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强

作品数:20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篇内镜
  • 5篇直肠
  • 5篇结直肠
  • 4篇切除
  • 4篇黏膜
  • 4篇息肉
  • 3篇切除术
  • 3篇黏膜下
  • 3篇黏膜下剥离术
  • 3篇膜下
  • 3篇内镜黏膜
  • 3篇内镜黏膜下
  • 3篇内镜黏膜下剥...
  • 3篇内镜黏膜下剥...
  • 3篇溃疡
  • 3篇肠病
  • 2篇药学
  • 2篇药学服务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机构

  • 20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苏州市吴江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昭和大学
  • 1篇苏州市第九人...

作者

  • 20篇余强
  • 14篇张金坤
  • 4篇吴叶娇
  • 2篇唐莲
  • 2篇尚尔宁
  • 2篇虞燕霞
  • 2篇李静静
  • 2篇薛梅
  • 2篇黄超
  • 1篇陈卫昌
  • 1篇闵寒
  • 1篇周大勇
  • 1篇叶玉兰
  • 1篇庞智
  • 1篇施惠海
  • 1篇尹娟
  • 1篇袁健
  • 1篇陈南生

传媒

  • 4篇临床消化病杂...
  • 2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肠淋巴管瘤致消化道出血一例被引量:5
2013年
患者男,34岁,因黑便11月余就诊。患者10月余前曾因黑便20余天伴头昏、乏力而于外院诊治,病程中约每天解柏油样便一次,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气短明显,门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角溃疡、食道下段炎症、HP+,诊断为胃角溃疡伴出血,予以“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制酸治疗后大便转黄出院。3月余前因乏力不适而再次于该院诊治,查大便隐血(+++),血常规:血红蛋白6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8.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8.9 pg,胃镜:胃角溃疡瘢痕、胃窦糜烂、贲门糜烂;胃镜活检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呈腺瘤样增生;胶囊内镜:小肠出血(血管畸形可能);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盆腔CT:(1)右下腹及盆腔内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考虑第4组小肠来源的淋巴瘤可能,累及肠系膜;(2)空肠上段小点状强化灶;诊断考虑:小肠出血,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行小肠CT检查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及部分回肠弥漫性病变伴肠系膜增厚,拟脉管瘤可能大,不典型淋巴瘤不除外。小肠MR: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异常信号,拟诊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淋巴管瘤。小肠镜:空回肠交界以下20 cm处黏膜表面广泛小片状和颗粒状白色扁平隆起样改变,累及肠腔四周,病灶肠段及以上肠段可见少量咖啡样液体,考虑:回肠上段淋巴管瘤可能(图1)。小肠活检病理:回肠黏膜慢性炎伴淋巴管扩张。
余强张金坤
关键词:小肠淋巴管瘤消化道出血肠系膜淋巴管瘤平均红细胞体积十二指肠水平部胃角溃疡
胶囊内镜胃内滞留112例的处理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比较药物和胃镜两种方式处理胶囊内镜胃内滞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胶囊内镜胃内滞留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肌肉注射胃复安5 mg(药物组),41例采用胃镜推送送至十二指肠球部(球部组),35例采用胃镜推送送至十二指肠降部(降部组)。分析胶囊内镜胃内滞留处理成功率、胶囊内镜反流率、盲肠到达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内镜组所有患者经胃镜成功处理胶囊滞留,处理成功率高于药物组的86.11%(P<0.05)。安全性方面,内镜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药物组稍高(P>0.05)。药物组5例在成功处理后出现胶囊反流,球部组2例发生胶囊反流(P<0.05)。药物组胶囊内镜最终盲肠到达率72.22%,低于球部组的92.68%和降部组的91.43%(P<0.05)。结论与药物处理比较,经胃镜抓取胶囊内镜直接送至十二指肠的处理方法更为可靠有效,同时也能保证检查的完整性。
张幸余强周春晓张金坤叶逵
关键词:胶囊内镜胃镜
临床药学服务对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影响的成本-效果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临床药学服务对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经济学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7月~2016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96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常规门诊服务,干预组予用药教育及随访。以临床药师服务时间成本作为直接成本,临床药师培训费用为间接成本,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HP根除率和胃肠道症状改善率为效果指标,进行临床药学服务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1)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后,干预组用药依从性评分的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1.71 vs.0.44,P<0.01),干预组胃肠道症状改善44人,对照组36人(91.67%vs.75.00%,P=0.028);干预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67%vs.72.92%,P=0.016)。(2)从医院角度,对照组临床药师服务成本为292.31元,干预组为821.61元,上升529.30元。(3)干预组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的成本-效果比为480.47,对照组为664.34,具有积极经济学意义,干预组在提高HP根除率和改善胃肠道症状方面成本-效果比高于对照组,不具有成本/效果。结论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增加了医院成本,成本-效果分析提示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李静静虞燕霞唐莲张金坤余强尚尔宁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根除幽门螺杆菌成本-效果分析
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上升,内镜下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可明显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冷圈套息肉切除术是近年新兴的内镜诊疗技术之一,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文献,对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的相关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朱黎明张金坤余强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探讨被引量:11
2016年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spreadingtumors,LSTs)的内镜下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EMR和ESD。1983年平尾等发明了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后内镜下切除法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EMR,随着ESD技术发展,该技术有部分改良,病灶环周切开再行部分黏膜下剥离而后圈套切除的技术则被国外文献称作优化的混合ESD(optimizedhybridESD)。
余强张金坤袁健陈南生薛梅施惠海吴叶娇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注射肾上腺素早期胃癌圈套切除ESD
优化的混合ESD与传统ESD的比较
2017年
目的:比较优化的混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60例基底直径>2 cm的巨大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其中优化的混合ESD治疗32例,传统ESD治疗2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时间、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穿孔率。结果:优化的混合ESD治疗时间较传统ESD短,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穿孔率无差异。结论:优化的混合ESD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值得ESD初学者使用,可以作为传统ESD失败后的补救治疗。
薛梅吴叶娇张金坤余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圈套器法对巨大结直肠病变的疗效探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nare,ESD with snare,ESD-S)在切除巨大结直肠病变(≥30mm)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76例巨大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ESD法27例(ESD组),ESD-S法49例(ESD-S组),通过对以上2种手术方法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ESD组、ESD-S组手术切除病变的成功率均为100.0%,ESD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27/27),完整切除率为96.3%(26/27),病变平均长径为(42±11)mm,平均手术时间为(78.8±61.4)min,1例患者术后追加外科手术。ESD-S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5.9%(47/49),整块切除率为81.6%(40/49),病变平均长径为(48±18)mm,平均手术时间为(69.1±55.4)min,1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转至外科行肠系膜栓塞术。2例患者发生术中小穿孔,予钛夹夹闭。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ESD组病变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ESD-S组(P<0.05),而2组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ESD组较ESD-S组延长(P<0.05)。[结论]ESD-S能安全有效治疗巨大结直肠病变,且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但整块切除率较低,对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来说,传统ESD仍应作为首选。
罗家乐凌鑫杨柳周春晓张金坤余强
关键词:结直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圈套器
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形态在食管表浅型病变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在食管表浅型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9处内镜下切除的表浅型食管病变资料,所有病变均根据井上晴洋方法进行IPCL分型,切除标本按照日本食道学会食管癌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分析,探讨IPCL分型与病理间的关系。结果249处病变中IPCLm型22处,其中食管炎16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6处;IPCLⅣ型29处,其中食管炎11处、LGIN4处、原位癌(m1)10处、肿瘤浸润黏膜内固有层(m2)4处;IPCLV。型71处,其中m1期54处、m2期8处、肿瘤浸润黏膜肌层(m3)4处;IPCLV:型48处,其中m1期8处、m2期34处、m3期4处;IPCLV 3A型45处,其中m1期4处、m2期19处、m3期15处、肿瘤浸润黏膜下层上1/3(sm1)4处;IPCLV型22处,其中m2期5处、m3期5处、Sill,期3处、肿瘤浸润黏膜下层2/3(sm2)及以深9处;IPCLV型12处,其中sm,期2处、sm2及以深9处。结论IPCL分型对食管表浅型病变的诊治有一定指导意义。IPCLV1 V2、V3。型提示早期食管癌或m1-sm1期食管癌,可考虑行EMR或ESD;IPCLVN型以sm2及以深食管癌多见;IPCLⅢ、IV、V3B。型病灶需要结合临床特点、活检、超声内镜等综合判定病灶性质或估计肿瘤浸润深度。
余强井上晴洋工藤進英
关键词: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延续性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焦虑情绪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宣教和康复指导,试验组在常规出院宣教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内容为强化出院后宣教内容,包括加强饮食、用药及生活指导,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2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并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评价其自我护理能力和焦虑状态。结果出院时,2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评分无显著差异。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病人E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焦虑,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翁维华蒋小东郭华余强吴叶娇毛辰蓉周大勇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延续性护理自我护理能力焦虑
结直肠不同部位1~3cm大小息肉内镜下切除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结肠息肉ESD组与EMR-CI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56.78)min vs.(57.79±34.04)min,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7±44.08)min vs.(47.86±23.07)min,P> 0.05]。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结肠1~3 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 cm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沈颖筱凌鑫杨柳周春晓张金坤余强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