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媛
- 作品数:38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论多媒体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 2004年
- 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的问世,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多媒体技术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外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今后的定位做了详细的论证。
- 刘惠媛宫玉波
- 关键词:多媒体外语教学教学模式
- 《简·爱》与女性地位被引量:1
- 2001年
- 《简·爱》是一部表现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作品 ,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妇女形象。全书激荡着妇女对男性压迫者的愤怒抗议和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夏洛蒂·勃朗特把她个人的性格、体验、感受和意志溶于这部自传体的小说之中 ,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果 ,并开创了女性文艺作品强调女性意识和地位的新世纪。
- 刘惠媛
- 关键词:《简·爱》女性地位女性意识小说夏洛蒂·勃朗特
- 英语专业口语考试改革初探被引量:3
- 2002年
- 通过分析英语口语考试现存的弊端 ,探索出一套新型的英语专业口语考试方法 ,并且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范围及考核方法等 ,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 ,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 宫玉波刘惠媛
- 关键词:英语专业口语考试
- 迷失与追寻——托尼·莫里森《爵士乐》黑人身份主题解读被引量:1
- 2017年
-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 刘惠媛周旭
- 关键词:黑人身份迷失追寻
- 《简·爱》中的性别意识被引量:5
- 2006年
- 性别意识是人类对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价值、权利、责任、使命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夏洛蒂.勃朗特的性别意识特点是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是对性别意识的无意识流露。这里试图通过环境决定论、人格决定论、性别决定论等几个视角,详细论证《简.爱》中的性别意识。
- 刘惠媛
- 关键词:性别意识人格女权主义
- 英语专业口语考试改革研究
- 2006年
- 通过分析英语口语考试现存的弊端,探索出一套新型的英语专业口语考试方法,并且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范围及考核方法等,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 刘惠媛
- 关键词:英语专业口语考试
- 研究生“二元四位”立体化心理健康保障模式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二元四位"立体化心理健康保障模式,是指将网络心理沟通与现实心理沟通相结合的"二元结构"保障模式,融入学校、社会、导师、家庭共建的"四位一体"的生态保障系统中,从而实现表里合一、内外共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模式。该模式将有效保障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使更多"心理问题"研究生恢复健康心态。
- 刘惠媛赵明慧
- 关键词:心理健康
- 基于EAP模式的高校女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EAP模式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目前,EAP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领域。现将EAP模式引入高校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咨询、心理互助四项内容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基于EAP模式的高校女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旨在实现女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 刘惠媛赵明慧
- 关键词:女研究生EAP模式心理健康
-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的基础,是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在高校的开展,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运作方式和载体。通过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深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研究生文化建设渠道等多种研究方式,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在高校良性、健康的发展。
- 刘惠媛王阿晶
-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美国南方社会变革主题研究——狂欢化视域下的《人造黑人》
- 2020年
-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人造黑人》讲述了一场南方乡下人祖孙俩的进城旅行。其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南方正处于工业城市化改革和民权运动的社会剧变时期,革故鼎新的狂欢气氛弥漫其间。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探析其中的社会变革主题,从中发现,作者借助祖孙这对狂欢化人物及其在“狂欢广场”亚特兰大城中上演的“加冕-脱冕”式互动,揭露父权家长制和重农主义思想在南方的没落以及种族等级制的悖理,并反衬重商与平权的城市观念的得势。调和祖孙的黑人雕像作为二者的“讽拟同貌人”,则影射南方乡下人衍变为城乡“边缘人”后所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 刘惠媛王铎
- 关键词:狂欢化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