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硬皮病
  • 3篇系统性硬皮病
  • 3篇基因
  • 3篇DQB1
  • 3篇HLA-DQ...
  • 2篇等位
  • 2篇等位基因
  • 2篇HLA-DQ...
  • 1篇带状疱疹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序列特异性
  • 1篇序列特异性引...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异常性
  • 1篇银屑
  • 1篇银屑病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4篇钦州市第一人...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北海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韩福海
  • 5篇严煜林
  • 3篇李艮弟
  • 1篇庞才滨
  • 1篇周茂松
  • 1篇罗虹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复方青黛丸联合复方氨肽素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复方青黛丸联合复方氨肽素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科2011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1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内服复方青黛丸、复方氨肽素片,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对照组除不用复方青黛丸外,其余用药均与治疗组相同。连续8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每周患者复诊1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0.39%(41/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28,P<0.05)。联合治疗组的平均起效时间(10.7±3.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9±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1,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药联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韩福海黎淑华李艮弟
关键词:复方青黛丸复方氨肽素银屑病
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皮病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
韩福海
关键词:系统性硬皮病HLA-DQA1HLA-DQB1
文献传递
伐昔洛韦联合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2例,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O.3 g,2次/d,连用7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聚肌胞注射液2mg肌注,1次/d,连用7日。用药后1、3、7、14、21、28天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新疱疹停止出现时间、痂脱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91.94%,对照组为87.10%,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伐昔洛韦联合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伐昔洛韦。
韩福海黎淑华李艮弟
关键词:伐昔洛韦聚肌胞注射液带状疱疹
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化病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化病(SSC)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壮、汉族Sse患者各50例和壮、汉族健康人各100例的HLA-DQA1、-DQB1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壮族SSc患者组中HLA-DQA1*0401、-DQB1*0501、-DQB1*0601基因频率显著升高(分别为RR:4.06,χ2=15.41,Pc〈0.01;RR=4.47,χ2=10.65,Pc〈0.01和RR=3.47,χ2=10.06,Pc〈0.01),汉族SSc患者组中HLA-DQA1*0401、-DQA1*0601、-DQB1*0601基因频率显著升高(分别为RR=9.33,χ2=8.37,Pc〈0.05;RR=8.071,χ2=20.13,Pc〈0.01和RR=3.76,χ2=10.76,Pc〈0.01).壮、汉族SSc患者组中HLA-DQA1*0201基因频率均显著降低(χ2=13.58,Pc〈0.01和χ2=12.21,Pc〈0.01).结论 HLA-DQA1*0401、-DQB1*0601可能是广西壮族、汉族SSc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QB1*0501可能是广西壮族SSc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QA1*0601可能是广西汉族SSc患者的易感基因.
韩福海严煜林
关键词:等位基因HLA-DQ抗原
HLA基因与硬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硬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遗传学说、自身免疫紊乱学说、细胞外间质代谢异常学说、血管病变学说、细胞因子异常学说。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硬皮病的相关性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HLA-Ⅰ、HLA-Ⅱ、HLA-Ⅲ类基因与硬皮病均有相关性。其中HLA-Ⅱ类基因中的HLA-DR、HLA-DQ与硬皮病的相关性最密切。
韩福海严煜林
关键词:硬皮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HLA-DR基因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32岁。因双下肢、下腹部色素斑、环状红斑1年于2009年2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数个拇指头大红斑,以后逐渐增多、扩大成环状红斑.
韩福海周茂松严煜林
关键词:红斑色素异常性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司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司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10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司他斯汀;对照组(54例)采用单独口服司他斯汀。总疗程30d,于治疗的第15d及第30d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5d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2,>0.05);治疗第30d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5,<0.05)。治疗组治疗30d的疗效优于治疗15d的(Z=2.074,<0.05),而对照组治疗30d与15d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5,>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司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韩福海黎淑华李艮弟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
系统性硬皮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系统性硬皮病(SSc)发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关系,探讨硬皮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SSc患者皮损中VEGF及MMP-1的表达,21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VEGF在SSc患者皮损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2)MMP-1在SSc患者皮损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结论 VEGF和MMP-1在SSc患者皮损中表达明显增强,VEGF参与了SSc的病理纤维化过程,其可能与SSc皮肤的硬化密切相关。
庞才滨严煜林韩福海罗虹
关键词:硬皮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基质金属蛋白酶1
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皮病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汉族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壮、汉族SSc患者各50例和壮...
严煜林韩福海
关键词:系统性硬皮病HLA-DQA1HLA-DQB1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