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章
- 作品数:14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气象学院社会科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关于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性质的探讨
- 2004年
- 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可分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前者的实践形式有科学实验的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实践 ,它们都属于认识性的实践 ;后者的实践形式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和调查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们都属于改造性的实践。社会实践在不同层次上的形式的差异 ,并不能掩盖其功能上的一致性。现实的思维是认识性思维与改造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现实的实践也是认识性实践与改造性实践的辩证统一 ,这是实际存在着的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关系。
- 刘国章
- 关键词:社会实践
- 对精神产品的理性反思被引量:1
- 2003年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等概念的生成,越来越呈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实现则越来越依赖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只有科学的精神产品内化为人们普遍的思想意识、变成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社会生活的科学合理化才是可能的。
- 刘国章
- 关键词:感性活动社会生产力
- 现代民主——工业文明与交往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 2004年
- 现代民主起源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是现代民主管理方式得以建立的现实基础。神秘与愚昧也正是在社会化的生产与交往实践中趋于瓦解,这已为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充分证实。
- 刘国章
- 关键词:现代民主工业文明社会化生产
- 知识与人
- 2004年
-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使其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 ,也更加表明了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与理论 ,在现代社会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明显。但是 ,不论是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好 ,还是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也好 ,都必须与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人相联系才是有意义的。
- 刘国章
- 关键词:脑力劳动生产力知识经济
- 社会存在方式的科学合理化——对科学实践观念的建构与社会道德建设相互关系的现实性探讨
- 2004年
- 人的社会实践是由人的观念支配的 ,这一观念就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建构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不仅承载着人的价值观念 ,也承载着人的道德观念 ,是在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产物。而道德观念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念 ,它与人的实践观念一道通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呈现出来。因此 ,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建构科学而合理的实践观念就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有了科学而合理的实践观念 ,才可能有科学而合理的道德观念。
- 刘国章
- 关键词:道德建设
- 科学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
- 2004年
- 支配人们实际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观念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更为重要的过程和方面,却被已经习惯了的哲学思维以认识的活动过程所遮蔽,进而把人们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描述性的实践概念等同于实际支配人们活动的实践观念,由此而导致了现实的人们对建构科学实践观念的忽略,从而使人们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代价。认真地揭示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刘国章
- 一处被遮蔽了的视域——科学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的现实性探讨
- 2004年
- 人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是受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念所支配的,而支配这一活动的观念是否科学与合理又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人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现实的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把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与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这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体现。
- 刘国章
- 生存方式的选择——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
- 2003年
- 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及其内部都存有感性和理性的因素 ,其相互之间有着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正是这种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才构成了现实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 ,构成了现实意义上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辩证性质。
- 刘国章
- 关键词:思维方法社会活动唯物辩证法
- 人所以成为人的存在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哲学内涵
- 2004年
- 现有的关于价值的论说存在着明显的泛价值主义倾向 ,进而影响到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而泛价值倾向的存在又直接根源于习惯思维的无意识的感性直观加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因此 ,必须以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仔细分析和揭示曲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的成因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 :这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人类社会共存共在。
- 刘国章
-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人类社会社会关系
- 思维过程的内在区别与统一——对思维现代性的现实分析与探讨
- 2004年
- 哲学的习惯思维只是把人的思维活动简单地等同于人的认识活动,因而把更为重要的建构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的思维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混为一谈。在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的思维观看来,人的思维活动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与建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思维的内在统一,即既要解释世界也要改造世界的内在统一。任何把人的思维所内在的这种区别和统一关系割裂开来或重合起来的做法,不是导致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导致形而上学的实用唯心主义。
- 刘国章
- 关键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