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芳
- 作品数:61 被引量:150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网织血小板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目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生成减少的疾病.血小板生成减少主要是巨核细胞与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网织血小...
- 张耀方杨林花陈剑芳任方刚
- 咖啡酸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白细胞减少可由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在内的多种原因引起,有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清。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x10^9/L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常见于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肝病、结核、风湿病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放化疗后以及一些药物如治疗甲亢的药物、奥美拉唑、一些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抗结核药等可引起白细胞减低,往往影响治疗的进行。白细胞的持续不恢复使患者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去除病因的同时促进白细胞上升的治疗非常重要。传统升白细胞药物如鲨肝醇、维生素B4等升白细胞起效缓慢,升白细胞作用较弱。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们应用咖啡酸片、维生素B4及鲨肝醇对56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董春霞王梅芳陈剑芳刘秀娥袁瑞兰王丽昕闫文林成林邢晓冰杨林花
-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咖啡酸片升白细胞药物维生素B4升白细胞作用
- 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分别检测58例ITP患者、3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1名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6.6±4.2)/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2±2.0)/105个PBMNC](P<0.05)及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NC](P<0.05),而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POT法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0.69%,特异性为90.91%,高于改良MAIPA法的敏感性(χ^2=7.03,P<0.05).根据ROC曲线,ELISPOT区分ITP患者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鉴别效度为0.886.结论 通过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能够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提高ITP的实验窒诊断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陈剑芳杨林花董春霞冯建军刘秀娥鹿育晋常丽贤刘俊庆
-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价值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对CLL的预后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影响CLL的预后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Binet A期8例,B期25例,C期21例;以疾病进展作为终点得到外周血AM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AMC的截点值为0.67×109/L,曲线的最佳灵敏度为0.710,特异度为0.78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1(95%CI:0.644~0.899)。以0.67×109/L为界限,分为高AMC组和低AMC组,低AMC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高AMC组(P<0.05),但高AMC组与低AMC组之间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Cox回归结果表明疾病分期为C期(P=0.038)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AMC>0.67×109/L(P=0.004)及疾病分期为C期(P=0.049)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初诊时较高的AMC与CLL较快的疾病进展有关,可能为CLL的预后判断提供新依据。
- 马小雯董春霞陈剑芳王梅芳张睿娟张建华杨林花
-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
- 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筛查及部分基因新突变位点的研究
- 目的:(1)通过检测山西地区重型血友病A(HA)患者因子VIII(FVIII)抑制物,初步研究抑制物阳性患者部分基因突变情况。(2)探讨HA患者FVIII外显子(exon)12、14、16突变发生情况。方法:(1)58例...
- 张傲利杨林花刘秀娥张耀方聂欣陈剑芳秦秀玉梁弘正
- 文献传递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对照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组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较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对ITP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用药有一定意义。
- 常丽贤杨林花陈剑芳张丽刘秀娥任方刚刘俊庆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 免疫相关指标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 目的:(1)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IIb/Ⅲa、GP...
- 陈剑芳杨林花冯建军常丽贤刘俊庆
- 文献传递
-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研究
- 2010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据报道,60%以上的DVT患者存在遗传性危险因素,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组织因子(TF)在启动内、外源凝血途径中均起到核心作用,并且参与血栓形成的整个过程。我们研究了TF基因多态性和血浆TF抗原及活性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 来晓炜杨林花刘秀娥侯丽虹冯建军陈剑芳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基因多态性血浆水平多基因疾病
- 6个血友病B家系的基因诊断
- <正>目的:血友病B(hemophilia B,HB)是凝血因子Ⅸ(factorⅨ,FⅨ)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本研究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6个山西籍汉族无关HB家系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Ⅸ基因进行了...
- 陈剑芳杨林花聂欣张耀方张媛王梅芳张睿娟
- 文献传递
- BAFF启动子-871C/T基因多态性在ITP患者中的意义被引量:6
- 2010年
- 本研究通过检测B细胞活化因子(BAFF)启动子-871C/T基因多态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ITP发病的相关性,并研究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与BAFF-871C/T基因型的关系。选择133例ITP患者和117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BAFF-871C/T多态性,判定各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表明:C/C、C/T、T/T3种基因型分布在ITP组分别为33.1%、42.1%、24.8%,对照组分别为55.6%、33.3%、11.1%。T等位基因频率在ITP组为45.9%、对照组为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各基因型间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AFF启动子-871C/T多态性可能与ITP的发病有相关性,但各基因型之间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没有差别,不能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 刘俊庆杨林花陈秀花覃艳红刘秀娥陈剑芳常丽贤高艳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细胞活化因子基因多态性