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希贤
- 作品数:70 被引量:27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0年害鼠数量动态及控制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目的:连续10年调查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鼠的组成及数量动态,提出持续控制草原鼠害的措施。方法:为直线夹日法。结果:共捕获7种鼠,布氏四鼠是优势种,属群居性种类,种群数量变幅大,其数量最高峰在1987年,平均捕获率高达55%,1988~1989年却骤然下降,1987年是1989年的36.6倍,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阶段,且低谷期较长,其它各期均为两年,在“上升”和“高峰”期及“下降”的第一年对草原能造成危害。其它鼠种数量变动波幅小,10年中从未对草场造成危害。结论:控制草原鼠害是长期性工作,需要经常作到合理利用、治理和建设草原,保持旺盛的生产力,防止草原退化,不给鼠类造成适宜的生存环境;长期坚持鼠情监测,观测鼠类群落演替情况,定期发布《鼠情报告》,在害鼠数量“上升”期主动采取防制措施,可实现对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 董维惠侯希贤周延林张耀星郎炳聚薛小平
- 关键词:典型草原种群数量鼠害控制草原保护
- 围栏及灭鼠后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1990年
-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上采取人工围栏保护草场和灭鼠的措施后,对当地优势鼠种布氏田鼠数量产生的影响是:春季灭鼠使鼠密度明显下降,到秋季回升为春季的9/10,未灭鼠区秋季鼠密度是春季的10倍;灭鼠后种群性比发生变化,5月和6月雄鼠显著多于雌鼠,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均增高,但胚胎数无明显变化。围栏后对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雌、雄性繁殖都无明显影响。
- 董维惠侯希贤张鹏利周延林杨玉平薛小平
- 关键词:布氏田鼠种群围栏灭鼠鼠害
-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家鼠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13
- 1999年
- 目的:观察鄂尔多斯沙地草场中小家鼠的栖息环境、体尺、繁殖特性及年龄组划分。方法:1991~1996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6种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进行调查,捕获的鼠进行外形度量、解剖、称量胴体重。结果:小家鼠在当地属少见种(6年捕到162只,占捕获总数的2%)。该鼠喜欢在沙地草场的丘间滩地栖息,其次为半固定沙地和农田,流动沙地最不宜栖息。依据胴体重将该鼠种群划分为4个年龄组:≤69g为幼年组,70~89g为亚成年组,90~129g为成年组,≥130g为老年组。3~10月为该鼠繁殖期;老年组参加繁殖的个体占该年龄组总数的8181%,成年组占7817%,亚成年组占50%。平均胎仔数为708±190个。结论:本地区小家鼠较南方同种类的个体小,性成熟晚,繁殖期短。
- 侯希贤董维惠周延林周延林鲍伟东
- 关键词:沙地草场小家鼠生物学特性
- 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1991~1998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场,开展了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的研究。方法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8年共捕获三趾跳鼠2 484只。其中雌性2 429只,雌性在种群中占39.81%±1.95%,雄性多于雌性。1991~1998年雌性占百分比分别为42.46%、36.09%、35.46%、42.46%、36.03%、39.92%、50%和35.64%。1991~1998年年均胎仔数分别为:3.48±0.23、3.00±0.68、2.47±0.52、2.80±0.16、3.00±0.26、3.60±0.67、2.67±0.44和3.33±0.34。结论三趾跳鼠性比、雄性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和胎仔数等季节和年间均有差异。
-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 关键词:繁殖生态怀孕率胎仔数
- 小毛足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组成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 :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的年龄鉴定及组成。方法 :1991~ 1995年每年 4~ 10月在沙地草场 6种生境内 ,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 ,捕获鼠按常规称重、测量、解剖、称其胴体重 ,利用胴体重将 5年的标本按年度、雌雄分别作次数分配 ,鉴定种群年龄。结果 :划分成 4个年龄组 ,胴体重分别为幼年组≤ 7.0g ,亚成年组 7.1~ 9.0 g ,成年一组9.1~ 12 .0 g ,成年二组≥12 .1g。小毛足鼠种群年龄组成的年度和季节变化明显。 结论 :利用胴体重鉴定小毛足鼠年龄的方法比较准确 ,且简单方便 。
- 董维惠侯希贤周延林王利民鲍伟东
- 关键词:小毛足鼠年龄鉴定年龄组成种群沙地草场
- 呼和浩特地区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研究被引量:11
- 1993年
- 1984—1989年,每年3—11月中旬在呼和浩特郊区定点调查,共捕获黑线仓鼠2920只,本文分析了该鼠每年的种群数量变动和年龄结构,用臼齿咀嚼面磨损程度划分年龄组,研究种群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也较明显,一般年有两个繁殖高峰和数量高峰(后峰8—10月,前峰5—6月)。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平均每胎产仔6.2±0.1只,各年间繁殖有一定差异。
- 侯希贤董维惠杨玉平周延林
- 关键词: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繁殖
- 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研究被引量:29
- 1993年
- 1984—1991年3—10月,每月中旬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场的不同牧草和作物地进行调查,1984—1991年共捕获鼠4093只,其中黑线仓鼠2920只(♂♂1675,♀♀1245)占71.34%。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季节和年度变化明显。利用电子计算机对黑线仓鼠种群数量进行分析,提出种群数量繁殖指数和动态模型以及短、中、长期预测公式,预测准确率为90.0%。并对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 董维惠侯希贤林小泉杨玉平周延林
- 关键词:黑线仓鼠种群密度种群动态
- 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研究
-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我国北方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主要鼠种之一,1991~1998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场,开展了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的研究。每年4~10月每月中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
-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 关键词:繁殖生态胎仔数
- 文献传递
-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变动特征。方法 于 1984~ 2 0 0 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的农田、栽培牧草地和放牧场等不同生境内 ,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该鼠属于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种类 ,其年均捕获率变化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 5个时期 ;各个时期在种群的数量、数量季节变动、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具有胎盘斑率、雌性参加繁殖率、二次产仔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初步分析了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动因素 ,主要有怀孕率、种群数量、种间竞争等。结论 研究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 ,可为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依据。
-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王梦龙郑双悦张卓然
- 关键词:长爪沙鼠繁殖怀孕率种群数量草地农田
- 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研究
-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我国北方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主要鼠种之一,1991~1998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场,开展了三趾跳鼠繁殖生态的研究。每年4~10月每月中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
-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 关键词:繁殖生态胎仔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