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致

作品数:38 被引量:159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肝炎
  • 17篇病毒
  • 14篇肝炎病毒
  • 9篇细胞
  • 8篇抗体
  • 8篇丙型
  • 8篇丙型肝炎
  • 7篇血清
  • 6篇毒性肝炎
  • 6篇庚型
  • 6篇庚型肝炎
  • 6篇庚型肝炎病毒
  • 6篇肝细胞
  • 6篇丙型肝炎病毒
  • 6篇病毒性
  • 6篇病毒性肝炎
  • 5篇免疫
  • 5篇肝炎病毒抗体
  • 5篇病毒抗体
  • 4篇乙型

机构

  • 36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市沙坪坝...

作者

  • 38篇陈国致
  • 18篇李梦东
  • 11篇胡大荣
  • 11篇顾长海
  • 10篇聂青和
  • 10篇王宇明
  • 8篇王英杰
  • 7篇郝飞
  • 4篇李玲
  • 3篇丁健
  • 3篇张绪清
  • 3篇刘国栋
  • 2篇袁良平
  • 2篇谭朝霞
  • 2篇左媛
  • 2篇朱永红
  • 2篇王小红
  • 2篇黄艳萍
  • 1篇光丽霞
  • 1篇奚敏

传媒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重庆医学
  • 2篇肝脏病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检验
  • 1篇肝脏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医学检验进修...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7篇1998
  • 9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 4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成肽与重组抗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采用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相对应区段合成肽和重组抗原各4条,分别以直接EIA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检测抗-HCV,并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检测HCVRNA作对比。发现合成肽和重组抗原检测抗-HCV的符合率以核心(C)区最高(90.65%~94.73%),非结构(NS)3区最低(33.78%)。单一合成肽抗-HCV的检出率12.50%~87.50%,联合多区段合成肽可使检出率提高到93.75%~96.88%。结果提示合成肽可以构成重组抗原所含的抗原表位,但应用NS3区合成肽检测抗-HCV可能受到限制。联合多区段合成肽检测对减少假阴性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郝飞宋霞李梦东陈国致M Mlchael Theler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合成肽抗原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及意义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7例正常人和3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结果: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分别为975.93±322.51ng/ml和833.08±490.59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人(217.86±30.26ng/ml)。急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其血清ALT、AST和TSB均程明显正相关。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1273.40±404.38ng/ml)明显高于中度(613.89±128.91ng/ml)和轻度(367.89±118.50ng/ml)慢性肝炎。结论: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sICAM-1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张绪清顾长海严福明陈国致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细胞间粘附分子血清诊断
体外生物人工肝系统对暴发性肝衰竭兔的支持作用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探讨培养肝细胞用于生物人工肝及其作为肝移植辅助支持手段的可能性。方法以培养人肝细胞和中空纤维反应器为主要材料构成体外生物人工肝系统,对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暴发性肝衰竭(FHF)免进行人工肝支持实验。结果尽管两组实验动物的存活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支持治疗组兔的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肝组织病理检查见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实验所用肝细胞保持较好的活力和贴壁能力。结论所用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已发挥出培养肝细胞的生物作用,能够部分代偿FHF兔的肝脏功能。【关键词】##4人工肝;;支持;;暴发性肝衰竭;;
王英杰李梦东王宇明陈国致刘国栋谭朝霞
关键词:人工肝肝功能衰竭暴发性
重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存在状态及其意义被引量:1
1994年
采用合成肽酶免疫分析法(spELISA)和美国Ortho公司第2代ELISA(2ndELIsA)对103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作筛选,阳性血清用重组免疫印迹法(4·RIBA)作鉴定,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RNA,以重新评价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存在状态及其意义。发现spELISA和2ndELISA检测抗HCV的阳性率分别为22.33%(23/103)和19.10%(17/89),阳性血清经4·RIBA鉴定仅59.09%(13/22)阳性,HCVRNA检出率亦仅为60.00%(9/15)。动态观察,约1/3抗HCV阳性患者抗HCV持续2~4周消失。血清反复冻融可使阳性检测吸光值(A492)下降,阴性检测A492值升高。血清抗HCV阳性和(或)HCVRNA阳性患者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但合并HCVRNA阳性患者预后较差。结果提示单独HCV感染不是本地区重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抗HCV存在可能属既往感染或系“被动输入”所致,也可能为假阳性,检测HCVRNA对于确切了解重肝患者HCV感染状况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郝飞顾长海王阁李梦东陈国致
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1993年
本文介绍了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对各类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肝硬化(45例)及慢性活动性肝炎(31例)患者脯氨酸肽酶活性显著升高,其变化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脯氨酸肽酶活性测定对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慢性肝病的随访指标,协同其它检查将进一步提高慢性肝病的诊断水平。
左媛胡大荣李梦东陈国致
关键词:慢性肝疾病脯氨酸肽酶血浆
免疫套式PCR鉴定HBV标志物阴性肝炎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被引量:2
1997年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血清HBV DNA,一般都用常规法,即血清标本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加裂解液裂解,扩增时也只用一对引物。该法虽然比分子杂交法敏感,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常发现。
陈国致聂青和李玉华王忠碧
关键词:套式PCR检测HBV标志物常规PCR分子杂交法常规法
血清脯肽酶与肝损害被引量:1
1995年
采用CCl4致小鼠急、慢性肝损伤模型,平行动态观察了肝组织学改变与同期血清脯肽酶(PLD)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关系。急性肝损伤中,血清PLD和ALT活性均明显升高,且二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n=100,r=0.3853.P<0.01)。PLD峰值期为注射CCl4后16h,与肝坏死最严重的时相一致。PLD峰值和恢复时间均早于ALT。肝硬化形成大致可分为胶原纤维增生(1~6周),肝硬化形成(6~9周)和肝硬化(9~12周)3个阶段。其间血清PLD活性第1周开始升高、3~6周达高峰,而后开始下降,9周后降至正常,而ALT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血清PLD活性测定是一项诊断急性肝损伤的敏感指标,除外急性肝损伤、PLD活性在某种程度能较好地反映进展性肝纤维化。
杨伟胡大荣谢青高广正左媛陈国致
关键词:脯肽酶丙氨酸转氨酶肝纤维化肝硬变
肝炎和血液透析病人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
96年美国科学家Linnen等从美国慢用肝炎病人中分离出了庚型肝炎病毒(HGV),HGV感染,几乎呈全球性分布,中国北京、四川、黑龙江、广东等地区均有发现。该文采用ELISA法对住院肝炎患者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227例...
陈国致李玲黄燕萍
关键词:医原性疾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庚型肝炎病毒血液透析酶联免疫吸附法
不同人群血清抗GBV-B的检测及其意义
1997年
应用GBV-B NS5区合成肽建立的ELISA方法,观察了病毒性肝炎及其高危人群血清抗GBV-B的分布情况。献血员、血液透析患者、静脉毒瘾者及肝炎患者,抗GBV-B阳性率分别为3.4%(11/379)、8.6%(5/58)、13.4%(25/186)和10.6%(70/663)。急性肝炎患者抗GBV-B阳性率为4.0%(7/174),显著低于慢性肝炎(9.3%34/362;P<0.05).重性肝炎(22.0% 17/77;P<0.01)及肝硬化患者(24.0%12/50;P<0.01)。多数抗GBV—B阳性者同时合并单项或多项其它肝炎的病毒标志.其中抗HCV阳性率为279%(31/111),抗HGV阳性率为12.8%(6/41)。结果表明.在我国部分肝炎及其高危人群中有抗GBV-B存在.抗GBV-B与抗HCV,抗HGV阳性率的非一致性,提示抗GBV-B阳性并非黄病毒间抗原的交叉免疫反应所致。此外,慢性肝病和重型肝炎患者抗GBV-B阳性率较高,GBV-B可能与肝病的慢性化,重症化有一定的关系。
李玲聂青和胡大荣陈国致黄慧俐韦彤
关键词:血清HGV抗HCV献血员黄病毒
人胎肝细胞培养上清对大鼠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初步观察
1997年
目的观察培养人胎肝细胞分泌上清(FHCS)对培养大鼠肝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培养大鼠肝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放免分析法检测其DNA合成量。结果FHCS对鼠肝细胞的原代培养有明显作用,表现为大鼠肝细胞增殖活跃、生长旺盛,维持正常形态及存活时间延长,肝细胞DNA合成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FHCS对体外大鼠肝细胞有明显的增殖刺激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分离、培养胎肝细胞过程中分泌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营养物质有关,并为早期胎肝细胞悬液治疗重型肝炎的可能机理。
王英杰王宇明李梦东丁健陈国致
关键词:肝细胞肝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