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龙
- 作品数:14 被引量:44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农作物需水量的建模与适应控制
- 本文用输出误差-最小二乘法讨论了农作物需水量的建模问题,基于常规及适应跟踪控制思想,给出了两种计算农作物需水量方法。作为例子,我们分别计算出了1992-1994两年冬小麦生长季内逐日需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经统计相关检验,...
- 冯广龙张纪峰
- 关键词:作物生长灌溉方案
- 文献传递
- 人工控制土壤水分剖面调控根系分布的研究被引量:41
- 1997年
- 1995年~1996年在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联合站进行了控制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的灌溉试验,详尽考察分析了根系生长分布、水分利用方式、冠部营养生殖生长,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灌溉效应。结果表明:根系分布随土壤含水量降低相应减少,呈水大根大特征,上部干旱促使根系向深层发育,利用下层水量较多。小定额频灌在0cm~30cm表层根系分布量占总根量61%,根系吸水效率较高,利用该层的水量占1m土体总耗水量74%,棵间蒸发占总蒸散量28%,只比常规灌溉多4%,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则分别提高了17%和11%。常规灌溉与只灌冬水旱作处理,在50cm以下土层根系占各自总根量分别为37%、30%,下层根系吸水效率较大,分别利用的水量占各自总耗水量比例为22%和29%。扬花期茎叶重、LAI及根量达一生最大值,根系日增长率最大,为0.2cm/cm3·d~0.25cm/cm3·d。各灌溉处理在扬花、灌浆期蒸散和蒸腾强度最大,蒸散强度各为5.5mm/d、4.6mm/d,蒸腾强度分别为4.6mm/d、3.3mm/d。棵间蒸发强度在拔节期最大,各处理平均约为1.3mm/d,占总蒸散量38%。
- 冯广龙刘昌明
- 关键词:根系分布耗水特性冬小麦土壤水分
- 以土壤水分为参变量的根冠系统模拟调控模型被引量:6
- 1998年
- 针对以往在建造各类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中,对构成作物整体功能的根、冠关系这一系统未予(充分)考虑的现状,在整体、器官水平上,探讨、分析了根、冠之间相互关系,归纳了根、冠系统各种特性,并构建了以土壤水分作为调控因子的根、冠互相藕合机制模型。模型辨识及两年冬小麦试验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普适性和较高模拟预测精度,不仅能模拟预测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根、冠干物重,研究根、冠间互利互制消长反馈关系,而且还可根据不同生产目标规划灌溉方案。
- 冯广龙罗远培
- 关键词:根冠关系土壤水分冬小麦
- 土壤水分与冬小麦根、冠功能均衡关系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6
- 1999年
- 利用已建立并经充分验证过的根、冠系统模拟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根、冠之间消长关系。给出了不同1m土体贮水量波动情况下根冠比动态变化模拟结果,并提供了有关试验数据作为佐证。其中有些结论为常规试验不易得到的全新认识,有些结果支持并证实了以往有关结论。
- 冯广龙罗远培
- 关键词:土壤水分冬小麦
- 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相互关系分析被引量:41
- 1998年
- 1995~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联合站布置了冬小麦水分试验,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考察了冬小麦返青至成熟阶段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给出并验证了可用于分析二者相互关系的定量模型。根据以下两点分析了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特征:①将土壤含水量开始降低时间视为吸水峰到达某一深度时间;②吸水峰下达到某一土层后,土壤含水量即随生育进程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愈接近地表的土层,根系分布量愈大,根系日增长率在抽穗期最大,至扬花期根量及根深达最大值,根系吸水范围和深度基本取决于营养阶段根系生长发育状况。返青时,根系已下扎到1m,根系生长峰与吸水峰基本同步下移,根系下扎到某一土层后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土壤有效含水量只剩40%~20%时为止。根系下扎虽深达180cm,而且下层根系吸水功能较强,有效水量较大,但终因根系分布量太少,致使作物利用水分的土层深度只达120cm,吸收的水量大多来自0~60cm土层。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亦是制约根系吸水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作物利用土壤水分初期,根系吸水速率最大,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根系吸水速率随之降低。土壤中有效含水量比例在08以上,根系吸水速率大致以线性关系大?
- 冯广龙刘昌明
- 关键词:根系土壤水分冬小麦小麦
- 秸秆还田对绿洲棉田土壤CO_2时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基于静态箱法和气井法,测定棉花秸秆还田对绿洲棉田土壤CO_2浓度和通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后土壤CO_2浓度与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均表现为7月份出现峰值,10月出现低值;与NS(对照组)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下的土壤CO_2浓度与通量在5月也出现峰值。土壤CO_2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秸秆还田对土壤CO_2浓度的垂直分布影响不大。观测期内,NS、HS(半量)、TS(全量)和DS(加倍)处理下的土壤CO_2浓度均值分别为5 946.2、6 837.3、7 717.3 mg·kg^(-1)和10 437.6 mg·kg^(-1),土壤CO_2通量均值分别为110.22、136.84、140.75 mg·m^(-2)·h^(-1)和169.47 mg·m^(-2)·h^(-1),即棉花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CO_2浓度和通量;其中,DS处理下的土壤CO_2浓度和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此外,NS、HS、TS和DS处理下土壤CO_2浓度与通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60、0.68~0.72、0.72~0.77和0.85~0.88,相关系数随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增大,即土壤CO_2通量强烈依赖于土壤CO_2浓度。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综合评价不同秸秆量还田的效应,应采用全量秸秆还田。
- 牛百成赵成义冯广龙俞永祥
- 关键词:绿洲棉花秸秆还田
-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与冠生长及功能间的动态消长关系被引量:104
- 1997年
- 1993~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布置了水量充足、胁迫及胁迫后补水共7个水分处理冬小麦管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抽穗期前,根、冠同步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之后则转变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60%以上,根、冠生长与功能之间可形成良性循环。胁迫后复水可使此循环得到很大改善。水量愈大,根、冠生长量愈大。水分胁迫不仅降低了干物质生产总量,而且还促使有限同化产物向根系分配,根冠比(R/S)增大,胁迫后复水,R/S降低,根、冠生长发育可部分得到恢复。根系生长量在抽穗期197d达峰值,之后开始衰亡,胁迫愈严重,根系衰亡愈甚。就产量及水分利用率考虑,孕穗期前,将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60%~70%,之后提高到80%。
- 冯广龙罗远培刘建利杨培岭
-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水分
- 一种基于根、冠相互作用机制设计灌溉方案的方法被引量:1
- 1998年
- 本文根据根、冠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土水环境响应特征,建立了以土壤水分为参变量的根、冠关系模拟调控模型,并基于常规及适应跟踪控制思想,给出了2种计算作物需水量、规划灌溉方案的方法.作为例子,分别计算出了1992—1994两年冬小麦生长季内逐日1m土体应具备的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经统计相关检验,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验证明,两种方法可用来根据不同生产目标,制定农田灌溉方案.
- 冯广龙罗远培
- 关键词:灌溉方案作物生长灌溉规划根冠关系
-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4
- 1998年
- 1993~1994年冬小麦管栽水分试验结果表明,初生根与次生根生长量、数量及分枝能力基本与土体水量呈正相关,胁迫程度愈深,受抑程度愈大。初生根特别是一、二次根及其分枝数具有很强抗逆能力,水量愈大,三、四次根数愈多。次生根尤其是其数量对土水环境极为敏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以下简称“田持”)60%时,受到严重抑制。胁迫后复水,使初生根三次根数量增加,根系活性延长,对次生根的激励作用更大。前期胁迫愈严重,促进效果愈明显。初生根细长,一直发挥着重要功能,冬前根系功能主要由它完成。次生根粗短,数量大,需消耗较多物质和能量,通过促根实现增产应慎重。起身到抽穗阶段,特别是孕穗期水分对根系调控效果最佳期,田持60%可视为调控下限。
- 冯广龙罗远培杨培岭刘建利
- 关键词:冬小麦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发育土壤水分
- 干湿交替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及干湿交替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为绿洲农田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新疆绿洲棉田土壤,通过室内控制模拟试验,以及用气相色谱仪分析CO_2浓度。[结果](1)与60%WFPS(土壤充水孔隙度)相比,40%WFPS对土壤CO_2排放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80%WFPS对土壤CO_2排放无显著性影响(p<0.05)。培养结束时,与60%WFPS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相比,40%WFPS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降低26%(p<0.05),而80%WFPS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仅增加0.04%(p>0.05)。(2)多次干湿交替循环后,干湿交替处理下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恒湿处理。在不同干旱强度处理中,重度干旱(SD)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响应程度大于适度干旱(MD)处理,但多次干湿交替循环后,SD处理下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却显著小于MD处理。随干湿交替循环次数的增加,干湿交替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显著降低,特别是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最高值的影响最大。[结论]在新疆绿洲棉田土壤中,干湿交替能降低土壤CO_2排放量,降低量随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牛百成赵成义冯广龙唐钢梁
- 关键词:绿洲农田土壤水分干湿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