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英
- 作品数:21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试论信仰对道德活动的意义
- 2008年
- 信仰是人类对自己永恒的普遍本质的一种眷恋与回归,信仰对现实的超越性、对终极价值的指向性,表明信仰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特性。在道德活动中,信仰为道德的形成提供神圣的价值根基和运作动力,促进了个体将伦理普遍性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上升为主体。在一定意义上,信仰就是道德活动的核心。
- 黄瑞英
- 关键词:信仰道德道德活动
- 历史视野下的道德与信仰
- 2009年
-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 黄瑞英王立平
- 关键词: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宗教
- 康德对人的道德主体地位的论证——读《实践理性批判》被引量:2
- 2006年
- 人是理性主体,亦是价值主体。人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在:人作为理性王国的成员是目的性存在,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人是能够自我立法的理性存在,人是自由、自律的,同时体现了人的尊严与伟大;“上帝”是为道德的实现而预设的,并没有淹没人的主体性地位。
- 黄瑞英
- 关键词:自律
- 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 2008年
-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 黄瑞英
-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教育人性化德育
- 道德信仰的哲学基础
- 道德信仰内蕴于人类理性的超越性追求,它引导人们建构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崇高而神圣的意义世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向善的指向,从而在深层上维系着个体的道德生活与社会的伦理秩序。
道德信仰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和存在...
- 黄瑞英
- 关键词:道德信仰哲学基础伦理精神
- 文献传递
- 教育公正的伦理意蕴——以江苏高考新政策为例被引量:4
- 2017年
- 高等教育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维系教育公平的基石。每一项新政策的公布都牵动万千学子前途。江苏省2016年2月发布的一系列高考新政策,高考加分更加客观、招录方式更加灵活、监督管理更透明,在机会、分配、弥补措施等方面体现伦理公正。当然,教育公正的实现只是"在路上",对教育资源的调节尚需进一步缩短城乡、地域、阶层之间的差距。
- 黄瑞英王凤
- 关键词:江苏高考
- 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缺失的伦理反思
- 2011年
-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而对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
- 黄瑞英王立平
- 关键词:生命道德伦理反思教育缺失高校生命科学大学生
- 先秦“天命”观的发展及其道德内涵——从周公到孔子被引量:2
- 2005年
- “天”及“天命”是中国传统伦理所预设的道德彼岸。“天”及“天命”作为文化概念的提出在西周初年,其道德内涵则因周公而确立。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天命”思想,使“天命”由眷顾天下的统治者进而惠及每一个有德者。个体“体天命”的过程亦是“天命”的道德内化过程。
- 黄瑞英
- 关键词:道德孔子
- 道德信仰的哲学基础被引量:1
- 2007年
- 道德信仰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缺失,使得道德的神圣感不复存在,人生的意义难以寻觅。信仰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的回归,道德则是对"道"、对"伦理普遍物"的追求、分享,是使个体"单一物"与伦理"普遍物"合一的冲动。道德与信仰的结合在伦理,道德信仰最终实现在个体对实体性或普遍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 黄瑞英
- 关键词:信仰道德信仰伦理伦理精神
- 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康德道德信仰观对我们的启示
- 2009年
-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黄瑞英
- 关键词:理性信仰道德危机信仰观伦理道德建设本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