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菲
- 作品数:39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kV Assist技术在低辐射剂量腰椎CT中的应用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智能管电压辅助(kV Assist)技术降低腰椎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拟诊为腰椎疾病需进行腰椎CT检查的病人60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38.2±2.7)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1.8±1.1)kg/m2。将病人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模式扫描(120 kV,230 mA);B组采用kV Assist模式扫描。分别记录2种扫描模式的单次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5分评分法对2组的影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计算骨算法骨窗及标准算法软组织窗影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的年龄、BMI及影像的CTDIvol、DLP、ED、SNR、CNR;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影像的主观评分。结果B组CTDIvol、DLP、ED均低于A组(均P<0.05),B组的辐射剂量降低约45%。B组骨算法骨窗影像的主观评分及CNR、SNR均高于A组(均P<0.05)。2组标准算法软组织窗影像的主观评分及CNR、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kV Assist技术进行腰椎CT检查能够降低辐射剂量且提高影像质量。
- 傅菲张越邓欣何岸苇万业达
- 关键词:腰椎
- 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的侧支循环对踝肱指数(ABI)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闭塞且CTA显示侧支循环的病例18例(A组);主-髂动脉闭塞,CTA未显示侧支血管的病例18例(B组);主-髂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例24例(C组)。对照各组的ABI值,并对三组样本的ABI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右侧ABI均值为0.44±0.18;左侧ABI均值为0.41±0.16。B组,右侧ABI均值为0.40±0.09;左侧ABI均值为0.41±0.11。C组,右侧ABI均值0.73±0.22;左侧ABI均值为0.71±0.19。各组右侧与左侧之间ABI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A、B、C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两两比较,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显示了侧支循环的A组与CTA未显示侧支循环的B组之间AB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之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组内及组间差异与右侧一致。结论主-髂动脉闭塞后CTA所能显示的侧支循环尚未对ABI数值产生影响。CTA及ABI作为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查方法,在判定下肢缺血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运用。
- 何岸苇万业达徐勐傅菲孙东辉刘竞艳
- 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造影术踝肱指数
- 宝石高清CT不同重建算法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CTA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宝石高清(HD)CT四种重建算法(Standard,Detail,HD standard,HD detail)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0例采用宝石HDCT完成CCTA检查,且结果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面积狭窄率<25%病例入组。采用Auto Coronary Analysis获得四种重建算法下窦房结动脉(SANA)、右圆锥支(RCB)、第一前室间隔支(FSB)的曲面重组(CPR)图像,同时自动获得各细小分支管径平均值。在75%R-R间期原始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上述细小分支的管腔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种重建算法上述客观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SD进行Post Hoc组内两两比较。对各细小分支四种重建算法CPR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为4分制(1分血管边缘模糊,2分血管边缘清楚,3分血管边缘锐利,4分血管边缘十分锐利)。采用配对Wilcoxon rank sum test分析四种重建算法冠状动脉细小分支CPR图像质量评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①冠状动脉上述3个细小分支管径均小于2 mm。②四种重建算法组间比较,管径(F=3.905,P=0.011)、噪声(F=14.956,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而管腔CT值(F=1.067,P=0.366)、SNR(F=1.909,P=0.132)、CNR(F=2.320,P=0.079)无统计学差异。③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管径的四种重建算法组内两两比较,Standard与Detail、Detail与HD Standard、HD Standard与HD Detai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算法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④冠状动脉细小分支图像噪声的四种重建算法组内两两比较,Standard与Detai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算法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⑤按照Standard、Detail、HD Standard和HD Detail的顺序,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管腔CT值、噪声和CPR图像质量评分呈上升趋势,而管径、SNR、CNR呈下降趋势。⑥四种重建算法Standard、Detail、HD Standard和HD Deta
- 何珍张继扬傅菲徐勐李艳邓欣万业达
- 关键词:冠状血管冠状血管造影术
- 多层螺旋CT对主-髂动脉分叉部的解剖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研究主-髂动脉分叉部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9例腹部及盆腔CT增强扫描资料,使用容积再现(VR)图像,观察主-髂动脉分叉部的位置,并测量左、右侧髂总动脉与腹主动脉在冠状面的夹角及矢状面的倾斜角,分析其在性别间及侧别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主-髂动脉分叉部位置以L4椎体中1/3份水平及下1/3份水平为主,占55.1%。冠状面髂总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右侧男性为(21.70±7.19)°,女性为(23.66±5.64)°;左侧男性为(16.44±6.23)°,女性为(19.68±6.75)°。髂总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右侧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4);左侧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2);男性、女性在侧别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6,P=0.024)。矢状面髂总动脉倾斜角右侧男性为(10.42±4.59)°,女性为(11.45±5.93)°;左侧男性为(11.96±6.66)°,女性为(16.75±8.55)°。髂总动脉倾斜角左、右侧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565,P=0.070);男性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438);女性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主-髂动脉分叉部的解剖信息,对血管外科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齐扬万业达何岸苇傅菲李艳
- 颈动脉CT血管成像时体位对锁骨下静脉伪影的影响:侧卧位与仰卧位的比较
- 目的 评价侧卧位与仰卧位对颈动脉CT血管成像时体位对锁骨下静脉伪影的影响。方法 80例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侧卧位检查,B组40例采用仰卧位检查。
- 傅菲万业达李宝玖
- 关键词:伪影
- 80kv结合自动管电流CT检查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研究
- 傅菲李宝玖邓欣
- 方舱CT技术进展与临床应急使用现状被引量:13
- 2020年
-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疗方案中,CT检查被确定为该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关键方法。在方舱医院建立后,方舱CT更是成为复杂条件下应急救治的必备工具。梳理方舱CT的发展历程、设备配置及扫描参数、临床应用,综述方舱CT在临床应急使用中的相关进展。
- 傅菲刘筠
- Assist kv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肋骨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 傅菲李宝玖邓欣
- 用高分辨率CT鉴别鼻骨孔与鼻骨骨折被引量:30
- 2008年
- 目的探讨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要点。方法选取30个干颅标本(60个鼻骨)进行肉眼观察(标本观察组)及CT扫描加容积再现(VR)重组(标本影像组),分别统计孔状鼻骨孔的阳性率、大小、形态及位置,并将两组结果进行配对Χ^2检验。对临床高度怀疑鼻骨骨折的30例患者(病例组),分析鼻骨骨折与鼻骨孔的影像表现。结果标本观察组孔状鼻骨孔出现40例,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出现37例。病例组非螺旋横断层面高分辨扫描诊断单发骨折19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结合VR方法诊断,8例为单发骨折,5例为多发骨折,4例为鼻骨孔,2例为鼻骨下缘正常变异;非螺旋横断层面高分辨扫描诊断多发骨折11例,采用MPR结合VR方法诊断,6例为多发骨折,5例为单发骨折。标本观察组和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阳性率分别为66.7%(40/60)和61.7%(37/60),经配对Χ^2检验两组孔状鼻骨孔阳性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结论鼻骨孔为鼻骨上正常解剖结构,认识鼻骨孔及其影像表现,可以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率。
- 张琳万业达李宝玖何岸苇何珍傅菲孙东辉刘竟艳齐扬祁吉
- 关键词:鼻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X线数字断层融合成像在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3
- 2018年
- 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digital tomosynthesis, DTS)成像在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5年1至6月收治的术前行患侧膝关节冠状位DTS成像和正侧位数字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检查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3例。由两名放射诊断医生阅读x线片,每位读片者独立并连续地对每例患者的膝关节正侧位DR和DTS影像进行Schatzker分型,经过汇总,对结果不一致的分型进行讨论并给出一致的结果。分别记录两种方法的阅片结果,将两种检查方法的分型结果与术中分型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其一致性。结果15例患者因其他合并损伤、摄片质量不符合要求被排除,2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4例,女14例;年龄25-76岁,平均48.5岁。采用DR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Schatzker分型,19例骨折分型结果与术中分型相符,9例不相符;采用DTS成像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Schatzker分型,26例骨折分型结果与术中分型相符,2例不符;以术中分型为金标准,两种摄影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8%和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16)。2例患者两种成像方式的分型结果均与术中分型不符。采用DR影像进行判读,6例患者的骨折严重性受到低估,1例患者的外侧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被漏诊。DR和DTS成像分型结果与术中分型的一致性分别为中度和高度一致(Kappa系数分别为0.604和0.908)。结论采用DR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Schatzker分型,外侧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及外侧平台劈裂性骨折容易漏诊和误诊,采用DTS成像可以获得更高的准确率。
- 蔡华琦Aabesh Koirala张继扬于锴罗嗣频卢艳东李金宝傅菲周鑫万业达
- 关键词:胫骨骨折放射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