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红
- 作品数:28 被引量:339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碎屑岩潜山储层埋藏-抬升-再埋藏的成岩响应:以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为例
- 2023年
- 为深化对碎屑岩潜山储层的认识,以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等技术,结合潜山成山过程、埋藏演化史和构造演化史,对储层的埋藏-抬升-再埋藏过程中的成岩响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从早到晚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Ⅰ:晚三叠世与早、中侏罗世,受印支运动影响,孤北潜山抬升二叠纪地层遭受剥蚀,以地层浅埋藏和抬升暴露剥蚀为主要成岩环境,以长石溶蚀、高岭石胶结、①期石英胶结以及褐铁矿侵染发育为主要成岩响应.阶段Ⅱ:晚侏罗世与白垩纪,郯庐断裂带发生左旋走滑运动,强烈的构造活动伴随活跃的火山活动,与火山活动相伴生热液活动对储层改造巨大,以发育①期碳酸盐胶结、②期石英胶结、黄铁矿、绢云母、绿泥石、长柱状磷灰石为成岩响应.阶段Ⅲ:新生代,在区域扭张应力的作用下,孤北潜山埋深增大,有机质成熟度升高,以有机酸主导的酸性成岩环境为主,以②期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蚀过渡到碳酸盐溶蚀、晚期长石溶蚀为主要成岩响应.孔隙演化定量恢复结果显示,阶段Ⅰ和Ⅱ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大,孔隙度从40%降至19%;阶段Ⅲ早期碱性环境下成岩作用对储层产生破坏性作用,使储层孔隙度从19%降至6.7%;之后酸性环境下溶蚀改造使储层孔隙度从6.7%升高到9.1%;次生溶蚀孔隙发育且保存较好.
- 王晔磊邱隆伟刘卫红杨勇强滕宝刚吴宛秋
- 关键词:埋藏史上石盒子组油气地质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溶蚀实验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2
- 2021年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致密砂岩储层,溶蚀孔隙发育,但其形成机理仍不十分明确。选取须家河组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等3块样品,通过配制与地层有机酸组分相近的反应液,设计5种温压条件进行溶蚀模拟实验,得到以下4点认识:(1)随温压条件升高,反应溶液中K、Na离子浓度不断增加,Ca、Mg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Al离子浓度明显降低;(2)反应产生少量石英和大量高岭石等新矿物,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大量溶蚀孔隙,增加孔隙度,改善了孔隙结构;(3)相同温压条件下,长石岩屑砂岩比长石石英砂岩溶蚀率高,高温压条件下(180℃,53 MPa),砂岩样品的溶蚀率大幅增加;(4)溶蚀实验结果为重建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成岩、孔隙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提供了依据,长石等在高温压条件下快速溶蚀是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的成因机理之一。
- 杨威谢武仁俞凌杰魏国齐金惠范明沈珏红郝翠果王小丹刘卫红
-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储层成因深层油气须家河组上三叠统四川盆地
- 塔东地区英东1井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分析--源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 本文通过对塔东地区YD1井包裹体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包裹体温度及盐度是确定该地区油气藏破坏的关键,包裹体的再次开启至开启结束期即Ⅱ期方解石充填期为油气藏的破坏期;Ⅱ期方解石脉内所含包裹体的最低温度或者盐度所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刘卫红冉启贵程宏岗叶信林徐彦龙莫涛桑洪
-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下古生界流体包裹体
- 文献传递
- 塔东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被引量:5
- 2017年
- 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及地球物理资料对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储集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已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原油裂解气是主要气源,并圈定裂解气有效供气范围主要集中在古城以北的地区。储层主要为颗粒灰岩和白云岩,颗粒灰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为裂缝及与之伴生的溶蚀孔洞,分布在古城台地边缘带和罗西台地边缘带的奥陶系中;白云岩主要发育溶蚀孔,在塔东地区广泛分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指出古城鼻隆及其西北地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其次为英东构造带及满加尔凹陷、英吉苏凹陷内的其他隆起区。
- 刘卫红刘卫红高先志叶信林冉启贵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成藏
- 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古近系—新近系R_o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20
- 2004年
-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坳陷是青海油田的主力油气产区 ,对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镜质组反射率(Ro)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现其垂向分布有两种规律 :一是 Ro 与垂深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多分布在坳陷中央 ,反映了沉积环境、物源和构造的稳定性较好 ;二是 Ro 与垂深呈右阶状 ,反映了逆冲叠覆。此外 ,通过 EASY% Ro 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地层剥蚀厚度 ,认为干柴沟—油泉子为英雄岭隆起的主轴 ,因为剥蚀了 36 0 0~ 375 0 m,所以英雄岭主峰在地形上呈现出隆起主轴的假貌。通过地层剥蚀厚度的研究 ,还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剥蚀梯度带上。
- 钟建华郭泽清杨树锋刘卫红陈汉林黄立功刘云田江波张永庶
- 关键词:青海油田柴达木盆地剥蚀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环境
- 胜坨油田沙二段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
- 胜坨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侧,是渤海湾盆地最早发现并投入开发的整装大油田。目前,胜坨油田沙二段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是胜坨油田亟待解决问题。
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理论为指导,...
- 刘卫红
- 关键词: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
- 文献传递
- 柴达木盆地西部埋藏史分析与油气关系类型被引量:14
- 2005年
-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区域概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EASY%Ro方法定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西部31口重点探井的剥蚀量,并应用实例详细论证了该方法恢复的剥蚀量是合理可靠的,然后应用回剥技术恢复原始地层厚度,做出了单井埋藏史图。并划分出了连续沉积型、中期剥蚀型和晚期强烈剥蚀型3种埋藏史类型。埋藏史与油气的关系密切:未遭受强烈抬升、剥蚀影响的地区能够较好的保存原生油气藏;而后期的强烈剥蚀使得早期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同时又导致了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这对正确认识该地区沉积沉降演化历史和成藏机制,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 郭泽清刘卫红李本竞钟建华赵密福王海侨
- 关键词:埋藏史剥蚀量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关系原生油气藏地层厚度
-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四系米兰柯维奇旋回分析被引量:20
- 2007年
- 自然伽马曲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本文采用频谱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了系统分析.作为频谱分析方法之一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能够将自然伽马曲线从时间(深度)域转换为频率域,然后分析每一个峰值频率的波长及其相互之间的比率关系,寻找那些波长比率与米兰柯维奇周期比率相同或相似的频率,从而捕获高频旋回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系地层中很好地保存了高频的米兰柯维奇旋回,这样的沉积旋回主要由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的古气候变化引起的.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92.00~115.00m之间,黄赤交角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24.55~63.43m之间,岁差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16.8~26.35m之间.黄赤交角和岁差是影响该区米兰柯维奇旋回的主要因素,其中岁差的影响最大,而偏心率的影响最小.
- 王永军郭泽清刘卫红徐小林曾富英
- 关键词:米兰柯维奇旋回频谱分析沉积速率柴达木盆地
- 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三角洲相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1
- 2006年
- 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是主力产油层系,随着开发的深入,出砂、水窜等情况日益严重.因而,对其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通过对取芯井段的岩石薄片、岩心铸体薄片观察,结合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沙河街组二段下部三角洲相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胜坨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储层总体上为一套砂(砾)岩体,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但储层孔渗性较好,属于高孔高渗性储层.影响沙二段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沉积相带对储层物性起控制作用;岩性特征对储层物性影响也较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压实作用是导致原生孔隙度减小的主要原因,颗粒及胶结物的溶蚀是产生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
- 刘卫红杨少春林畅松王瑞丽冯建伟
- 关键词:胜坨油田储层特征沉积相带成岩作用
-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新生代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初探被引量:16
- 2009年
-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十多条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发现西湖凹陷自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和晚期的断续挤压两个构造演化阶段。晚期的断续挤压在凹陷内产生构造反转的样式复杂多样,可划分为上下均正型、下正上逆型、下凹上凸型、上下均凸型、下正上隆型和下隆上逆型等6种单个的反转构造样式及y形、帚状、"似花状"等7种反转构造组合样式。对反转断层生长指数(Gi)并结合平衡剖面的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反转。通过计算反转率(Ri),发现凹陷内反转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具有中带强和东、西弱的特征。结合晚白垩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的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速度讨论了西湖凹陷构造反转的机制,并探讨了它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 刘卫红林畅松郭泽清刘景彦薄冬梅宋小勇
- 关键词:运动学动力学机制西湖凹陷新生代东海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