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沙沙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新生儿
  • 4篇早产
  • 4篇早产儿
  • 4篇产儿
  • 3篇食物不耐受
  • 3篇细胞
  • 3篇不耐受
  • 2篇新生儿败血症
  • 2篇新生儿时期
  • 2篇炎症
  • 2篇食物特异性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IGG
  • 2篇介导
  • 2篇败血症
  • 2篇IGG检测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胆红素

机构

  • 12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12篇高沙沙
  • 12篇俞生林
  • 8篇管欣娴
  • 2篇汪健
  • 2篇李毅平
  • 2篇李晓
  • 2篇刘志华
  • 1篇包丽丽
  • 1篇包丽丽
  • 1篇王曼丽
  • 1篇叶丹妮
  • 1篇张明明
  • 1篇杨艳
  • 1篇韩玉杰
  • 1篇李晓

传媒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3全国...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肠埃希菌致脓毒症新生大鼠巨噬细胞及血中CD163表达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CD163在大肠埃希菌致脓毒症新生大鼠巨噬细胞及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72只无特定病原体的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只。实验组新生大鼠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建立脓毒症模型;对照组新生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后分别在第2、4、6、12、24、48 h 6个时间点取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动态监测肺脏及肝脏巨噬细胞表面CD163的表达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血中分泌型CD163(s CD163)浓度。结果实验组新生大鼠肺脏和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随着实验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01);2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肝巨噬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及以后,实验组肝巨噬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实验时间延长,实验组血中s CD163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P<0.001);2 h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血中s CD16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及以后,实验组血中s CD16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D163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管欣娴俞生林汪健高沙沙李毅平
关键词:埃希氏菌属脓毒症巨噬细胞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89例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的89例新生儿(49例足月儿和4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89例败血症患儿分为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组与非DIC组,正常新...
高沙沙俞生林韩玉杰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DIC早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凝血功能
新生儿食物不耐受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测定新生儿时期出现腹泻、血便、湿疹、纳差体重不增等症状患儿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了解新生儿出现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临床考虑出现食物(主要是牛奶蛋白)不耐受情况的42例新生儿血清特异性IgG...
高沙沙俞生林李晓刘志华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抗体阳性率食物过敏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3例NEC患儿。依据Bell分期判断NEC的病情严重程度,分成轻症组(BellⅡ期,n=70)和重症组(BellⅢ期,n=83)。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NEC前的临床治疗及疾病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儿母亲围产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NEC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1)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胎龄<37周、出生体重<1500 g、抗生素应用、合并败血症、合并休克的比例更高,以及生后开奶时间延迟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更长[分别为91.6%(76/83)与75.7%(53/70)、55.4%(46/83)与34.3%(24/70)、85.5%(71/83)与71.4%(50/70)、55.4%(46/83)与17.1%(12/70)、30.1%(25/83)与8.6%(6/70)、2.00 d(1.00~2.00 d)与1.00 d(1.00~2.00 d)、0.00 d(0.00~18.00 d)与0.00 d(0.00~7.50 d)、14.00 d(5.00~21.00 d)与10.50 d(0.00~18.25 d),χ^(2)或Z值分别为7.22、6.84、4.57、23.64、10.91、-2.90、-1.98及-2.09,P值均<0.05]。(2)发生NEC前48 h内重症组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比例,以及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计数均高于轻症组[分别为53.0%(44/83)与14.3%(10/70)、49.4%(41/83)与10.0%(7/70)、38.6%(32/83)与14.3%(10/70)、37.3%(31/83)与14.3%(10/70)、2.31 ng/ml(0.26~11.71 ng/ml)与0.22 ng/ml(0.00~2.19 ng/ml)、58.50 mg/L(14.34~125.25 mg/L)与8.20 mg/L(0.23~34.56 mg/L),χ^(2)或Z值分别为24.94、27.38、11.23、10.30、-3.88及-5.02,P值均<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减少、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及合并败血症是影响NEC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104(1.020~1.
缪欣欣管欣娴俞生林赵赫高沙沙舒丹丹张雨生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高危因素
新生儿时期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测定疑似新生儿时期出现食物不耐受症状的患儿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并对影响特异性IgG抗体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检测新生儿食物不耐受中的意义及新生儿食物不耐受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临床疑似出现食物(主要是牛奶蛋白)不耐受症状的60例患儿及对照组60例新生儿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特异性IgG抗体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93.3%患儿存在不同种类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6项指标单因素分析中有3项指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项指标被选入Logistic回归方程(P均<0.05)。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OR值为3.170(95%CI:1.240~8.103),母乳喂养的OR值为0.359(95%CI:0.157~0.822);未发现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胎龄、母孕期吸烟情况等与食物IgG抗体结果有关。【结论】食物不耐受在新生儿时期就可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其中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具有较高阳性率;母乳喂养是新生儿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结果的保护因素,家族过敏史是其危险因素;对新生儿时期出现食物不耐受情况提高意识,及早诊断,予以干预,避免对以后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高沙沙俞生林包丽丽
关键词:特异性IGG新生儿食物不耐受
新生儿时期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测定怀疑新生儿时期出现食物不耐受症状的患儿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并对影响特异性IgG抗体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检测新生儿食物不耐受中的意义及新生儿食物不耐受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方法]应用...
高沙沙俞生林包丽丽
关键词:特异性IGG新生儿食物不耐受
单核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及其下游信号活化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和意义
李晓俞生林汪健管欣娴高沙沙李毅平
胆红素对早产儿NOD样受体2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胆红素对早产儿NOD样受体2(NOD2)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例早产儿外周血各2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平均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胞壁酰二肽(MDP)对照组(B组)、102 μmol/L胆红素组(C组)、102 μmol/L胆红素+MDP组(D组)、153 μmol/L胆红素+MDP组(E组)、255 μmol/L胆红素+MDP组(F组)。A组、B组加入缓冲液,C组、D组、E组、F组分别加入102 μmol/L、102 μmol/L、153 μmol/L、255 μmol/L胆红素溶液孵育1 h,弃上清,A组、C组加入培养基液,B组、D组、E组、F组加入等量MDP激动剂刺激细胞24 h,分别收集细胞和上清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细胞中NOD2 mRNA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经MDP激动剂和102 μmol/L、153 μmol/L、255 μmol/L的胆红素刺激后,NOD2 mRNA的表达量(7.16±3.08、6.19±1.99、7.02±4.04、6.84±1.81)与空白对照组(7.46±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MDP激动剂刺激后,B组IL-6表达水平(5.13±2.36)较空白对照组(3.84±1.44)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5±2.47比4.04±2.26,P〉0.05)。经102 μmol/L的胆红素刺激后,IL-6、TNF-α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6±1.06比3.84±1.44、3.45±1.84比4.04±2.26,均P〉0.05);经153 μmol/L、255 μmol/L胆红素刺激后,IL-6、TNF-α表达水平(IL-6:2.58±1.33、2.16±0.94;TNF-α:2.32±1.49、2.42±1.42)较空白对照组(3.84±1.44、4.04±2.2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红素对NOD2无明显抑制作用,低浓度胆红素对IL-6、TNF-α无明显抑制作用,但高浓度胆红素
叶丹妮管欣娴高沙沙杨艳俞生林
关键词:胆红素炎症信号通路早产
小于32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及血象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相关临床资料及血象对小于32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2021年06月—2024年0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包括极早产儿组(胎龄28~31+6周)327例及超早产儿组(胎龄<28周)5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的ROP组和非ROP组住院资料及所有血常规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ROP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极早产儿ROP检出率为12.5%(41/327),其中需手术比例为1.22%(4/327);超早产儿ROP的检出率为76.0%(38/50),其中需手术比例为20.0%(10/50)。极早产儿ROP组与非ROP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总时长、BPD、败血症、NEC、PNAC、ICH及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白细胞平均值、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单核细胞平均值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ROP组与非ROP组在出生体重、吸氧总时长、BP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计数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创通气时间、NEC、ICH、血红蛋白最低值、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是极早产儿组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超早产儿组未发现ROP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有创机械通气对应的诊断临界值为5.5 d,提示极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5 d,发生ROP的风险将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对应的诊断临界值为0.245×10^(9)/L,提示极早产儿有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245×10^(9)/L,发生ROP的风险将增加;两者AUC在0.5~0.7,提示预测ROP效能较低。结论有创通气时间长、发生NEC、颅内出血、贫血程度越重、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是极早产儿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创通气超过5.5 d或者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245×10^(9)/L的极早产儿,应高度重视发生ROP的风险;超早产儿ROP发生率及手术率高,可能因病情变化复杂,�
高沙沙管欣娴俞生林缪欣欣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初次住院的败血症足月儿为败血症组,按约1∶1的比例选取同期收治、与败血症组患儿胎龄相差<1周、家长同意参加研究的轻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入院第1天血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ETs标志物瓜氨酸组蛋白H3-DNA(citrulline histone H3-DNA,CitH3-DNA)、荧光酶标仪检测血浆游离DNA(circulating cell-free DNA,cfDNA)水平。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培养结果、CitH3-DNA和cfDN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itH3-DNA和cfDNA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74例,其中败血症组39例,对照组35例。败血症组CitH3-DNA和cfDNA均高于对照组[CitH3-DNA(光密度值):0.85±0.05比0.48±0.03,cfDNA(mg/L):0.90±0.05比0.56±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tH3-DNA和cfDNA无明显相关性(P>0.05)。CitH3-DNA与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cfDNA与日龄、中性粒细胞计数成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成负相关(P<0.05)。在联合诊断败血症方面,CitH3-DNA+CRP、cfDNA+CRP及CitH3-DNA+cfDNA+CR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0.947和0.970,预测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分别为92.3%、84.6%和94.9%,特异度分别为94.3%、97.1%和100%,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诊断的预测价值。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外周血清NETs呈高表达,尤其是CitH3-DNA,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与CR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新生儿败血症的预测价值。
刘雪姮俞生林高沙沙缪欣欣管欣娴高楚楚
关键词:败血症血浆游离D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