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胜
- 作品数:34 被引量:10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兼论儒家德福之道被引量:1
- 2013年
- "德福之道"的实质既是"德""福"能否一致、道德高尚能否得到幸福回报的问题,也是关乎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性问题。儒家虽然没有直接将"德"与"福"两个概念联合起来考察,却深谙二者契合的机理。对于这种契合的状态儒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乐"。透过儒学史上一则重要命题"孔颜之乐",可知儒家所说的"德"往往是"大德","福"也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一种自觉、自由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德福一致观是有条件的。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谈"孔颜之乐"内含的德福一致命题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 韩玉胜
- 关键词:儒家
- 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确立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地位。表面看是在阐释伊壁鸠鲁哲学,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的创造的智慧"。在他的理论视域内,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展现了其在走向社会批判以前"伦理批判"的思想特质。
- 韩玉胜张晓东
- 关键词:博士论文自我意识伦理原则
- 数字技术赋能人文研究:一项对数字人文的理性考察被引量:5
- 2022年
- 数字人文是当前人文研究领域被赋予颇高期望但也不乏争议的热点话题。数字人文并非传统人文研究模式的简单延续,它尝试对传统人文研究在多重意义上实现突破甚至颠覆,致力于人文研究转换升级的新探索。但是,过分依赖数字技术并不能真正有助于推动人文学术实质性研究,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和潜在风险。究其根源,人文学科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它所带来的精神启迪、智慧思考更多展现为非量化的抽象义理,数字技术则实质上是一种虚拟化的工具理性,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对已有人文资源进行再整合、再归纳、再呈现的先进现代技术。“人文”为体,“数字”为用,数字技术只是辅助人文研究的一种先进工具,虽然本身并不能实质性推动人文研究,但深入探索它在人文应用与人文传播领域的创新发展对于人文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 韩玉胜
- 关键词:人文研究
-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被引量:6
- 2013年
- 面对集体主义形式化、虚幻化、功利化的倾向,学界往往从集体主义本身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主旨思路仅仅围绕"何种集体主义"进行构思、论证和描绘,而忽视了"谁之集体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其实,主体向度不仅是透视当代集体主义现实困境的关键,更是重塑集体主义的关键。我们认为,"真实的集体"必定由"真实的个体"组成,"真实的个体"才能生发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构成"真实的集体"。仅仅照顾个人利益不一定能唤起集体主义的热情,不一定能培育起民众的道德责任感,不真实的个体即"主体异化"才是集体虚幻化、利益调节手段式微的根源所在。因此,改善主体生存境遇、道德生活成为集体主义重塑不可或缺的内容。而集体主义困境的最终化解必须诉诸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 韩玉胜杨明
- 中国传统敬业价值观及其思想特质
- 2017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敬业'是从公民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和概括,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优良的敬业传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敬业之道的优良传统和准确把握其思想特质,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
- 韩玉胜
-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特质
- 情感·德性·关怀·容纳:反思我们的价值观——访迈克尔·斯洛特教授
- 2015年
-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现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斯洛特教授近年来活跃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关怀伦理以及中西伦理比较等领域,在伦理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斯洛特多次到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香港以及台湾等地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中国学者多有交流。主要著作有《从道德到德性》(1992)《源自动机的道德》(2001)《移情与关怀伦理学》(2007)《道德情感主义》(2010)《从启蒙到容纳: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2013)以及他将要出版的新著《情感主义的思维理论》。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斯洛特教授伦理思想的学术文章。斯洛特教授伦理学研究历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我们价值观的反思,笔者以“情感(Sentiment)·德性(Virtue)·关怀(Care)·容纳(Receptivity)”这一组关键词来扼要概括他的反思历程,他对此极为赞同。笔者借助于在迈阿密大学访学的机会,期间参与课堂学习、著作研读并与教授多次讨论,经他同意,现以访谈的形式把要点内容整录于此,便于国内学者进行了解,以期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 韩玉胜
- 关键词:关怀伦理学情感主义斯洛特价值观德性
- 仁生:儒家“生生之学”的伦理情怀被引量:2
- 2013年
- "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的认知,而《周易》奠定了"仁生"伦理情怀之基调。此"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展现出根本性、共生性、积极性等特质,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韩玉胜杨明
- 关键词:儒家
- 移情的道德叙事与论域检视——以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17年
- 迈克尔·斯洛特将"移情"这一心理学的热门概念援入道德领域,系统论证了一种强调"移情"在道德生活中起普遍决定作用的道德学说。但人类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情能力并非完满无缺,它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且与生俱来的缺陷,移情在道德领域并非具有如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适用性和最终决定性,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的叙事范围与理论论阈需要认真检视。其一,基于"冷-暖移情"难以在旁观者与行为者之间建立起可靠的道德评价关系;其二,移情的"利他本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我移情"的重要性;其三,移情并不能提供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道德解释能力。虽然斯洛特极力证明移情是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具道德优越性的"不证自明"的道德能力,但显然仅靠冷暖移情这种经验反应机制难以满足道德判断的实际需求,其道德有效性和移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如若置这些难题于全然不顾,斯洛特以移情作为普遍道德基础的理论抱负更加难以实现。
- 韩玉胜
- 关键词:斯洛特移情道德叙事
- 追寻乡土美德--以乡约为叙事线索的考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现代乡村社会诸多普遍频发的道德问题最终指向一个人们不愿接受却不得不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现实暗示--农村"道德危机",这种"危机"总体表现为那些素具神圣魅力的乡土美德教化传统的失落。深入发掘传统乡村美德教化资源以助推当代乡风文明成为应对现代乡村道德危机的一种有益尝试。中国传统乡约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以美德教化方式整合乡村道德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基层教化组织,目的在于通过塑造民众主体美德和营造乡村美德氛围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效应。系统梳理中国传统乡约美德教化的思想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凸显新时代美德教化的"新乡约",可以为新时代乡村美德振兴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 韩玉胜
- 关键词:美德伦理
- “低碳城市”的道德之维及实践路径被引量:1
- 2011年
- 面对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挑战,"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从伦理学视角来看,"低碳城市"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道德诠释,它的出发点是"人",实践理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价值归宿是"人,诗意的栖居"。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城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生产变革,同时,个体要进行"生活革命"。
- 韩玉胜
- 关键词:低碳低碳城市道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