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厚
- 作品数:5 被引量:158H指数:4
- 供职机构:核工业208大队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早白垩世盆地动力学转变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探讨被引量:12
- 2007年
- 文章从沉积相的分析入手,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下部宜君组、洛河组、环河组(或伊金霍洛组)和上部罗汉洞组、泾川组(或东胜组)之间存在着沉积相的突变关系,认为该区早白垩世盆地动力学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时期动力学性质的转变恰与区内铀的主要成矿期相吻合,据此探讨了盆地动力学转变与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
- 吴仁贵周万蓬祝民强余达淦刘忠厚
- 关键词:下白垩统盆地动力学铀成矿作用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西界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界,特别是其早—中侏罗世盆地西界,由于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构造相互叠加而模糊不清,究竟是在贺兰山以西还是现在银川盆地以东的问题,至今尚无共识,极大地影响着矿产资源的评价和找矿战略的部署。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野外工作,分析和筛分了不同时期的古构造,探讨了晚侏罗世和早—中侏罗世盆地的西界。文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巨大的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而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则出现于晚三叠世。两期方向截然不同的挤压构造相互叠加,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复杂的叠加构造和不规则的盆地西界。晚期挤压构造较为清晰,表现为近南北向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纵贯盆地南北的"古脊梁",使盆地西界退缩到桌子山东麓断裂、横山堡—磁窑堡断褶带以及马儿庄冲断裂和崆峒山断裂以东。早期挤压构造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断断续续,时隐时现。近东西向挤压构造受古亚洲域的影响,是印支运动的产物,近南北向挤压构造转受滨太平洋域的作用,是燕山运动的表现。在古亚洲域向太平洋域转换过程中的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出现了近东西向的拉张伸展,在盆地内部表现为近东西向隆起凹陷的古地形,使盆地西缘波状弯曲,而非平直,"银川古隆起"和"汝箕沟—鄂尔多斯盆地"两者并存,并不矛盾。早—中侏罗世盆地西界可能远至阿拉善地块。上述中生代构造又经新生代构造改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甚至面目全非。如不注意构造筛分,中生代构造乃至盆地边界的研究就会被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 张珂邹和平刘忠厚马占武
- 关键词:侏罗纪三叠纪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和叠合成矿模式被引量:35
- 2006年
- 文章从铀的来源、迁移和沉淀富集等方面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提出了该铀矿化氧化还原-油气还原-热改造多重作用叠加的"叠合铀成矿模式"。
- 李子颖陈安平方锡珩欧光习张珂焦养泉夏毓亮陈法正周文斌刘忠厚吴仁贵肖新建孙晔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和叠合成矿模式
- 文章从铀的来源、迁移和沉淀富集等方面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提出了该铀矿化氧化还原-油气还原-热改造多重作用叠加的“叠合铀成矿模式”。
- 李子颖陈安平方锡珩欧光习张珂焦养泉夏毓亮陈法正周文斌刘忠厚吴仁贵肖新建孙晔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 文献传递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叠合成矿模式被引量:109
- 2009年
- 文章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的基本特征;从铀的来源、迁移和沉淀富集等方面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认为该矿床形成的铀源、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叠置性,提出了该铀矿床形成的"叠合铀成矿模式"。
- 李子颖方锡珩陈安平欧光习孙晔张珂夏毓亮周文斌陈法正李满根刘忠厚焦养泉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