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平
- 作品数:15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市妇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脐血瘦素水平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瘦素参与儿童生长发育的调控 ,而宫内生长环境亦可影响生后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该文探讨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瘦素水平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 ,评价出生时瘦素水平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5 5例新生儿 (男 35例 ,女 2 0例 ,胎龄 31~ 4 1周 )脐血瘦素水平 ,并对其中的 2 5例进行了 1年 7个月至 2年 3个月的随访 ,观察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体重 身长2 (BMI)以及生后 1岁 7个月时婴幼儿体重、身长净增长值、BMI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与胎龄 (r =0 .4 0 9,P<0 .0 1)、出生体重 (r =0 .4 6 3,P <0 .0 1)、身长 (r =0 .36 0 ,P <0 .0 1)、BMI(r =0 .32 8,P <0 .0 5 )均呈正相关 ,与性别无相关性 (P >0 .0 5 )。脐血瘦素水平与 1岁 7个月时婴幼儿体重、身长的净增长值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为r =- 0 .5 31,P <0 .0 1;r =- 0 .4 4 8,P <0 .0 5 ) ,但婴幼儿BMI与脐血瘦素水平无相关 (P >0 .0 5 )。结论 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BMI有关 ,并对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增长速度具有负性调节作用。早产儿出生时脐血瘦素低水平可能与生后的“生长追赶”现象有关。
- 黄永兰魏超平郑惠童郭彩娇刘运科
- 关键词:脐血瘦素婴幼儿体格发育
- 胎膜早破对脐血瘦素、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浓度的影响
- [目的]为了完善产前检查,早期发现胎膜早破并发的感染,寻求更多能够反映胎儿宫内感染的证据,以便评估感染的严重性,该研究通过对有胎膜早破的新生儿脐血瘦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浓度的检测,探讨:1.研究胎膜早破对新生儿脐血瘦素浓...
- 魏超平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补体瘦素胎膜早破
- 文献传递
- 胎膜早破对脐血瘦素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胎膜早破时脐血瘦素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 79例新生儿脐血样本的瘦素水平 ,其中有胎膜早破史的研究组 38例 ,无胎膜早破史的对照组 4 1例。并且追踪新生儿出生1周内感染发生的情况。结果 胎膜早破的脐血瘦素水平升高 (15 2 5± 6 0 4ng/ml) ,与对照组 (8 83± 3 180ng/m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胎膜早破的脐血瘦素水平在不同的胎膜早破持续时间段比较 ,12hour≤胎膜早破 <72h (16 16 3± 3 5 86ng/ml)、胎膜早破≥ 72h (2 0 32 8± 6 76 8ng/ml)的脐血瘦素水平较胎膜早破 <12hour (10 4 13±2 994ng/ml)的脐血瘦素水平明显增加 ,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 (分别为P <0 0 1,P <0 0 1) ;而且胎膜早破的新生儿出生 1周内的感染发生率增高 (χ2 =6 6 5 2 ,P <0 0 1) ,临床发生感染的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增高 (17 35±5 4 9ng/mlvs 10 85± 5 18ng/ml,P <0 0 1)。结论 有胎膜早破史的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升高 ,特别在胎膜早破≥ 12小时后。脐血瘦素水平可作为反映机体免疫状况的指标 ,可提示机体有无宫内感染。
- 魏超平李晖侯凌吴雄文
- 关键词:胎膜早破脐血瘦素新生儿PROM妊娠
- 407例新生儿抗-HCV调查
- 1997年
- 407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婴儿,于出生后24~36小时内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的抗-HCV,阳性率为4.67%(19/407)。其中105例母亲产前检测血清抗-HCV,9例阳性,检出率为8.57%。此9例抗-HCV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有4例抗-HCV阳性,而96例抗-HCV阴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只有3例抗-HCV阳性,差异非常显著(X2=22.57,P<0.001)。提示HCV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
- 郑惠童魏超平黄雅容
- 关键词:丙型肝炎新生儿
- 婴幼儿超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干预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了解婴幼儿超重的临床特点,评价健康知识宣教对婴幼儿超重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体重大于NCHS/CDC 0-36个月身长-体重曲线第95百分位数为标准诊断婴幼儿超重88例,对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知识宣教,定期随访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并与56例同期健康足月儿对照。结果超重婴幼儿以男性多见, 18%有肥胖家族史,其出生体重和身长、1岁内体重和身长以及父亲的体重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超重起始年龄平均为(3.9±1.7)个月。随访6~36个月,80%的超重婴幼儿经早期干预后体格指标恢复正常,少数于幼儿期再度超重。30例超重婴幼儿随访至生后1.5岁,其中50%仍超重,其母亲BMI较非超重组显著增高。结论婴儿期超重可持续至幼儿期,预防婴幼儿超重应从胎儿时期抓起,以健康知识宣教为主的干预措施对纠正婴幼儿超重具有一定的效果。
- 黄永兰魏超平杨约约苏怀远
- 关键词:超重婴幼儿干预
- 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正常值及一般规律探讨被引量:1
- 1995年
- 本文应用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技术对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测定。经统计学处理获得本实验室新生儿脑干听觉访发电位的正常值,结果表明新生儿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成人为长,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在男女婴之间左右侧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魏超平江剑辉郝文革肖华
- 关键词: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值
- 821例新生儿眼距测量结果分析
- 1995年
- 我国儿童,尤其是新生儿目前尚无较完整的眼角指数、眶间距指数测量参考标准。为此,我们于1990年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文收集1990年1月~11月间在我院分娩的821例足月新生儿,均无头颅血肿、产瘤、严重畸形、颅内出血等异常情况;胎龄37~37周^(+6)的52例,38~38周^(+6)的143例,39~39周^(+6)270例。
- 宋燕燕魏超平张要必
- 关键词:新生儿卫生统计
- 高危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5630例高危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5630例高危新生儿在生后3~7d常规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高危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630例高危新生儿存在颅内出血177例,发生率3.14%,其中Ⅰ度93例(52.54%),Ⅱ度66例(37.29%),Ⅲ度10例(5.65%),Ⅳ度8例(4.52%)。早产儿1988例,颅内出血95例,发生率4.78%,极低出生体重儿144例,颅内出血31例,发生率21.53%,超低出生体重儿7例,颅内出血6例,发生率85.71%。临床无表现型6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呼吸暂停、呻吟、呕吐、紫绀、吃奶差、发热等非特异症状者62例,有明显神经系统表现者52例;治愈154例,放弃治疗10例,因严重脑积水转外科治疗5例,死亡8例。结论高危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14%,胎龄越小、体重越低,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生后3~7d常规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颅内出血,早期确诊和积极合理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超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重度肺透明膜病、休克等严重合并症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
- 佘文李智华宋燕燕肖华高伟玲魏超平叶青青
-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
- 血清瘦素和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儿科重症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血清瘦素与细胞因子水平的联动效应及其意义。方法将2002-10—2004-03就诊于武汉市儿童医院和广州市妇婴医院的31例重症感染患儿与25名健康儿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所选的重症感染患儿均合并MODS。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研究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及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组,血清瘦素与IL-6及TNF-α水平变化有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儿科重症感染合并MODS患者的血清瘦素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其联动效应是宿主抗感染的重要防御反应。监测血清瘦素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儿科重症感染的进程分析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魏超平舒细记李晖高伟铃佘文高健群吕俊健宋燕燕
- 关键词:重症感染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CRP监测剖宫产儿的意义被引量:1
- 1992年
- C反应蛋白(CRP)作为诊断细菌性感染及动态观察疾病严重性和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已愈来愈受到重视。文献报道剖宫产新生儿机体防御机制机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已得到证实。对于剖宫产儿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生素治疗,至今意见不一。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1989年11月至1990年11月以CRP监测剖宫产儿12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黄志坚林穗方魏超平张要必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剖腹产新生儿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