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昭庆

作品数:55 被引量:399H指数:1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历史地理
  • 11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地图
  • 6篇明清
  • 5篇石漠化
  • 5篇明清时期
  • 5篇环境史
  • 4篇雍正
  • 4篇雍正时期
  • 4篇清初
  • 4篇海图
  • 3篇学术
  • 3篇中国历史
  • 3篇人文
  • 3篇生态
  • 3篇清末
  • 3篇历史地理
  • 3篇古地图
  • 3篇国历
  • 3篇测绘
  • 3篇测绘史
  • 2篇地貌

机构

  • 54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4篇韩昭庆
  • 2篇杨霄
  • 1篇刘敏
  • 1篇诸玄麟
  • 1篇马琦
  • 1篇冉有华
  • 1篇杨士超
  • 1篇陆丽雯
  • 1篇陆俊巍
  • 1篇孙涛
  • 1篇李军
  • 1篇钱浩
  • 1篇刘俊秀

传媒

  • 9篇复旦学报(社...
  • 7篇中国历史地理...
  • 4篇地理学报
  • 4篇清华大学学报...
  • 4篇原生态民族文...
  • 3篇历史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绿叶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测绘科学
  • 1篇清史研究
  • 1篇攀登(哲学社...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历史地理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波特兰海图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13-18世纪,波特兰海图作为一种航海必备工具,在西方海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波特兰海图的特征包括图上呈放射状的网格线及表示16或32个方位的风玫瑰或罗盘玫瑰,早期绘制范围基本围绕地中海和黑海地区,部分涉及从丹麦到摩洛哥的大西洋以及不列颠岛海岸,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殖民者的足迹扩大到全世界。此外,沿海地名均垂直于海岸线标注,部分海图上可见距离比例尺。15世纪末,波特兰海图上开始出现纬度标注,17世纪出现经度标注。早期海图外观上存在意大利式简洁朴素与加泰罗尼亚式精美繁复两类不同的绘制风格,学界普遍认为前者的航海实用性更高。具体使用过程中,波特兰海图与罗盘定向、浮标测速、Toleta表修正航道,一起构成了航位估算法的使用基础。波特兰海图经西方学者百余年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围绕其起源与实用性两大主题的论争却一直存在,其与磁罗盘之间的关系也一直难以厘清,其在具体航海过程中的使用究竟如何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何国璠韩昭庆
关键词:航海史
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与成因初探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的方志、游记、奏折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结合今日石漠化的表象特征和敏感性因子进行分析,初步复原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并梳理了明清云南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两代,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无序开垦、美洲作物的传入与种植、自然植被的破坏构成循环,造成了人地矛盾的加剧与生态系统的恶化,从而使石漠化程度趋于加重。
马楚婕韩昭庆
关键词:明清石漠化人地矛盾生态破坏
沂沭河下游湖群的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1495~1855年)被引量:2
2021年
本文在对历史文献、古地图、近代实测地图、沉积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复原1495~1855年间沂沭河下游湖群的演变过程,研究其变迁原因,为今日该区域的湿地修复提供历史背景。本区黄河大堤的南高北低导致黄河向北岸的决口次数远多于南岸,黄河在泗阳北岸一带的决口从西部侵袭沭阳桑墟湖,在淮阴、涟水的决口从南部侵袭桑墟湖及其东部的硕项湖。黄河决口扇的发育造成桑墟湖、硕项湖靠近黄河一侧不断淤高,水体不断被向东、北方向挤压,桑墟湖出现位移,而硕项湖自西南向东北淤浅。18世纪初,原桑墟湖已被黄河决口扇覆盖,湖水向东北低洼地区漫流形成青伊湖;硕项湖的面积也在1495年后的210年里减少了约50%,并在清雍正年间六塘河水系开凿后迅速消亡。1949年后,沭河的改道使青伊湖亦失去水源补给,逐渐排干而成为农田,但青伊湖洼地仍具备良好的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恢复为人工湿地。
杨霄韩昭庆
关键词:水系变迁湿地修复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
2016年
一、清朝疆域的变迁及清政府对国家认同的变化 康熙《皇舆全览图》全图的编绘于1717年完成,但是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此图完成之时才占清朝统治时间的27%,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清朝的疆域仍然在变化。
韩昭庆
关键词:康熙成见国家认同清朝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或者著作之外,判断哪篇论文或者哪本著作归属环境史很困难。
韩昭庆
关键词:环境史历史地理学学科边界著作
1930s-2000年广西地区石漠化分布的变迁被引量:28
2016年
根据民国时期《广西省各县石山林木保护办法》中对石山的定义,对应目前石漠化等级划分方法,把该时期的石山区解读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分布地区。通过对1930s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编绘的1:10万广西省地形图上所绘石山范围进行数字化,并与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图进行比较,揭示了近70年来广西地区石漠化分布在空间上的变化。研究表明:1 1930s广西地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1922.25 km^2,比2000年的27123.21 km^2多出4799 km^2,说明民国时期广西地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比当代的大,但在空间变迁上表现出此增彼减的变化特点;2 2000年的数据中有47个县石漠化面积比1930s的少,减少的总面积为9045.5 km^2,集中分布在广西西部和中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变化最明显,近70年内减少了894.8 km^2;3 2000年有3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比1930s的多,共增加了4246 km^2,集中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其中全州县增加了556.55 km^2。
韩昭庆冉有华刘俊秀李军
关键词:历史自然地理石漠化历史文献研究
《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及展望》译介
2019年
原书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系的濮德培(PeterC.Perdue)教授,2012年他受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项目的赞助,到历史地理研究所做了四次报告。按照该项目的要求,需要申请人在做报告的基础上,写成一本书,一方面记录下他们在复旦校园所做的学术思考,同时也让更多的学人能分享相关的学术成果,以此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其结果即表现为本书的问世。
韩昭庆
关键词:环境史中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译介万物学术成果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水道提纲》
2024年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我国首次利用近代测绘方法编制的全国地图,也是最早相对准确地记录当时全国水系的地图资料,《水道提纲》是其后诞生的首部系统记载全国河流源流、经流路线及地理概况的专著。通过图文互勘可以确定,康熙《皇舆全览图》是齐召南写作《水道提纲》的主要参考资料。齐召南还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增补信息,使《水道提纲》成为康熙《皇舆全览图》河湖水系的“图说”,丰实了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内容。二者互证,可相得益彰。
韩昭庆
万花筒视角下的中国环境史——《中国的环境和历史》书评被引量:1
2013年
继Tigers,Rice,Silk,andSilt:Environ—mentandEconomyinLateImperialSouthChina(《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之后①,美国社会经济史学者马立博(RobertMarks)教授于2012年又推出一本关于中国环境史的著作China:ItsEnvironmentandHistory《中国的环境和历史》②(以下简称《马书》)。
韩昭庆
关键词:环境史万花筒书评社会经济史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被引量:29
2015年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我国首次利用西方现代测绘方法绘制的中国地图。由于该图的绘制由欧洲传教士主持完成,它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欧洲各国对清朝疆域的认识因此深受此图的影响。欧洲对清朝中国疆域的认识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把清朝的疆域一分为二,把其中明朝疆域部分认为是"中国",其他部分则不是"中国";其二,没有认识到,此后清朝的疆域仍然在发展变化中。产生第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的一个版本采取满文标注长城以北以及嘉峪关以西的地名,用汉字标注长城以南及嘉峪关以东的地名,西方传教士因此按照这个版本分别把满文、汉字标注的区域划分成"中国"和其他区域;二是受到当时西方地图中把长城当作"中国"北方边界的绘制习惯的影响。第二问题则因信息交流的受阻而致。康熙《皇舆全览图》完成时,新疆大部分地区还受准噶尔部落的控制,西藏地区未全部测绘,贵州及广西仍有部分"生苗区"游离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外,这些地区或依其他资料绘制,或留为空白;此后,雍正年间实行了改土归流,在"生苗区"设置了政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对新疆进行了多次测绘,编绘了范围更大的《乾隆十三排图》。但是乾隆时期的测绘成果,受自康熙末年开始的礼仪之争导致的中西交流中断的影响,没有及时传播至欧洲,国内则因为清初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文化禁锢,也使汉族知识分子有关长城之外的广大地区的地理知识长期停留在明末清初的认识层面上。
韩昭庆
关键词:中华帝国礼仪之争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