坚定的明朝遗民形象,悄悄地朝一个忠实的清朝子民的立场嬗替。对南明王朝的失望以及清朝对儒学的推崇,对文化的封锁,还有他本人经历鼎革后人生观的转变等等,都是造成归庄立场嬗替的原因。归庄的转变实际上正代表了当时遗民们意志的选择。
刘红娟
西秦戏在广东的接受被引量:1
2008年
广东的西秦戏,是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广东并地方化后形成的地方剧种,至今保留着明末西秦腔初始阶段的某些特色,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官话时期,因为官话的普及,以官话唱念的西秦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普通话时期,随着官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失,西秦戏的演出地域退至与其舞台语言相似的广东海陆丰方言区。研究方言与地方戏舞台语言的关系,直接影响了此剧种在广东的传播、接受、生存和发展。
刘红娟
关键词:西秦戏语言
归庄:从政治遗民到文化遗民
2007年
刘红娟
关键词:遗民文化政治
在阐释中激活经典——以《文心雕龙·通变》文本读解为例被引量:2
2008年
《文心雕龙》的经典阐释,必然会引出对古代文论经典当下处境的讨论。当下关于经典影响的焦虑,不仅是被西方文艺理论话语霸权围困笼罩的焦虑,更是今人对自己传统文论经典无法进入、无法"归家"的恐慌。《文心雕龙》成为"龙学",本来就是知识按照力量来衡量,进而被纳入一种体系化的解释和研究洪流的结果。中西批评的参照系不同,但倘若依据共同的文本,则在阐释平台相同的前提下,无疑都会获得一种稍微深入的、中西互诠、阐释循环的妙趣,本文拟以《通变》篇为例就此试作一讨论。
傅修海刘红娟
关键词:《文心雕龙》失语
归庄之“两不幸”略论被引量:1
2007年
归庄是明代重要的遗民作家。其创作鲜明体现了以"际危亡之世"的"大不幸"和"身处厄穷"的"小不幸"相结合的理论主张。作品佯狂骂世的文字冲破了"发愤著书"的文论传统中儒家的中和思想,表现出一种与世抗争的时代精神,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司马迁以来"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刘红娟
行走在时代的边缘——传统戏剧现状一瞥
2008年
国务院于2006年6月初正式批准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以92项居于首位。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精彩和多样,传统戏剧遭受了观众前所未有的冷落。传统戏剧在当代的命运如何?保护传统戏剧有何意义?它们该如何走出困境?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从2005至2008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岭南濒危剧种研究》课题组展开了大规模的地方戏剧现状调查。本文选摘其中一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商讨。
刘红娟
关键词:传统戏剧西秦戏剧团地方戏剧剧种徽剧
全文增补中
西秦戏根植广东因由探讨
2008年
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西秦戏,源自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和学术研究价值。西秦戏能够根植广东,原因有三:首先,西秦戏传入之初,广东还没有成熟的纯方言戏剧;其次,明清两代,官话的推广,使得官话念白、官话行腔的西秦戏可以被广东的观众欣赏和接受,而海陆丰方言中的文读音与西秦戏所讲的官话的相似,为当地保存西秦戏成为可能;再次,与北方"听戏"的习惯不同,南方一开始走的就是唱、做并重的路子,形成了南方观众"看戏"的习惯,即使有部分语言障碍,也不妨碍观看。
康保成刘红娟
关键词:西秦戏
岭南人文图说之三十九——西秦戏
2007年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是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的地方小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丰富的文化价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俊华刘红娟
关键词:西秦腔岭南民间艺术文化价值
归庄交游考述——兼谈清初士人思想被引量:1
2008年
归庄是明代遗民社会中非常活跃而且颇为重要的一员。他交游甚广,交往人物主要包括殉节者、遗民、降清者、清朝官员、僧人等五类人。与五类人的交往对归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学思想、儒佛观念、政治态度方面。归庄的个案是明清之际士人的一个典型,研究归庄的交游和思想的状况对于研究明代遗民的生存状况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刘红娟
关键词:交游
非物质:一个新文化视野的生成——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开去被引量:5
2007年
自从全世界兴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后,急于与世界接轨的大陆学术界、文化界和政府经济部门,也都连忙地赶上这趟车。尽管各个领域各个部门赶的目的意图都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个困惑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什么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大家都是各执己见,但又无法达成确切的共识。起码在学术界是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理论界定的。①2007年3月20日至23日.在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召开的“双三角论坛”上,②什么叫“非物质”,概念本身就引起与会者千奇百怪的困惑和无休止的激烈争论。
傅修海刘红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视野经济部门学术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