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超

作品数:15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关节
  • 6篇骨折
  • 4篇疗效
  • 4篇关节镜
  • 3篇内固定
  • 3篇骨折固定
  • 3篇骨折固定术
  • 3篇固定术
  • 2篇韧带
  • 2篇韧带损伤
  • 2篇前交叉韧带
  • 2篇前交叉韧带损...
  • 2篇髋关节
  • 2篇疗效比较
  • 2篇疗效分析
  • 2篇老年
  • 2篇交叉韧带
  • 2篇交叉韧带损伤
  • 2篇股骨
  • 2篇半月板

机构

  • 14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何超
  • 11篇张铭华
  • 10篇赵波
  • 4篇冉霞
  • 4篇蒋电明
  • 3篇余雨
  • 3篇王群波
  • 3篇卢旻鹏
  • 2篇邵高海
  • 2篇焦春艳
  • 2篇朱凤臣
  • 2篇曹春风
  • 1篇张涛
  • 1篇王娟
  • 1篇屈一鸣
  • 1篇李波
  • 1篇魏志辉

传媒

  • 4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骨伤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0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失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内固定失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对21例内固定失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THA治疗.本组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58~78岁,平均6...
张铭华赵波何超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
不同术式治疗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Ruedi-AllgowerPilon Ⅲ型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Ruedi-Allgower PilonⅢ型胫骨Pilon骨折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7例;良:14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为67.76%。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组,优:2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63.65%。两组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非常重要,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均是治疗的较好方法。
何超赵波张铭华卢旻鹏王群波
关键词:PILON骨折
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系统分析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以舍曲林治疗PS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包括791例PS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试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MD=-3.04、-6.64、-6.27,95%CI:-3.78^-2.30、-7.67^-5.61、-11.08^-1.46);治疗4周、8周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MD=-2.07、-2.38,95%CI:-2.62^-1.53、-3.38^-1.38);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BI指数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MD=6.18、12.92、12.76,95%CI:2.72~9.65、8.00~17.84、4.54~20.97)。结论舍曲林可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并且有益于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王娟何超余雨
关键词:舍曲林META分析
Wiltse手术入路和后正中人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比较后正中入路、Wiltse手术人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3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23例行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后正中入路组),14例行Wiltse入路TLIF手术(Wiltse入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及融合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5.7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滑脱复位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械无松动或断裂。术后末次随访时Wiltse入路组融合率为86%,后正中入路组融合率为87%。Wiltse人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7.8±25.6)min、(128.5±38.7)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3.5±16.4)ml、(284.4±27.6)ml(P〈0.05)。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治疗后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Tu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Wiltse入路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张铭华董靖卢旻鹏王群波赵波何超焦春艳饶小华邵高海
关键词:脊椎前移内固定器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前后路联合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后路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10年3月该院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62例多发下胸椎结核患者,其中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32例(A组)、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30例(B组);比较两组治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Cobb′s角及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骨性融合。术后12个月Frankel分级评价,A组脊髓损伤好转率76.92%(10/13),与B组(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P〉0.05);A组总体治愈率84.38%(27/32),与B组85.48%(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A组Cobb′s角为(28.16±4.16)°、(5.03±3.24)°、(8.81±2.44)°,与B组(26.83±5.41)°、(5.50±3.03)°、(8.06±2.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8、t=0.588、t=1.200,均P〉0.05);A组手术时间为(171.31±12.84)min,与B组(219.23±21.44)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54,P〈0.05);A组出血量为(341.25±76.10)mL,与B组(440.67±67.16)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9,P〈0.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前或后路内固定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病例选择非常重要。
何超余雨
关键词:胸椎结核
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半髋关节置换中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假体临床疗效差异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 Med,Ovid,EMBASE,CBM,万方,VIP,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5月,检索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RCTs,共2 308例髋,结果显示骨水泥组手术时间长[MD=8.30,95%CI(6.86,9.74),P<0.001],术中出血量多[MD=38.72,95%CI(0.11,77.32),P=0.05]。但假体并发症少[RR=0.29,95%CI(0.18,0.45),P<0.00 001],术后1年大腿疼痛发生率少[OR=0.69,95%CI(0.55,0.87),P=0.002],翻修率、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骨水泥组相比,骨水泥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假体并发症及疼痛方面有优势,且并没有增加死亡率、翻修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魏志辉赵波何超马纪坤张铭华
关键词:骨水泥非骨水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
自制克氏针钩固定治疗严重移位儿童肱骨近端骨折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自制克氏针钩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应用自制克氏针钩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5~17岁,平均13.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10d,平均4.5d。骨折移位根据Neer-Horwitz分型,Ⅲ型26例,Ⅳ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均行切开复位,复位满意后行自制克氏针钩固定。观测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放射学检查结果、上肢长度及肩关节活动度,并以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35例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1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84~99分,平均(94.2±4.8)分,优30例,良5例;X线片显示所有病例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无骨骺早闭现象,无肢体短缩畸形。除外展外患侧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与正常侧肩关节相同(P〉O.05)。所有患者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结论:自制克氏针钩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
赵波冉霞张铭华蒋电明何超
关键词:肱骨骨折儿童
关节镜下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和放射学结果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关于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4年9月。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1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全内技术重建组患者631例,传统技术重建组患者626例,末次随访时间最早为术后半年,最晚术后5年,大多数随访时间为2年。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移植物更粗[MD=0.20,95%CI(0.09,0.31),P=0.0005],术后胫骨侧骨道最大直径[SMD=-3.64,95%CI(-6.00,-1.28),P=0.002]和体积[SMD=-3.69,95%CI(-5.37,-2.00),P<0.0001]更小,术后2年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评分[MD=2.41,95%CI(0.49,4.32),P=0.01]和Lysholm评分[MD=1.11,95%CI(0.42,1.8),P=0.002]更高,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MD=10.06,95%CI(4.71,15.4),P=0.0002],且2年以后膝关节稳定性较差[SMD=0.3,95%CI(0.04,0.55),P=0.02]。两组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评分[MD=-0.05,95%CI(-1.96,1.83),P=0.96]、[MD=0.51,95%CI(-1.17,2.19),P=0.55]、术后半年至1年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SMD=-0.02,95%CI(-0.3,0.27),P=0.9]、术后半年Lysholm评分[MD=0.87,95%CI(-0.15,1.89),P=0.09]、末次随访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客观评分[RR=0.95,95%CI(0.86,1.06),P=0.37]、末次随访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0.33,95%CI(-0.55,1.21),P=0.47]、末次随访Tegner评分[MD=0.05,95%CI(-0.11,0.22),P=0.53]、末次随访轴移试验阴性率[RR=0.92,95%CI(0.83,1.01),P=0.09]、末次随访术后翻修率[RR=2.2,95%CI(0.98,4.92),P=0.05]和单腿跳跃测试结果[MD=-0.06,95%CI(-4.99,4.86),P=0.98]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内技术与传统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大多数功能结局评分以及胫骨侧隧道位置并无明显差异。从术后2年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
王锋曹春风何超张涛周子弦朱凤臣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损伤悬吊固定关节镜META分析
关节镜下关节内减压术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囊肿关节内减压术及半月板部分切除或缝合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parameniscal cysts,PC)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22例PC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联合囊肿关节内减压术及半月板部分切除或缝合治疗。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2~51岁,平均32.7岁;左膝12例,右膝10例。18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余患者均无明显诱因。病程3~12个月,平均5.2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为(60.03 ± 4.89)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为(64.25 ± 4.22)分。关节镜下见其中外侧半月板18例,内侧半月板4例,按具体部位分前角7例,体部14例,后角1例;所有囊肿均为单发,其中5例为多房。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 14.5个月。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为(87.20 ± 4.65)分,IKDC评分为(90.86 ± 3.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Glasgow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获优16例,良5 例,中1例,优良率达95.45%。随访期间囊肿均无复发。 结论 膝关节镜下联合囊肿关节内减压术及半月板部分切除或缝合治疗PC创伤小、康复快,可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赵波冉霞张铭华何超蒋电明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关节镜
关节镜下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术(medial retinaculum plication,MRP)治疗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AP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6月,对24例青少年APD患者采用关节镜下MRP治疗。男14例,女10例;年龄8~18岁,平均12.7岁。左膝16例,右膝8例。致伤原因:运动伤19例,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砸伤1例。髌骨脱位至手术时间3~21d,平均7.8d。浮髌试验阳性,脱位恐惧试验阳性。MRI示均见关节腔积液,合并内侧支持带结构损伤20例,髌骨内侧面骨挫伤8例,半月板破裂5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2例发生再脱位。术后12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3、12个月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2个月高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MRP治疗青少年APD具有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术后脱位复发率低。
赵波冉霞张铭华何超蒋电明
关键词:急性髌骨脱位关节镜青少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