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淋巴瘤内镜下表现及误诊分析
- 目的对内镜下胃淋巴瘤的形态进行分析,对比内镜下误诊病例的内镜形态,以期提高内镜对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收集2004年10月至2006年9月近两年我院通过胃镜活检确诊的胃淋巴瘤51例及内镜拟诊的“胃淋巴瘤”27例,比较其内...
- 严瑾欧阳钦唐承薇杨锦林黄丽彬
- 文献传递
-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被引量:9
- 2005年
- 严瑾
-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
- 胃淋巴瘤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作用初探
- 目的在了解胃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关系及抗 Hp 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收集自1992年~2006年8月15年间我院病理科通过胃镜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诊断的331例胃淋巴瘤进行...
- 严瑾欧阳钦唐承薇杨锦林张文燕李甘地李雷
- 文献传递
- 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新型生物制剂英夫利西(infliximab)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开放性研究英夫利西治疗传统疗法无效或激素依赖的顽固性CD患者10例:活动期8例,其中4例伴有瘘管;缓解期2例,1例为反复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为肠病性外周关节炎。在第0、2、6周给予5mg/kg诱导缓解,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维持,临床、内镜及生活质量随访30周,未能坚持用药者,以停药后4周为观察终点。结果治疗2周时,8例活动性CD患者中5例有效,有效率为62.5%,4例瘘管型CD 1例瘘管愈合,1例肠病性关节炎好转。治疗观察结束时,8例活动性CD患者2例有效,4例缓解,缓解率为50%;2例缓解期患者仍维持缓解。观察结束时7例复查了肠镜,其中3例溃疡基本愈合,4例溃疡变小、数量减少。采用SF-12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29.9±8.5vs.36.4±8.6,P<0.05)。3例发生不良事件:1例为白细胞减少,停药后恢复;1例为重症水痘、1例为带状疱疹,均予抗病毒治疗后缓解。结论英夫利西可诱导并维持CD缓解及瘘管愈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长期疗效与安全性需进一步扩大研究。
- 董烈峰欧阳钦王玉芳严瑾胡仁伟叶春燕
- 关键词:英夫利西克罗恩病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探讨被引量:13
- 2005年
- 背景:随着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克罗恩病(CD)获得成功,TNF-α在C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TNF-α在UC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研究TNF-α在UC中的作用。方法:35例UC患者和15例对照者经结肠镜取活检,标本分别用于组织学诊断、分级和原位杂交检测结肠黏膜TNF-αmRNA的表达。根据Powell-Tuck评分系统对UC患者作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UC黏膜TNF-α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但其表达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表达TNF-αmRNA的炎性细胞多分布于远离上皮层的固有层下部。结论:UC黏膜TNF-αmRNA的表达确有增高,但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均无明确关系。TNF-α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肯定。
- 严瑾欧阳钦刘卫平李甘地邬晓宏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溃疡性结肠炎TNF-ΑMRNA组织学分级(TNF)-Α组织学诊断
- 双重酶标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凋亡上皮细胞Fas的表达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Fas/FasL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明确诊断的35例UC病人和15例对照人群的活检标本分别进行Fas、FasL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30 Cytodeath特异性地检测结肠上皮细胞早期凋亡;对Fas及M30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连续切片和双重酶标染色中Fas和M30的共表达关系。结果:UC组上皮细胞表达Fas、FasL及M30的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Fas与M30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通过连续切片分别染色Fas与M30,以及双重酶标法同时染色Fas与M30,发现UC病变肠道凋亡的上皮细胞均为Fas表达阳性的细胞。结论:Fas/FasL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UC上皮层破坏的机制之一。
- 严瑾朱玉娟黄丽彬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 前列地尔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 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都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10 μg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2 4h尿量,每周复查肝功、肾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显著,血清总胆红素由132 5±5 7 8μmol·L-1降至6 3. 7±30 . 4 μ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由16. 8 2±5 9 .3IU·L-1降至74 . 8±2 .7 2IU·L-1(P <0 . 0 5 ) ;治疗组治疗后肾功明显改善,血肌苷由16 6 3±5 8 2 μmol·L-1降至10 2 .1±2 9. 5 μmol·L-1,尿素氮由2 0 . 6±7 3mmol·L-1降至6 . 4±3 .1mmol·L-1,2 4h尿量由4 2 .7 4±112 . 6ml增加到16 32 . 8±2 2. 8 5ml(P <0 . 0 5 ) ,而对照组肾功、尿量无改善(P >0 . 0 5 )。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肾综合征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 黄丽彬严瑾王玉芳张燕
- 关键词:前列地尔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综合征临床疗效
-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腹部检体诊断学教学初探
- 目的:探讨将CBL,教学法应用于诊断学检体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学校07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83人,随机分为CBL组(41人)和对照组(42人),同等条件下对腹部检体教学分别采用CBL和传统教学法,对两组学生腹部查体S...
- 左川曾静卿平严瑾邱红渝王一平
- 关键词:高等教育诊断学案例教学法
- 原发性胃淋巴瘤内镜下表现及误诊分析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对内镜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形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内镜对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收集近两年我院通过胃镜活检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51例及内镜拟诊的"胃淋巴瘤"27例,比较其内镜特点,并采用Mann- 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51例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以溃疡型33例(65%)和结节型12(23.5%)为主.27例拟诊组患者以结节型13例(48%)和黏膜粗大型10例(37%)为主,内镜下病变形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病变的蠕动性及活检质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内镜下形态具有多型性,提高对其内镜下表现的认识并结合多取及深取活检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严瑾欧阳钦黄丽彬杨锦林
- 关键词:原发性胃淋巴瘤内镜表现误诊
- 胃淋巴瘤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992~2006年近十五年间我院诊断的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我们对胃淋巴瘤的认识,为胃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自1992~ 2006年我院病理科通过胃镜活检和手术...
- 严瑾欧阳钦唐承薇杨锦林杨文秀张文燕李甘地李雷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